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些有趣的称呼,您了解多少? (1)2019年11月 作者:惠东坡 来源: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新闻记者”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会用不同的称呼来表达他们对记者及其工作的认识。1905年以前,记者多被称为“友人”、“访事”、“访员”等。以统一的“记者”代替其他 ... 内容:
“新闻记者”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会用不同的称呼来表达他们对记者及其工作的认识。1905年以前,记者多被称为“友人”、“访事”、“访员”等。以统一的“记者”代替其他称呼,是报刊大改革的结果。1905年《申报》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向国外报纸学习,把日本报纸上习用的“记者”、“新闻记者”的汉字语汇移植到中国来,从此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一个统一的专称。后来,时代和人民又赋予记者很多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从事新闻工作的素质要求,也说明社会对记者工作的认识和期望,同时也昭示着成为一名好记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1特殊的流浪汉 记者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是一个充满了辛苦的职业。我国的新闻记者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奔走不息的“特殊流浪汉”。他们总是任务一个接着一个,长年累月得不到好的休息。每逢过年过节,又恰是他们采访最忙的时候,天南海北,东奔西跑。因采访需要,他们可能饱一顿,饥一顿,也可能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正所谓:“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纤手,握绵手,握茧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有道是:名不求,利不求,官不求;伐恶效狮吼,逢善魂相就。图一个,天无垢,地无垢,心无垢。” 记者肯流汗,才敢叫新闻报道冒热气;肯流血,才敢叫新闻报道发光芒。范长江若不是不顾风沙吹打,只身深入险地,是不可能写出闻名于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的;美国记者斯诺若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陕北红区采访,也绝对写不出《红星照耀中国》;同样,若没有不畏艰险的作风,瞿秋白也写不出《俄乡纪程》、《赤都心史》。陶行知在贺《新华日报》创刊8周年题的一首诗《新闻大学》中有这样一段:“皮鞋穿破穿布鞋;布鞋穿破穿草鞋;草鞋穿破穿血鞋。采访的朋友辛苦了,要表述大众的欢乐悲哀。”这首诗意味深长地道出了记者工作的艰辛。工作性质要求每一个记者必须具有不畏艰险的工作作风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牺牲精神。 2 普罗米修斯 古希腊神话故事告诉我们:给人类带来火种的天神为普罗米修斯。最初的人类就像一群蚂蚁,成天聚居在漆黑的洞穴里,茹毛饮血。为了帮助人类摆脱愚昧,普罗米修斯教会了人类许多生活的本领。为了使人类解除痛苦,驱除百病,他还教给人类配制药剂的方法。然而,宙斯只想做人类的主宰,他拒绝向人类提供火。于是,普罗米修斯把天火盗给了人类,他的事迹感动了世人,至今还以最隆重的方式赞美其伟大精神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奥运点火仪式。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他为“哲学史上的最崇高的圣者和殉道者”,这个伟大形象标志着希腊人从原始阶段向文明时期的过渡。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是启蒙者,即以新闻的方式进行思想的启蒙。真正有良知的记者,应记录真实的世界,用不息的火种引领人们走向光明,以其人文理想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每个记者都应该是古希腊神话中传播“火种”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传播知识,帮助人们摆脱愚昧,走向文明。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递增速度无疑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每一种新知识出现后,新闻媒介往往率先起着传播作用。因此,记者的知识修养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重要。 3 无冕之王 西方社会把记者誉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本事大,什么地方都能闯,什么官都能见,比有冕的官吏还厉害。这种称呼始于19世纪英国《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大力神”,成为英国的舆论领袖。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认为,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最主要最经常的中介就是报刊,这个思想后来被引申为: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西方记者也因此自诩为“无冕之王”,自以为凭着一支笔,就可以横扫东西,无冕称“王”,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他们是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记者永远不能摆脱这种限制。 记者自成为一种社会职业以来,就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在我国,党和人民对记者和记者工作更为尊重。但是记者声望和地位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记者的称呼,也不取决于他所服务的行业、单位,也不取决于他是否在媒体上频频亮相,起决定作用的是他能否“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三个代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没有这些立场和责任,就没有衡量记者声望和地位高低的标准。列宁说过,任何一种职业的声望高低,是同它忠于人民、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大小成正比的。因此,记者的崇高社会声望和地位,并不是因为他有“无冕之王”的称呼,而是源于他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个人名义写作的书,它看上去更像一本教科书,但美联社一直要求其员工按书中的要求行事。 4 党和人民聘请的“教师” 倡导科学,传播知识,是进步新闻事业的功能之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倡导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落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也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革命报刊的主要宣传内容之一。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因此,新闻媒介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社会科学的新探索、新观点、新材料,从而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新闻媒介所传播的知识越来越重视。各种调查显示,各种媒介的知识性内容是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信息时代的受众接触媒介,不仅要满足新闻欲,也要满足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媒介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是党和人民聘请的“教师”,因此,要较好地输出“一滴水”,理应先得积累“一桶水”。因此,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自身知识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 大众语言的艺术家 新闻采写活动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中国的语言在世界各种语言中是最丰富、优美、精炼的语言之一。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语言种类繁杂,给记者的采写活动增添了很多困难。所以,记者应是一个大众语言的艺术家,在某地从事新闻工作以后,应尽快熟悉这个地方的方言,并尽可能达到基本听懂和简单会话的程度。在采访写作过程中,记者若能适当运用当地群众熟悉的方言土语,不但能保证采写过程的顺利完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记者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角,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运用其进行采访,这样才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捕捉到“独家新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他们除熟练地掌握了本国语言外,还懂得多门外语。这给他们的科学研究和新闻工作带来了莫大好处。穆青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如有条件,我真希望我们的记者,人人都懂外语。” 新闻语言是世界上受众最多的语言之一,记者要重视语言修养。新闻语言的质量如何?不仅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受众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列宁说:“一个刚学会阅读,特别是刚学会阅读报纸的人,他就会很热心地看报,会不知不觉地吸收报上的词汇。”记者的语言应该规范、纯洁、健康、优美。记者要在语言上下大功夫,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古人语言中吸收有生命力的东西,从外国语言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6 多面手 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一个优秀的记者“要有知识,不停地学习,既要博,又要精;此外还要是多面手,打字、摄影、驾船、开车、骑马等样样都要会,还要至少会一门外语,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记者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力争成为业务上的多面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主要依照人对实现这些动作的方式掌握到何种程度为转移,动作完善化了,技能修养搞好了,活动进行得就顺利,就有效率。新闻采写活动也是如此,每个记者都应当成为多面手:熟悉方言和土话,掌握外语,会使用摄像机、照相机,熟练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驾驶各种交通工具,还要会辨向、测时。可以断言,新闻的“十八般武艺”,谁掌握得多,运用得好,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 受众的特使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记者要有受众意识,对不同类型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目中要有读者观念,广播记者心目中要有听众观念,电视记者心目中要有观众观念。因为,报纸是办给读者读的,广播是办给听众听的,电视是办给观众看的。读者、听众、观众,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没有受众意识,或者受众意识淡薄,就不能把采访报道搞好。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搞好采访报道的需要,当然也是办好报纸、广播、电视的需要。 作为受众特使的记者,强化受众意识,也就是强化服务意识。为此,他们要在言谈举止中求平等,在字词句章中求公正。任何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的工作作风不但不足取,而且还会败坏新闻职业的声誉。一名记者只有真正担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其人格才会发出强大的感召力,这时,他才能与社会自然地融为一体,并成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受众心灵沟通的桥梁。 8 信息的“导航员”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多、快、好、准地传播信息应当成为新闻记者的追求。首先,传播的信息要正确。记者要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鉴别,用正确的信息去引导受众。信息错误,就可能误导,就可能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严重的后果。其次,要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记者要凭着新闻敏感,按照新闻价值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掘含金量高的信息,这种信息和广大群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同时要注意把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统一起来考虑。此外,记者还要注意让信息增值,综合利用信息和快速传递信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以传播信息为己任的新闻记者来说,要想使自己的采访报道更有成效,应该具有政治头脑、科学智慧和战略眼光,这样才能当好信息的“导航员”。 9 “没有执照的电台” 互联网的无限开放性,为新闻记者传播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使得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受到质疑,因为在这张分散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产生和发布信息。《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曾经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它为所有人发表信息和言论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几乎不受限制的空间。这种传播者身份的多元化和模糊性使传播权趋于平均和分散,保证了信息交流的平等和自由。但多来源的信息与言论发布,而且是无法控制的信息与言论发布,使得网络成为一个信息与言论的自由市场,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只能依赖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编辑与记者的素养来保证。因此,对“没有执照的电台”的控制和把关,是新的传播理论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10不倦的“学习家” 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也在加快,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涌动的知识与信息经济潮,记者应当做一名不倦的“学习家”,不断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记者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应该广一些,厚实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要懂一些。对于文科背景的记者来说,尤其要加强学习。美国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说:“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像哲学家培根一样,把一切知识都当作自己的领域”。他认为“记者应当是具有各方面知识的通才”,“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写好各种各样的题材”。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记者还要善于向社会这所开放的大学学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采访对象,都可以成为记者的老师,记者要善于向他们学习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知识积累靠的是勤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知识就会逐渐丰富起来,知识的积累和不断更新才会统一起来。 11、社会活动家 斯大林把记者称作“社会活动家”,是指记者的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同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所接触,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记者如果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就便于同社会各阶层人士交谈,有利于采访活动效率的提高。如果学术知识很窄的话,就只有一方面的朋友。多一种爱好,多一门知识,多一群朋友。知识多了之后,各种各样的朋友就有了,社会上的“耳目”就多了,对社会的了解就全面了。一个记者,要想出色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就得成为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形成提供各种信息的“社会性”信息网。因此,记者不仅要增强自己的学识,也应增加自己的见识,不仅要丰富自己的学力,而且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新闻记者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光靠书本知识是不行的,还需要下大力气钻研“社会”这部“大书”。 12、社会良知的守护者 记者从事的是一个良心职业,是公众的代言人,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先烈们,为了传播真理、匡扶正义,不屈不挠,揭开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新篇章。李大钊创办《新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周恩来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点亮了“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被当作了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一个社会的“第四种权力”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新闻对于维护社会正义更是作用突出。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把“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一条重要原则,而他也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始终恪守着这条原则,当之无愧地成了一位优秀的记者。法国《世界报》的首任主编伯夫·梅里,他在担任驻布拉格的记者时,就以反对纳粹德国染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言行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正义立场。“水门”事件是世界新闻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调查性新闻却改变了美国的历史,《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执着和恒心同样令人敬佩。记者不仅要为正义鼓与呼,而且要敢于揭露邪恶。很多优秀的记者以平民的视角,以社会良知为准则、以牺牲自我的幸福乃至生命为代价,为社会公正健康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表现战争,记录灾难,追踪污染,关注失学儿童,真实的报道使人类不得不直面现实世界的各类事件、各种人物,他们已成为社会良知的代名词。 13、辛勤的蜜蜂 新闻的基础是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采访是获得事实材料的主要手段。周恩来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一样。”据生物学家研究,蜜蜂要酿出1公斤蜜,必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记者采集新闻,也要有蜜蜂采蜜那种精神,依靠人民生活的海洋,努力扩大报道面。怎样才能扩大报道面?胡乔木说:“这主要靠记者跑的地方多,看的多,听的多,收集的材料多,呼吸的新鲜空气多,自然也就扩大了报道面。”现在名记者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记者都是定点的。由于固定在一个地方,使他们的眼界狭隘,知识面窄,思路也窄,很少把问题沟通起来考虑,因而写出的报道也就枯燥沉闷。因此,要有满天飞的记者,他们可以上下左右地议论和比较,这个省和那个省比较,现在和历史比较,有人物,有场景,夹叙夹议,生动活泼。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受众就喜欢。总之,记者要想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就要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勤于采访,善于积累。 14、历史的见证人、时代的书记官 历史证明,记者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更是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记者的使命就是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应该给后人留下可资镜鉴的信史,而非稗史逸闻。记者在写作时应像史学家那样真实准确而不是矫揉浮华地记录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真相。战时报道形成的“书本体新闻”兼具历史和新闻的特点,在欧美发展很快的战地记者成为了历史真实的见证人。历史的厚重无形间赋予了新闻一个重大而深远的传播使命,记者也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记者要对新闻报道负责,就要做“时代的书记官”,要反映时代,关注人民的命运,使报道具有人民性。春秋时期,齐国右卿崔杼杀害了齐庄公,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之死。太史不从,直书崔杼轼君,崔杼怒而杀之。又命太史的弟弟改写,不从,又杀之;又命二弟改写,又不从,又杀之。最后轮到三弟,依然据事直书。他们认为这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死去。史官的这种忠实于事实的做法,对于新闻记者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国已故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这样写道:“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死而事实不可改。” 诚实坦荡,不说假话,这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所应持有的态度和必须承担的责任。新闻的本质在于真实,真实的根本在于传播者要光明磊落。这就要求“一方面,凡是真理要求我们说,要求我们写的,就不顾一切地说,不顾一切地写;凡是人民心里所想说、所认为应当写的,就决不放弃、决不迟疑地给说出来、写出来。另一方面,凡不合真实和违反民意的东西,就不管有多大的强力在后面紧迫或在前面诱惑着,我们也必须有勇气、有毅力把它抛弃,决不轻着一字。一句话,有是有,无是无,白是白,黑是黑,不容有丝毫的假借,也不容有丝毫的含糊”。 15、时代的歌者 新闻媒介要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护主流的价值系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新闻媒介还要讴歌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中涌现出来的时代先锋。新闻记者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可以说,记者是一个很沉重的职业,做记者的人,注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定要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否则,一辈子就写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新闻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歌者,他要用洪钟大吕的激越之声去讴歌我们的时代,他要用丝竹玉帛的细腻之韵去赞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