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岁月打磨出来的沟通者 (3)2018年10月 作者: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9月,傅莹现身北大,出席《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新书发布会。
一袭淡蓝色碎花长裙,外搭藏蓝色开衫,神情自若,笑容可掬。
她笑称自己这本书的写书过程犹如“母熊舔崽”。
... 内容:
翻译生涯,曾紧张到手心发凉 1978年,傅莹被分配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任职员、随员;五年后,调回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 1985年,傅莹获得公派到英国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深造的机会。当时她获得的奖学金额度有限,生活很不容易,每次钱拿去付了房租以后,生活费就只剩下一天1英镑了。她回忆,她在语言能力和学业上也与其他学生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她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凭着自己一贯的努力和坚持,完成了学业,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结束英国进修后,傅莹继续在外交部工作,从三等秘书干起,担任过培训处副处长、英文处副处长等职务。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傅莹任英语口译。邓小平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译成了48岁。虽然她立即改了过来,在场的外交部副外长周南把这个口误说给大家听,邓小平听后开怀大笑,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合不拢嘴。 翌日,《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都在头版以《翻译误译引出笑声》为题刊发幅照片,还加了一段文字说明:翻译把邓小平84岁误译成了48岁,引起宾主的欢笑。 这段插曲成为一段佳话,永远定格在中挪两国的友好交往史中。 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傅莹更加刻苦地学习与练习。翻译需要准确听清讲话人所讲的内容,记住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完整无漏地表达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当刻苦的训练。 她不断接受各种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每次接到任务都是事先做足了准备工作,根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特点,扩充自己的知识和词汇,务求准确表达话语转换的原意。 同样是1988年,傅莹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全国人大的记者会。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上,钱其琛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外长记者会时,由傅莹担任现场英语交替传译。记者会的交替传译比平日难度更大,容错度很小,翻译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进入状态,她大约提前 40 分钟就到了人民大会堂,在陕西厅等候。 “这是我第一次为这么重要的记者会做翻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张。陕西厅在举行记者会的大厅旁边,空荡荡的,好像特别冷,我感到心慌,手心发凉。” 为了尽快摆脱那种折磨人的紧张情绪,傅莹跑到盥洗室,原地跳了 50 下,很快气喘吁吁、浑身发热,激烈运动所导致的心跳加速,缓解了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感。记者会开始了,她跟随钱外长走上主席台,内心平静,不再紧张。 她在书中回忆了这段经历,“这是我与人大记者会的初次接触,至今印象深刻。这次经历让我在控制情绪的能力上实现了一次提升。从那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大场面,我都会努力把持住自己,驱赶走各种杂乱念头,保持内心的平静,专注于该做的事情。这个经验让我在日后接受采访或者做新闻发布时受益无穷。”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