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漫画作品能获评中国新闻奖,背后是对传统新闻题材的尊重2021年11月 作者: 来源:中国报业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一个在新媒体时代被逐渐忽视的新闻题材,一次重拾初心的有益尝试,一款融合创新的新闻产品……沈阳日报社守正创新,精心打磨的新闻漫画作品《“孔夫子”失业》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漫画类二等奖。在此之 ... 内容:
一个在新媒体时代被逐渐忽视的新闻题材,一次重拾初心的有益尝试,一款融合创新的新闻产品……沈阳日报社守正创新,精心打磨的新闻漫画作品《“孔夫子”失业》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漫画类二等奖。在此之前,该作品已经获得了辽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 一幅漫画作品是如何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过程?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立异标新……这几个关键词是这幅漫画作品成功获奖的奥秘所在。 守正创新:重拾漫画题材,开拓全新思路 漫画与报纸似一对相依相偎的孪生兄弟,互相支持,相伴发展。据考证,中国报纸刊载漫画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说:“漫画和报纸的关系可谓密切极了。漫画离开了报纸就不能繁荣,报纸如果不利用漫画,至少也是失策。” 我国的新闻漫画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革命时期,漫画曾发挥过特殊的战斗作用,一大批经典漫画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漫画仍旧与报纸紧密结缘,一直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活泼、辛辣、幽默,是一朵带刺的蔷薇花,又似开着艳丽花朵的仙人掌,丰富了报纸的报道内容。漫画,有着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鲜明立场,并以简洁夸张幽默风趣之表现技巧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多年来,漫画一直是新闻宣传工作一个不可或缺的“尖兵”,漫画版也一度成为各大报纸的重要舆论阵地。 可惜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报纸上的漫画越来越少,很多原来欣欣向荣的漫画版也销声匿迹。漫画已从报纸的主角变成了跑龙套的小角色。很多报纸已经渐渐淡忘了漫画这种新闻题材,即使是保留漫画的报刊,更多的是用其来充当配图。 是报纸不需要漫画了吗?是时代不需要漫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报纸需要漫画添彩,时代更需要漫画增色。在代表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闻漫画一直是“保留曲目”,国内的《中国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也一直坚持刊发新闻漫画,并且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新时代,漫画仍旧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有着73年悠久历史的《沈阳日报》,对于漫画艺术一直情有独钟,曾经有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漫画版面《花与刺》,该版面在受众中影响广大,且培养了一大批漫画作者,是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漫画园地。 坚持守正创新,重拾初心,提升漫画的质量、不断增加漫画的刊发,在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辽宁美协综合画种艺委会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沈阳日报》尝试逐步恢复漫画专栏,并且精心打磨了几期漫画作品,让漫画这种具有批判锋芒和幽默风趣的艺术重焕生机。在这一背景和思路的引领下,《“孔夫子”失业》这一作品诞生了。 推陈出新:锚定创作方向,借助外力突破 逐步恢复漫画这种传统的新闻题材,既是新闻报道的需要,同时也是《沈阳日报》提升报道质量,冲击中国新闻奖的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沈阳日报社将申报新闻奖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并重,形成了人人重视新闻写作、各个争先的良好氛围,报社上下齐心,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好作品,报纸质量有了大幅的跃升。 在做好大型主题策划、通讯、消息、评论等质量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将目光聚焦到诸如新闻漫画、新闻版面、副刊等这些以往看似“冷门”的项目。经过仔细研判,我们发现,《沈阳日报》有着良好的基础,可以“剑走偏锋”,力争在新闻漫画、新闻版面、副刊等方面也有所突破。 在新闻漫画方面,我们提前谋划,筛选主题,重点经营,精心打磨,力推精品。如何才能推陈出新,是实现新闻漫画突破的重中之重。新闻漫画看似简单,但是,要实现新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依靠一幅小小的漫画作品反映出社会热点、人民呼声和时代主题,其创作难度不亚于一篇重磅新闻。如何选好创作角度和创作题材?既需要积累和传承,需要编采人员丰富的新闻经验和新闻敏感,还要有专题的策划与打磨,更需要漫画作者的精耕细作。 重点谋划,集思广益。为了选择漫画创作题材,《沈阳日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报社领导领衔,进行头脑风暴,大家集思广益,列出重点题目。之后,又对重点题目进行专题论证,从其新闻价值的多寡,对社会热点反映的强弱等多角度进行思辨。之后,又对重点题目的表现手法、创作思路等进行多次论证。可以说,每一件见报作品都是经历了多次打磨论证,以确保见报的都是精品。 借助外力,精益求精。本次入围的漫画作品,《沈阳日报》邀请了著名漫画家刘克军进行创作。刘克军是《沈阳日报》的老通讯员、老朋友,也是通过《沈阳日报》的漫画专栏培养出来的漫画家之一。落实到具体创作上,我们打破了以往来稿照登的形式,由编辑部提供素材及创意,又融入画家的艺术构思,经过多轮协商、多次修改后才最终完成创作。刘克军老师对作品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多次论证,几易其稿,连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创作态度让人敬佩。仅这幅漫画的标题就改了二十次左右,经过这样的打磨,最终成就了这幅获奖的《“孔夫子”失业》。 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仔细回想,这幅获奖漫画看似偶然,其实来自于脚踏实地的采访与不断追求创新。在研究漫画题材时,我们关注到身边很多家长被社会上泛滥的补习班所冲击,焦虑情绪日益增长。而课外补习班则愈演愈烈,大街小巷的各类补课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此,创作团队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及补课班负责人等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和调研,倾听了各方面的声音。充分了解现实情况后我们发现,补课班泛滥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需要用漫画的形式来反映这个严重的问题。题材找到了,如何呈现?在于创新,我们没有通过补习班泛滥或者学生家长不堪重负这样直观的表现形式来创作,经过反复探索,最后巧妙地用“孔子”失业这样一种形象来表现现实,实现了借古喻今的强烈讽刺效果。 立异标新:摸准时代脉搏,打造优秀作品 新闻漫画既是新闻作品,又是艺术品,它与新闻和漫画均有关系,却又区别于新闻报道和普通的艺术作品。如何将新闻与艺术形成完美的结合,通过恰当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来反映新闻,体现出思想内涵?这并非易事。 从艺术性上来看,构思奇巧、夸张幽默、绘制精美、标题点睛等都是一幅新闻漫画成功的原因所在。从《“孔夫子”失业》这幅获奖作品来看,深耕内容,切中时弊才是成功之道,新闻漫画的创作也需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把笔端对准人民的喜怒哀乐,紧扣时代脉搏,做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漫画。 我们认为,《“孔夫子”失业》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站位高远。“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这幅作品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角度着眼,站在时代的高度破题,从推进民族复兴进程的视野切入,充分体现了党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直击社会现实。作品直面校外培训泛滥,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构建另一个“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让家长背负严重经济负担;孩子负担过重,失去童年、失去自主,严重影响长远幸福、动摇国之根本的严峻现实切中时弊,敢发先声,为国所忧,为民所呼。 表现手法独特。邀请著名漫画家创作,作品表现手法幽默活泼,讽刺辛辣有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性,作品巧妙借“孔夫子”办学却失业的对比,表现正宗的教育体系受到严重干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思考,并瞬间联想到现实。该作品充分发挥了漫画语言的功能,融艺术性与新闻性于一体,主题鲜明,发人深省。作品让读者一看即懂,并引起强烈共鸣,而精美生动的画面又让读者阅之津津有味且过目难忘。 新闻预见性突出。作品对社会现实判断精准,前瞻性强,题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充分体现了党媒的责任担当和新闻敏感性。 影响深远。漫画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众多读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对漫画的肯定,也得到了教育界等多方面的认同。两个多月后的全国“两会”上,“校外补课班泛滥”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就此社会现象,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教育培训整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再一次证明了这幅漫画作品的新闻预见性和社会影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幅漫画作品能够入围中国新闻奖,其背后是对传统新闻题材的尊重,是对党报责任担当的考验,也是对一个有着丰富积累的老牌报纸的新闻敏感度的测试。2021年,《沈阳日报》继续扩大了漫画阵地,在完善漫画专栏的基础上,恢复了《花与刺》漫画专版,得到了全国漫画界的关注与支持,同时也收获了读者的赞誉。未来,我们还将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党报责任,利用漫画这个小切口讲好大故事。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