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灾难新闻如何彰显以人为本2022年06月 作者:安明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在关于遇难者的报道中,尊重生命,敬畏人的尊严,考虑人的感受,是灾难新闻报道的基本伦理。新闻记者在报道灾难时要尊重逝者,尊重逝者家属,细节描写要回避血腥、悲惨的场面,回避有关逝者及家属不愿公开的 ...
内容:
在关于遇难者的报道中,尊重生命,敬畏人的尊严,考虑人的感受,是灾难新闻报道的基本伦理。新闻记者在报道灾难时要尊重逝者,尊重逝者家属,细节描写要回避血腥、悲惨的场面,回避有关逝者及家属不愿公开的隐私,不进行炒作和煽情。 人类的文明历史,是一部与灾难斗争的历史。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媒体的角色举足轻重。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到处处彰显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影响到舆论导向和社会价值判断的重要问题。处理好灾难新闻报道与对受害者同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媒体人的基本职业素养,也表现出报道者的道德水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保障人权。地震、塌方、泥石流、火灾、洪灾、坠机、沉船、陆路交通事故以及疫情等灾难经常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准确、及时做出报道,又能在行文中尊重受害者及其家属、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及法律法规呢? 结合多年来的新闻报道经验,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第一时间客观发布消息,关键词做到“以人为本”。以2022年3月21日东航广西梧州坠机事件为例,当民航局通报,东航MU5735航班于3月21日13时16分从昆明起飞,14时17分保持巡航高度8900米进入广州管制区。14时20分管制员发现飞机高度急剧下降,随即多次呼叫机组,但未收到任何回复,14时23分飞机雷达信号消失,后经核实,飞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境内坠毁。截至3月22日凌晨,搜救工作尚未发现幸存人员,公安部门已对现场进行了封锁管控。以上报道的关键词是“尚未发现幸存人员”。当时,这是最权威的通稿,也是客观的事实。接下来报道由国家组织救援力量、村民自发骑摩托车进山搜救等,尤其是《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报道走进核心区时,发现一些飞机残骸时哽咽的画面,令人感觉到记者的悲悯之心、同情之意。应该说,对于此次航空器飞行事故,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是比较成功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有些媒体的公众号、视频号和直播等,在标题上众口一词都是《直击东航飞机……》。因移动端屏幕有限,“直击东航飞机”后的省略号所要表达的“坠机事故现场”往往都看不到。所以,尽管读者知道“直击”是媒体在现场报道,但由于此次灾难是飞机坠毁,“直击”二字显得生硬,令读者敏感。笔者以为,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如将“直击”改为“直面”“走近”等,既可以体现媒体要表达的意思,又比较完美,就可以做到以人为本。 二、报道遇难者要体现“逝者为尊”“亡者为大”的理念。在关于遇难者的报道中,尊重生命,敬畏人的尊严,考虑人的感受,是灾难新闻报道的基本伦理。新闻记者在报道灾难时要尊重逝者,尊重逝者家属,细节描写要回避血腥、悲惨的场面,回避有关逝者及家属不愿公开的隐私,不进行炒作和煽情。过去的一些矿难报道中,标题动不动就“死亡多少人”,这是指文字,画面更惨不忍睹,只追求视觉效果;遇难者家属哭得死去活来的画面也不停地曝光。死者长已矣,但其亲友还要活下去,新闻报道不应该冷冰冰地将遇难者说成“死亡”,应该说“不幸遇难”。 三、媒体人在拥有是非之心的同时,更要在报道中体现同情心。目前,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对于突发性灾难,记者报道时一定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首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灾难新闻报道更要坚持这一底线;其次,法律对于涉及个人隐私、未成年人、商业秘密、国家机密等的案件都有禁止性报道规定,不能公开报道的坚决不能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某电视台记者徐某,没有去实地探求就在宾馆里杜撰灾区的情况,并通过电视台发表言论,严重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人只有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处处体现出对受害人及其亲友的同情,在悲情中充满温情和真情,这样才能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害人及其亲属。 总之,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媒体人要始终牢记尊重生命、敬畏尊严、考虑生者感受、恪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做到以人为本。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