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岁月打磨出来的沟通者 (2)2018年10月 作者: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9月,傅莹现身北大,出席《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新书发布会。
一袭淡蓝色碎花长裙,外搭藏蓝色开衫,神情自若,笑容可掬。
她笑称自己这本书的写书过程犹如“母熊舔崽”。
... 内容:
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和曲折 1953年1月,傅莹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她的父亲阿民,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担任中共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酷爱读书。 “文革”期间,父亲蒙冤被关押,学校也都停课了,傅莹中断了中学课程。当时家庭处境很困难,但傅莹说,母亲从来没有失去幽默感,总会找机会逗家人乐一把,这对她影响很大,让她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1970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年仅16岁的她,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乌拉山建设电厂的工地一待就是3年多。 她当过架子工,后来做了广播员兼放映员,工作期间毫无文弱女孩儿的娇气,而是像男孩子一样,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各个站点,爬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电影。 尽管每天完成了任务就已经筋疲力尽,但她还是不放弃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业余时间她最喜欢的就是看自己从家里带出来的数学和物理书,有空就做几个习题,不会的就向电厂的工程师请教,自学完了大部分中学课程。 兵团战友之间的传借也是她获得书的宝贵渠道,一旦有书到手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广播电台开播英语课之后,她每天跟着学,在当时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凭着好奇和好学之心,一步步走上英语学习之路。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陆续恢复,1973年她参加了面向工农兵的第一次高考,成绩优异,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在《看世界》一书的发布会上,她透露: “清华曾经是我向往的地方,考大学的时候我报了清华力学系,但是当时这个系招收的学生只限于北京户口的学生,所以我没有得到这个机会。” 当年的阴差阳错,让清华少了一位力学家,给中国外交添了一位女大使! 对傅莹来说,能进入高校获得专门的学习机会太难得,所以她非常珍惜,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外国语言也让她开启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关注,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给她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读书机会,她的大部分周末时间都泡在了阅览室。她还与同学一道组织起马列学习小组,通读原著,研讨理论,增强了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信念。 1977年从学校毕业后,她被选派到外交学院进修,之后应招进入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