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特写”,特在哪里?2022年03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一看题目,可能有人会问:“小杜特写”,小杜是谁? 这里说的小杜,乃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小杜是报社派去采访中央新闻的记者(人称中央组记者)。 小杜擅长于写特写,每次随中央领导同志出访都会写几 ... 内容:
一看题目,可能有人会问:“小杜特写”,小杜是谁? 这里说的小杜,乃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小杜是报社派去采访中央新闻的记者(人称中央组记者)。 小杜擅长于写特写,每次随中央领导同志出访都会写几篇特写。其中最有名的是2019年3月24日刊发的《“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微镜头)》那篇特写,瞬间引爆网络,国内外广泛转载,成为人民网点击量过亿的刷屏爆款。 这次小杜采访两会,在《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标题下,写了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的特写(详见人民日报2022年3月7日第一版)。这篇特写保持以往小杜的写作风格,但又有新的特点。 特点一:开头别致。 “你这个群主是怎么当上的?”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坐在他对面的王静委员。 王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乡村振兴读书群”的群主。 “群众推荐的,因为是积极分子。”她朗声答道。 群里常聊的话题是“粮”。这一次她的发言题目也和“粮”有关:《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边听边记。 这是在“养活中国要靠自己”小标题下的开头。从写对话切入,很快进入主题。 特别是开头一句:“你这个群主是怎么当上的?”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坐在他对面的王静委员。 这句话,一下子把读者吸引住了,很别致。 特点二:现场感强。 在“枝叶总关情”小标题下,先描绘了现场的情形: 路,对悬崖村的乡亲们来说,是奇迹,是希望。 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了悬崖村的新消息。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他拿起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昔日挂在陡峭悬崖上摇摇欲坠的藤梯;另一张,今日的钢梯直入云霄,乡亲们走得踏实、走得稳当。 “乡亲们都下来了吧?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益西达瓦高声答道,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发展起了旅游,日子越来越好。 这段文字把习近平总书记看照片、交谈的情景写出来了。文字不多,但却充满着现场感,让人仿佛到了现场一般。 特点三:穿插有度。 小杜写特写的时候,十分注意相关背景的介绍。如写悬崖村这一段: 短短几年、十几年,沧桑之变。 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悬崖村的新闻报道时,一席话传遍了高山峡谷:“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路是一个缩影,是摆脱贫困奔小康时代变迁的鲜明印记。 益西达瓦动情讲道:“彝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 在大凉山考察时,乡亲们唱着歌送了总书记一程又一程。往事历历在目。 看了这一段背景介绍,人们就能更深刻感知现场的情景。 写现场特写联系历史背景贵在自然,这一点小杜掌握的很好。这得益于她用心的观察、多年的积累。 特点四:文字简洁。 综观全篇特写,文字简洁是一大特点。 写现场特写,离不开现场描写、背景介绍和人物对话。小杜对这几个要素掌握、运用十分到位。如写现场勾勒几笔便把气氛写出来了;写背景要言不烦让人一看就明白;写对话既准确又有重点让人如临现场。 文字简洁,具体表现在短句多,一句是一句,没有多余的文字。小杜笔下的文字干净利索,人们爱看。 以上我们剖析了小杜写特写的4个特点,这些特点其实就是特写体裁写作的标准和要点。我们写特写当很好地予以遵循。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句短章深受人们欢迎,而那些长而不当、标题无味、文字啰嗦的稿子越来越没有了市场。 “小杜特写”,特在短小精悍,特在现场感强,特在文字简洁。媒体人特别是年轻媒体人看看“小杜特写”,当从中学点什么、悟点什么,进而把自己的稿子写得更好!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