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聪明:我曾两年多一篇稿子没发2022年10月 作者: 来源:中国报业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我从不愿意做记者到愿意做记者,是经过一番考察体验和思考做出的选择。我当记者可以说是半路出家,甚至感觉到自己可能不适合做记者。 那时我从借调开始,到新华社已经一年多了,不少稿子我觉得写清楚了, ... 内容:
我从不愿意做记者到愿意做记者,是经过一番考察体验和思考做出的选择。我当记者可以说是半路出家,甚至感觉到自己可能不适合做记者。 那时我从借调开始,到新华社已经一年多了,不少稿子我觉得写清楚了,可是一到分社采编主任或老记者那里看,就有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新闻要素不全。人家一提,我也觉得确实没有交待清楚。二是特点,即够得上新闻的事抓不住。就好像一个五脏俱全的人体,真正够得上新闻的,有的只有两脏、三脏,有的只有一脏,有的甚至一脏也没有。问题是你要把新闻抓住。你把五脏面面俱到都写一番,等于没有抓到新闻。当然还有一个表现技巧问题。 新闻要素一定要交待全,前因后果关系要交待清楚;把有价值的新闻一定要抓住并要放在全国视野中,从对人民有启发,对实际工作有推动促进作用出发,取舍运用采访来的材料。另外,角度也要选好。 我从做党政工作转到做新闻工作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可以说是学艺加偷艺:学艺,是听领导怎么讲,老记者怎么讲,他们每次怎么讲。偷艺就是先自我琢磨,如一篇东西,我写会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我再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和我原来的想法作比较,找出差距来改进。 可以说,我当时几乎没有多少信心了。是戴邦(时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把这个事情向我讲透了,我也真信了,真做了。他一一问清我原来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有什么感觉。他然后就说:“小田,你行。第一,你很注意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且你是学理的,比较懂。第二,你对实际情况了解比较多。”我参加工作后每年都下乡。他说这是最重要的。要我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发现新闻,然后放在全国衡量。这样,就能掂量出一篇新闻的分量。新闻的分量,就是新闻的价值。在实际工作岗位的经历对当记者有非常大的好处。他说我有基础,两年可以“上道”。 怎么上道的?我是相当刻苦啊,每一篇东西都是在学习、调查、思考后形成的。我当记者时每年下乡两百天以上。我和农民谈,和老干部谈,和村干部、公社和县委书记都谈;接着,到地里看,这是自留地,那是集体地,进行比较;再就是查历史资料。不论谈、看、查资料,都伴随思考,有的报道是走着坐着都在思考,几个月、几年在思考。《我报道 报道我》一书中“补前人之过,立千秋之业”一文,那是我几年采访和坐档案馆,反复思考的结果。 《我报道 报道我》里讲到的统计数字要整顿。1979年正月初十,我到内蒙古杭锦旗采访,正碰上开“三干会”。杭锦旗的土地分三类,一是沿黄河灌区,二是沙漠,三是丘陵地。我就问一个分管农牧业的县委副书记一些数字。他立刻说,统计数字啊,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加起来就是实际(十计)。后来,我反复琢磨这个事情,觉得有道理。在我们那个生产队,公社来电话问会计:你们耕地已经耕多少了?下种下多少了?会计把电话放下,在房间里转上两圈,然后就回话,真是统计加估计。所以后来我写了一篇记者来信:《统计数字要整顿》。 《我报道 报道我》里批评的东西不少。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和以正面宣传为主并不矛盾。正面宣传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全党全民贯彻落实方针政策的实践。在贯彻的实践中,总是分上中下。贯彻得好的,好在哪里?贯彻得一般的,特别是贯彻得差的,差在哪里?指出这个差就是为了把它变好。这应该是正面宣传。 所以,尽管戴邦认为我对实际情况很了解了,但一涉及具体就觉不够了,还要继续调查。我经常叫做学习、调查、思考。我曾经两年多一篇稿子也没发。无所谓嘛,无非是人家说你没有发稿。你要耐得住,不要怕。第一,不要老想着人家表扬你;第二,不要惧怕批评。落后就是落后了。我两年没有发稿,就是学习调查思考。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到1978年以后,头版头条连着拿。现在我们的记者耐不住这个,这就叫浮躁。当然还有领导上的认识。对新华社记者来说,基础就是戴邦说的两条:把党的方针政策领会透,把实际情况了解清楚,把各方面各层次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了解清楚,然后,再出稿子。我有的稿子写了一个多小时,就发出去了。发出去就是头版头条。但稿子要有点特点,能自圆其说很重要,不能怕有不同意见。 当记者和做实际工作,各自履行各自的职责,但目标是一致的。所以,都要能听不同意见。我经常讲我不怕有不同意见,就怕没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我可以问,你这个意见根据是什么?可以比较,这样确定新闻或作决策,才能比较符合实际。所以,现在当记者和做实际工作要多换位考虑。 我为什么理解《舞台与银幕》报道电影改革的那名记者?因为报道总的倾向是对的,基本事实差不多,只是细看起来有些不准确之处,已经不容易了。如果你对一名记者要求他每句话都准确,就有点过了。我对记者的要求是:事实不能错,认识有点错是允许的;基本事实不能错,细枝末节有点出入是允许的。我作为报道主体,是这种态度。可是我作为记者的时候,我就要努力把基本事实了解清楚,细枝末节也要尽量想办法了解,表述上同样要比较准确。可实际上每篇报道一点错误没有不可能。这就是两个位置不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要宽容一点、多理解一点。 无论是做实际工作,还是做记者,很重要的是应该相互尊重,共同尊重基本事实。做实际工作离不开记者,因为他做媒介工作,通过它向世界各地传播信息,有利于推动工作,也有利于得到各方理解。反过来,记者更离不开实践主体,必须了解得清清楚楚,多站到主体的位置上想事情。我最近写了篇文章,其中讲到,我1982年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时搞过一年城镇工商企业调查。当时,我要求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下去调查,从年初到年底,人财物、产供销都要跟踪了解。我把它叫“当厂长、经理”。必须站在他的立场、他的角度上,这样才能对主体了解得比较清楚。 改进新闻报道中的文风怎么改?记得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有篇报道说:地震发生以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后两句话可以去掉,无非是迎合省领导。什么叫高度重视?新闻是用事实说话,不是用这类形容词说话。怎么比较第一时间和第二时间?最好是直接说:地震发生以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马上赶到现场部署救援。这就行了。而且首先应该报道事情什么时候发生?造成什么样的损失?读者更关心的是这个事情本身。 现在把虚假新闻查出来,新闻敲诈查出来,这都是必要的。然而其它的呢?记者应该自问:我的职责是什么?我履行了吗?在新华社,我和老南(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经常说,记者不知道这个事情就算了,知道了就必须报。至于怎么报?用什么形式报?是社领导要考虑的。作为记者,不报就是失职。这就是我对新华社记者的要求。自己的职责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停在嘴上不行,要具体。首先得弄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做到了没有?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