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写作 >> 写作讲坛 >> 写稿子要有“眼睛看见的东西”

写稿子要有“眼睛看见的东西”

2022年09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在一次谈记者采写时说,采访要到现场,一定要近距离接触;写稿要有记者眼睛看见的东西。   以上这番话语虽短,却道出了记者采写成功的真谛,是记者完成采写任务的一个重要理念 ...
内容: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在一次谈记者采写时说,采访要到现场,一定要近距离接触;写稿要有记者眼睛看见的东西。

  以上这番话语虽短,却道出了记者采写成功的真谛,是记者完成采写任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采写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到现场采访是新闻人的好传统

  采访到现场,稿子里有“眼睛看见的东西”,这是我国老一辈新闻人留下的一个好做法、好传统。

  在他们看来,只有到了新闻现场,记者才能写出“眼睛看见的东西”。多少年来,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坚持于此,用心于此。

  著名记者范长江1938年4月到台儿庄血战采访,他坚持到前线采访,发回的报道写道:

  入西门后,即见满街瓦砾、沙土、破纸、烂衣、倒壁、塌墙……所有房屋,无不壁穿顶破,箱柜残败,闲无一人,有福音堂一所,亦毫无例外地彻底被毁于敌人密集炮火之中。士兵之驻民房中者,皆令在地中掘孔而居,上盖厚土。

  再如人民日报著名记者李庄当年在朝鲜战场发回的报道这样写道:

  朝鲜的冬夜来得特别早,下午6时,天已大黑了。山头的积雪泛出一片灰白的寒光,渺茫的远山就和漫无边际的海洋一样。

  下午七时,步兵炮连在澎湖里(村)大休息,人马都要吃些东西。部队到达这个只有一座独立家屋的小山庄。家屋蹲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背靠着一片黑树林。这里没有鸡鸣,没有犬吠,就好像世间并不存在这个村庄一样。

  以上所写都是记者“眼睛看见的东西”。看着他们的报道,随着他们的笔触移动,人们宛如来到现场一般,有身临其境之感。

  战地记者是这样,在和平时期的记者也是这样:

  如人民日报记者刘伟写的《雪域高原第一乡》的报道,他把来到这个乡看到情景和盘托出:

  沿青藏公路北上,出拉萨40公里,经堆龙河上的铁架桥,进入一处绿色的山谷。

  副乡长赤列遥指山坡上绿树簇拥的山村说:“那就是加多村。”

  这是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山村,流水潺潺,芳草萋萋,山风微微,杨柳依依,林间鸟雀鸣叫,村中鸡鸣狗吠此起彼伏。

  旺堆今年53岁,是加多村村长。当记者说明来意,旺堆“哦”了一声,笑指着林间说:“就在这片草地上,当年我们选举了西藏最早的乡级人民政权。我那时也参加了选举。”

  现场,新闻现场,是记者写新闻报道的第一源泉。记者到现场采访,用眼睛观察一切,记录下眼睛的所见,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报道。

  当然,写“眼睛看见的东西”不是说把看见的东西都写进稿子里。而是要依据稿子的主题,经过一番挑选才行(这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暂不详述)。

  二、现在有些稿子为何缺少“眼睛看见的东西”?

  写出“眼睛看见的东西”这一好做法、好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传扬光大。不少年轻的记者勇于奔赴现场,倾力捕捉“眼睛看见的东西”。

  在最近成都抗疫的日子里,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记者王永战,在凌晨两点跟菜市采购经理走了一趟批发市场。

  记者一路跟随购菜车采访,按时间段凌晨3点、4点、5点依次记录下了自己的亲眼所见。稿子生动活泼,现场感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也有些稿子却未能做到。稿子没有一点鲜活的东西,让人看着颇感枯燥、乏味。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二:

  一是凭现成材料写稿。

  现在记者、通讯员下去采访,接待方总有一些备好的材料。这些材料对于记者更好进入情况提供了方便。

  但有些记者拿了这些材料未进行“消化”,有些问题也未进行核实,更没有到实地采访。临到写稿的时候,只好照材料去写。有的竟闹出了差错和笑话。

  不能责怪人家提供的材料有误,“打板子”应打在记者身上。谁让记者对材料不进行核实就写稿?谁让记者下去之后不深入采访?这种简单地凭材料写稿的做法,应当给予批评,彻底改变。

  二是凭道听途说写稿。

  有的记者采访不细致,满足于道听途说,往往听人家那么一说就记录下来写稿。不要说写生动的场面,把最简单的姓名、年龄等写错,也非偶然的孤例,在媒体上时有所见。

  以上两个毛病,是当下新闻采写中务必要克服、务必要改变的毛病。不改变这两个毛病,生动鲜活的稿子是决然写不出来的!

  三、网络时代,记者采写还需要到现场吗?

  与此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是,网络时代,记者采写还需要到现场吗?回答是肯定的。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采写提供了诸多的便捷。查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在线视频对话采访等,都可以顺利进行。但也要看到,如此方式也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也不忘到现场采访的“老规矩”。我们当谨记:新闻是跑出来的,稿子是写出来的;互联网不如铁脚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能因为有了网络就省去“到现场”的环节。

 

 

热点 . . .

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
图文 学习,我们永远在路上!
梁衡:我的“新闻三部曲”
梁衡:我的“新闻三部曲”
第二期新闻采写技巧实操班圆满结束
图文 第二期新闻采写技巧实操班圆满结束
王昭栋: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
王昭栋: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

最新 . . .

· 多写点有趣味的故事
· “新春走基层”,如何走?怎么写?
· 提高上稿率十二法
· 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 获奖的会议消息有哪些特点?
· 写好文章的“黄金段”
· “新春走基层”的新闻报道怎么写?
· 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你用对了吗?
· 感·性·力——一堂别开生面的“人民日报
· 焦点 范敬宜:抓精品从标题抓起
· 如何提升人物通讯写作能力
· 从鲁迅的孙子不会写稿说起

推荐 . . .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焦点 推新|全媒体宣传策划与媒介素养高研班直播课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地方通”为何写不出好稿子
不拘一格成佳作
不拘一格成佳作

相关 . . .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新闻标题上可以用标点符号吗?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新闻写作六要素---5W1H原则
· 采访时遇到的6种情况,怎么办?
· 新闻写作基础:新闻的结构
· 网评文章怎么写的范文
· 新闻报道导语范例及分析
· 浅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 报纸新闻稿件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