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一个好点子2022年11月 作者:范敬宜 来源:新闻三昧XWSM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今天一版《给家人捎句话》很好,首先是这个点子出得好,不是自上而下地劝告民工留京过年,而是通过民工自己的口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让民工通过人民日报同自己的家人交流。这样就使党报和人民群众的心贴得 ...
内容:
今天一版《给家人捎句话》很好,首先是这个点子出得好,不是自上而下地劝告民工留京过年,而是通过民工自己的口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让民工通过人民日报同自己的家人交流。这样就使党报和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民工们看到自己的话上了人民日报,肯定高兴非凡;民工家乡父老看到人民日报上登了自己子弟捎回的话,肯定也是奔走相告。其次是记者不畏风寒,深入现场采访,使整个报道很真实,很亲切。这说明深入一点,就有一份收获。 (1995年1月28日) 附 文 : 给家人捎句话 ——访准备留京过年的外地民工 本报记者 赖仁琼 (1995年1月28日 人民日报 第1版) 春节临近,京城大街小巷弥散着浓浓的“年”味儿。红红绿绿的巨幅广告装扮着各大商场、购物中心,人群熙熙攘攘。然而,在北京西客站、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八王坟地铁站等工地却是另一番情景:高高的脚手架下人来车往、尘土飞扬,准备留在北京过年的10万民工仍坚守在各大工程的建筑工地上。他们在节前想些什么?想对家乡亲人说些什么呢?1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客站工地。 “来北京3年了,我很想家。”民工王永利说,“但施工进入紧张阶段,需要一部分人留下,我这个带班的当然不能回家过年啦!”这位来自河北蔚县宋家庄乡上苏庄村的王永利说:“我祝家乡的奶奶、爸爸、妈妈及全村父老乡亲新春愉快!”家住四川省资中县龙结镇新莲乡肖洞子村10组的刘光友说:“《人民日报》能为民工捎话给家乡亲人,我们很感激。我祝家乡的亲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记者在西客站主站区工地碰上一位50来岁的民工,交谈中得知他叫龚远锡,来自四川三台县老马乡一村二队,他和儿子龚珍城已在西客站干了两年。他说,因为忙,他和儿子都不能回家。他说:“组织上对咱民工挺关心,吃饭、住宿都安排得挺好。春节期间还要组织各种文娱活动。许多民工都表示来年一定好好干,为北京建设多出把力!” 西北风卷起漫天尘土,虽然在工地时间不长,但记者的手已冻得不能握笔。工程经理部陪同采访的武广庆说:“今儿天冷,收工早。走,上工棚看看去。” 得知我们的来意,管工地的郑建伸不一会儿便叫来五六个民工。19岁的苟华国来自四川平昌县千秋乡大坝村,他去年就在西客站工地干,也没回家过年。他说:“请父母不必太挂念,过一年我又长大1岁。我祝我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妹妹在新的一年里笑口常开,万事如意!”黄淑辉和黄占强都是河北定州人,他俩表示,能为北京的重大工程做贡献十分荣幸!黄淑辉说:“我祝母亲寿比南山,祝妻子、孩子身体健康!”在北京做工8年的田家国是湖北孝感杨定镇人,他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要为国家大工程做贡献就不能回家孝敬父母。去年我也没回家过年,父母和妻子都很支持,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祝他们过个好年!” 经济民警韩学文、史林飞都是河北秦皇岛卢龙县人,韩学文刚说了句“我特别想念我那刚刚7个月的女儿”,便热泪盈眶。春节期间,工地的安全、消防、保卫任务很重,所以经警走不开。小韩和小史原本在别的工程干,因为表现突出,两年前被抽调到西客站。史林飞说:“我和妹妹都在北京,我们都很想念父母,同时也特别感激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祝他们身体健康,春节愉快!” 情绪稍为平静下来的韩学文告诉记者,节前他收到妻子来信,告知家中的许多困难,他很想回去看看。“但经警中新人多,”小韩说,“我这个班长不能一走了之。请你们给我父母和妻子捎句话,希望他们克服暂时困难,同时祝他们节日愉快!” 1月26日下午,北京工人俱乐部洋溢着欢声笑语。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城建委主任王宗礼等向坚守岗位的民工拜年。来自城建总公司、住宅总公司、建工集团、铁道部建厂局各大工地的千余民工喜气洋洋,在此观看首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江苏民工顾学华、四川民工黄建勇、李磊十分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第一次在北京过年,第一次看到这样高水平的演出。河南民工戴文灿在演出前说,春节期间,平顶山市郏县八里营村的100名民工都在北京坚持工作,愿为首都建设拚上一场。“我们这百十条八里营村的好汉一定为家乡争光!”戴文灿说:“我祝80岁的老母身体健康!同时向同村民工的父母妻儿表示衷心的感谢!” 空军蓝天艺术团小朋友表演的《百子闹春》在欢快的鼓乐声中拉开了联欢会的序幕。得知张百发因故要提前退场,我在轿车旁“截”住他:“百发市长,50年代您曾作为普通民工支援首都建设,而今天你代表市委市政府来慰问民工,此时此刻,你对民工是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到底是民工出身哪!”张百发感慨万千。少顷,他十分动情地说:“要说不想家,那是假的,我们都从那时候过来的嘛。按中国的习俗和传统,在外的人春节非回家不可。但我们的民工顾全大局,全力支援首都建设,他们脱离了小农意识,境界的确很高。我代表全市人民感谢民工和他们所在省市对首都的支持,也感谢民工家属的支持。”张百发还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各部门都对民工的工作、生活、娱乐做了较好的安排。各级领导还将在节日期间看望、慰问民工。 “留在北京过年的建筑业民工约有10万。”与民工一起观看演出的王宗礼说,北京建筑业现有民工30来万,经过多年的学习、培养,这批走出庄稼地的农民在思想上、技术上、文化上都有很大进步,他们已成为北京基本建设的重要力量、骨干力量,为首都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王宗礼说:“民工春节期间不回家,还要坚持工作,我从心里感激他们。” 笑声掌声在工人俱乐部此起彼伏,为民工带来欢乐的演员们来自首都几大艺术团体。趁演员上下场的间隙,记者问起他们义演的感受。主持节目的常宝华、岳红连声说道:“应该的,应该的。”岳红说:“民工们抛妻别子,很辛苦。民工为首都奉献,我们为民工奉献。”常宝华说:“参加西客站、康居工程的民工有种忘我的精神,他们忘我奉献,我们北京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走出剧场,民工的话,演员的话,政府官员的话响在耳畔。我记下这些滚烫的话语,转达给民工们远在全国各地的亲人。 【编者的话】 请家乡亲人放心 春节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一批外地民工,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克服个人困难,留在当地过年,以减轻交通运输部门春运压力,服从工程建设的需要。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值得赞扬。 “每逢佳节倍思亲”。尽孝道,念亲情,乃人之常情。被访的十几位民工表达的都是一样的心情:“想家”、“想亲人”、“祝家人过个好年!”本报今天登出他们对亲人说的心里话,愿他们的亲人、乡亲能从报上看到他们的问候和思念,并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相当数量的民工不回家过年,是实现民工有序流动的重要保障,各地政府、各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组织,让留在当地的民工过个舒心、文明、有意义的春节,让他们的家人放心。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