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岁月打磨出来的沟通者 (4)2018年10月 作者: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9月,傅莹现身北大,出席《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新书发布会。
一袭淡蓝色碎花长裙,外搭藏蓝色开衫,神情自若,笑容可掬。
她笑称自己这本书的写书过程犹如“母熊舔崽”。
... 内容:
最美大使,让世界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1998年,傅莹调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从此开启了精彩的外交官生涯。 2000年4月,傅莹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该司第二位女司长。在任期几年中,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大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 2007年起,傅莹担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她发现,英国记者在报道中国时态度大起大落,似乎心中并没有一个恒定形象。虽然英国记者大多对中国有偏见,很容易相信关于中国的任何负面信息,但是,当他们能得到中国的正面信息并且感到信服时,也可以不吝笔墨地予以报道。 傅莹深深地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形象需要由中国人自己去树立和改善。因此,如何与英国乃至西方媒体打交道,成为她在英国履职期间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也是费力学习提高的过程。 她在英国接受了专业培训,从如何态度轻松地去面对记者,到设计回答问题的要点和方式,甚至对细节都很注重,包括模拟采访和看录像,纠错和讨论,再到演练。傅莹在训练期间也经历过挫折,但她没有放弃,坚持完善自己的能力,终于在接受英国BBC电视采访时,取得了好的反响。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傅莹当时作为火炬手,一方面面临严峻的西方舆论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火炬被暴力冲击的危险,傅莹经过踩点勘察,巧妙更换原定传递路线。当傅莹身着红白相间的火炬手服装高举火炬出现在唐人街,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些英国媒体人散布的“中国大使放弃火炬跑”谣言不攻自破。 火炬传递结束后,傅莹主动给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火炬传递之后的思考》(刊发时报社将标题修改为《西方媒体“妖魔化”了中国》),文章发表后,在许多国家被转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引发广泛的讨论。 傅莹作为大使,主动赢得话语权,让世界听到了中国人的声音! 同时,经历过多次危机和成功应对,傅莹赢得了“危机大使”的美誉。 2010年傅莹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她柔中带刚,刚中带柔,集优雅、美丽、幽默、睿智于一身。正如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这次新书发布会上说的: “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她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刚毅果断。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让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形成了外交场上独具特色的‘傅莹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