记者写故事与作家写故事,有何异同?2021年01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刘老师:
您好!今天向您请教一个关于讲故事的问题。
现在媒体上都提倡讲故事,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读者。我觉得这很好,人们都喜欢听故事、看故事。
那么,作为记者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得更 ...
内容:
刘老师: 您好!今天向您请教一个关于讲故事的问题。 现在媒体上都提倡讲故事,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读者。我觉得这很好,人们都喜欢听故事、看故事。 那么,作为记者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好呢?记者讲故事与作家讲故事有何异同呢? 请您忙中给予指导,谢谢! ——四川成都 王峰生 四川成都王峰生学员: 你好!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我很愿意与你进行一番探讨交流。 现在媒体上都在提倡讲故事,这是有益之举。准确地说应该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新闻报道。其目的是要努力改进我们的报道方式,使我们的新闻作品更加让人爱看、入眼、入脑,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 为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深入研讨一番—— 一、记者写故事与作家写故事的异同: 这是一个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同样是写故事,记者、作家有很大的异同。 先说“异”: 记者写故事,一定要真实。不能有虚构,也不能“合理想像”。 而作家写故事则可以虚构,可以“编”故事。 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异”。 为何有这样的“异”呢?简言之,就是两者的属性不一样。 记者以报道新闻为使命,这个职业的特点决定了记者写稿一定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 记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报道,但“确保真实”这一点是必须做到的。 而作家则与此截然相反,可以虚构,可以“合理想象”。这也是作家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家写的是文学作品,它是通过塑造的人物、故事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再说“同”: 记者、作家虽是两个不同的行当,但具有很大的相同之点。 一同: 两者都是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记者每天写报道与读者见面,作家则是通过出版书籍来和读者沟通。但都是以文字为“手段”、为“武器”。 二同: 记者、作家都是与文字打交道,两者间可互学、互鉴。 从记者方面来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文学素养,学习写作手法。特别是在讲故事方面,一些作家的写作技巧有很多可学之处。 人民日报社有很多老记者,如李庄、田流、刘时平、王金凤等年轻时都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他们说,读这些书有益于他们的写作。 从作家方面来说,通过阅读媒体上信息,了解天下大事,还可以从中找寻典型人物、事件、故事等,发现写作线索,触发写作灵感。 二、学习借鉴写故事的技术技巧: 在某种意义上说,记者要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写报道,理当向作家们学习。因为作家在这方面往往是技高一筹的。 据一些作家介绍,写故事的手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头吸睛。 2、设置悬念。 3、叙事简洁。 4、善于描写。 5、精选细节。 6、找好戏核。 这些方面都值得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下面结合实例来说说这些技法的具体应用: 实例: 接力“兰小草” 说起“兰小草”,在温州鲜有人不知道。 事情还要从2002年11月17日说起:这天,有人给温州晚报送来一个包裹,里面装着2万元现金,还有一封署名“农民的儿子兰小草”的信。 信中写道:“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捐献2万元,以报答国家社会的培养之恩,报答农民‘粒粒皆辛苦’的养育之情……” 自那以后,每年的11月17日,温州晚报都会收到“兰小草”寄来的2万元善款,从未间断。 谁是“兰小草”? (点评:开头很吸引人,这是写故事的手法之一。先抛出一个悬念,吊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媒体派人盯守,慈善机构联络,政府为他颁奖……“兰小草”始终没有现身。 直到2017年10月,温州市洞头区大门镇岙面村乡村医生王珏因肝癌晚期去世,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谜底才被揭开——这位家境一般的乡村医生最后的遗言是:“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小事,不足挂齿。”生前,他还一再告诫儿子:“左手做好事也不能让右手知道。” (点评:这一段是“戏核”,写故事找好这“戏核”很重要,它是支撑整个故事的核心。有了它,才能把故事讲好。)斯人已逝,人们觉得很遗憾:“兰小草”捐献33年的愿望,怕是就此终止了。 (点评: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这是写故事的又一个手法。)然而,这年的11月17日,一个年轻人悄悄走进了温州晚报办公楼,放下一个包裹,匆匆离去。 值班人员打开包裹,眼泪顿时夺眶而出:里面是2万元现金,还有一封署名“美叶子”的信。信中承诺:“愿为‘兰小草’完成未来18年的心愿!” 此后,每年这个时候,“美叶子”的捐款都会如期而至。 “美叶子”是谁? 温州城里的人们已不再追问,因为他曾说过:别问我是谁,我们都是“兰小草”。 “我们都是‘兰小草’!”从送别“兰小草”那天起,这句话,便在温州人心中生了根:有位老伯,每年捐出500元;有位市民,一次性捐出了10万元;人们还成立了“兰小草”爱心基金、“兰小草”志愿者服务队、“兰小草爱心医疗驿站”……3年过去了,“兰小草”的墓前,祭奠的人始终络绎不绝……(点评:结尾有电影特写镜头的味道,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 (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04日 第 01 版,记者方 敏、 卢泽华撰稿)写故事的技法还有不少,运用上也很灵活。这些以后我们再继续研讨。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