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文学作品兴起的原因及问题现状分析2008年11月 作者:范鹏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tvrkthh0147
简介: 2006年下半年,网络小说《鬼吹灯》系列的出版把整个书市闹得沸沸扬扬。在它之后,《盗墓笔记》也在年底推出,进入2007年,《盗墓之王》、《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盗墓笔记2》、《墓诀》、《茅山后裔》等盗 ... 关键字:盗墓文学
内容:
2006年下半年,网络小说《鬼吹灯》系列的出版把整个书市闹得沸沸扬扬。在它之后,《盗墓笔记》也在年底推出,进入2007年,《盗墓之王》、《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盗墓笔记2》、《墓诀》、《茅山后裔》等盗墓小说也相继出炉。现在,各大出版社手中还积攒了一批盗墓题材的作品即将出版。盗墓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以一种高调的姿态亮相全国各大书展,且相当一部分有不俗的表现。于是,“书市墓气重”、“网络小说挑战传统文学”、“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等言语不时见诸报端。盗墓文学为何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积聚如此高的人气?它们的繁荣背后是否存在危机? 广义的盗墓文学应包括古今所有文学作品中有关盗墓的部分。本文所说的盗墓文学特指2006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以《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为代表的以盗墓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我们说它是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学样式,是因为它从起步开始就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完全由网络作家创作,通过网络传播,在网上走红并最终通过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双重渠道获利。 盗墓文学兴起原因解析 一、网络的普及是盗墓文学得以出现和繁荣的前提近几年来,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网络用户已达到 13700万人,网民每周的平均上网时间已达到16.9小时。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让为:“网络文学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破除了文学权威和文学迷信。它的大众性反而更容易树立起它们的民间权威,它对创造力的释放一定有助于文学质量的提升”。①网络的普及不但给民间作者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中国民间拥有着丰富的盗墓故事资源,也拥有大量的读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听众),但它的传播一直是以口对口的人际传播为主,盗墓文学一直以宣扬封建迷信而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没有向大众广为传播的机会。盗墓文学具备传奇性、悬念性、惊悚性的特征,属于流行文化的一种,它的这种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其传播的最佳媒体。当传统盗墓题材被搬上了网络,它的能量就迅速爆发出来。 二、盗墓文学的出现迎合了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追求经济的发展是人们的首要目标,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各个民族的差异越来越小,人们急需寻找一种集体归属感,各个民族渴望寻找一种属于本民族自身而使其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东西。河南大学的高有鹏教授在他的《保卫春节宣言》里曾说到:“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②在这种趋势下,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春节、七夕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各地兴起了各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如陕西黄陵县和河南新郑市的公祭黄帝仪式,山东曲阜的孔子祭祀活动等。 盗墓文学多取材于民间,吸收了很多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化故事,里面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的作者刘伟鹏说:“小时候的冬夜,我经常围着炭火盆听太爷爷讲鬼故事”,“小说中的部分情节来自我以前的工作中搜集的材料,另外一部分则主要是听一些老人讲的,我把它们糅合在了一起”。《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也说:“小说的内容多是我根据平常看来、听来的一些东西,加上常识和想象写出来的”。盗墓文学里面包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风水、阴阳五行、周易占卜等,人们对中国文化中这些传统文化的认同是这些作品能够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传古奇术》的作者也表示,“只不过是对一些中国古老的智慧感兴趣,在小说中运用而已”。 三、盗墓文学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满足 武侠小说的盛行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申张正义追求公平的心理,言情小说的盛行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追求完美爱情的心理……“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③ 首先,盗墓文学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盗墓在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但这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人们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而在先前的文学作品中,对盗墓具体情节的描述又是少之又少。可以说,盗墓在普通人的头脑当中还是一块空白。其次,盗墓文学作者往往以网名和读者接触,他们的真实身份也引起人们的猜测,使盗墓文学玄而又玄。因此,一旦以盗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样式出现,充满好奇的人们便争着一睹其“芳容”。 其次,盗墓文学满足了人们的寻宝心理。中国人有强烈的寻宝心理,这在以前的很多作品当中都可以得到印证。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众人为了倚天剑和屠龙刀斗得死去活来;电影《天地英雄》中,几位英雄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保全“舍利子”;目前各种主流网络游戏中,也是围绕宝物的占有与使用而展开。盗墓文学当中出现的众多神秘的古代宝物,必定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找和占有宝物的欲望。 再次,盗墓文学满足了网民阅读的从众心理。网络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互相联系,同时又把人们分隔成了一个个相对孤立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就更容易受到周围其它个体的影响。作为拥有共同称呼——“网民”群体中的个体,他们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盗墓文学在传播初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不缺乏一批忠实的“吹鼓手”,在这些“吹鼓手”的极力吹捧下,这些盗墓小说得以在网上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网上读者通常是根据网友的意见去阅读某个作品,这样就容易造成短时间内网民蜂拥向某个作品,从而就成就了盗墓文学在网上的高点击率。 盗墓文学发展的瓶颈 盗墓文学当前可谓风风火火,各种版本的盗墓图书在书市销售全线飘红。在销售情况良好的背后,隐含的一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一、情节趋同化,跟风出版现象严重 目前主要的盗墓文学作品中,《鬼吹灯》讲述了几位“摸金校尉”通过风水秘术在发掘古墓时的诡异经历。《盗墓笔记》大体故事也如出一辙,书里主人公是个杭州小伙,他带着几个人,按照爷爷传下来的战国帛书上的寻宝图,跑到山东的千年古墓里去探险。《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的作者称自己的作品为反盗墓小说,因为他的问题的主人公是守陵人,而不是盗墓贼,但从作品的内容上来看,和前两者并无大异。其它的盗墓文学作品也大多是步其后尘,没有太大的创新之处。在迅速走红之后,盗墓小说也面临着读者审美疲劳的尴尬。盗墓文学作品过于密集的出版,以及过于雷同的情节设置,有可能提前断送了盗墓文学的前程。盛大网络总裁唐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web2.0时代靠的既不是技术也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内容,是内容为王的时代”。④能不能及时的创新文本内容和样式是盗墓文学作品能否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二、盗版猖獗,盗版出书快于正版 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往往是先在网上发表凝聚人气,之后才借助传统渠道出版,这就给不法出版商以可乘之机。在《鬼吹灯》作品刚出不到一个月,盗版书就已风靡市场;在市场投放宣传之时,《盗墓笔记》的盗版书就已占领市场。现在,网络文学作品已成为盗版书商眼中的一块大蛋糕,尤其是盗墓文学这种有大量后续题材的作品,那些后续题材往往就成为不法书商大肆“盗掘”的对象。网络作家陈村曾说过:“现在作品一发网上,写手还没拿到多少点击费,盗版书就先出来了,收入是没有保障的”。出版社对网络作品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出版网络作品有稳定的读者作保障,且能省下众多的宣传费用;另一方面,网络作品又由于内容提前在网上曝光而使得市场发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三、作者自身素质限制盗墓小说进一步发展 盗墓小说的作者多为一些年轻的业余写手,他们想象力丰富而生活阅历有限,因此,他们的作品内容往往付诸虚幻,创作时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想象。《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说过:“这些东西都是我依据常识编出来的,小说里所谓的典故,大部分也是我编的,写小说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唬住女友”,而《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的作者创作作品的初衷也只是为了通过编鬼故事增加一个无名小站的点击量。年轻人的积累毕竟有限,单靠想象进行创作,激情难免有干涸的一天,这样密集的出版,这对他们的后续发展能力将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网络小说”正在疯狂挑战我们的传统文学》,陈鹏,载于2007年2月2日《经济参考报》 2. 《如何“保卫”春节》 2007年02月15日 《中国新闻出版报》 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180页 4.《网络捧红“盗墓派小说”》,徐婷君,载于2007年5月25日《文汇读书周报》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