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记者来说,去现场,永远是“硬核”!2022年09月 作者:吴朝香 来源:《老记说事》公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对记者来说,去现场,永远是“硬核”!
吴朝香
对媒体从业者来说,“到达现场”应是基本素养,它能核实新闻事实,让报道具有现场感。
但我自己在采访中的体会是,它的意义不止于此,很多情况下,“去 ... 内容:
对记者来说,去现场,永远是“硬核”! 吴朝香 对媒体从业者来说,“到达现场”应是基本素养,它能核实新闻事实,让报道具有现场感。 但我自己在采访中的体会是,它的意义不止于此,很多情况下,“去现场”本身,不仅能突破采访困境,也是成就稀缺性新闻产品的绝招。对记者来说,它永远都是硬核。 新闻界有句老话:新闻是跑出来的。意指记者采访要见人见事,多去现场,多听多看。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概念的兴起,去现场反而不大被提起,甚至有人一度在讨论:记者还要第一时间赶去现场吗?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更新给整个新闻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运用让记者的采访和信息采集更便捷。但另一方面,却弱化了去现场的动力。而观点的生产和传播更容易迅速刷屏,又让“去现场”显得性价比极低。 但恰恰在这种情况下,去现场才更加必要。 两年前,一篇《当每个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已经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了》的公号文章成为爆款。换个角度看,它被大量转发,彰显了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记者“去现场”显得更加必要和可贵。 (作者为钱江晚报特别报道部记者)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