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鞋踏破二十载 纸媒回眸六百篇2022年11月 作者: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记者岁月,驻地鸡鸣,检点不才翰墨,“三想上”愿望,算是实现了。
“算是实现”,意味着水平一般,不是什么“名记”,没有什么“鸿篇”。自我评价:“是个将 ...
内容:
“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记者岁月,驻地鸡鸣,检点不才翰墨,“三想上”愿望,算是实现了。 “算是实现”,意味着水平一般,不是什么“名记”,没有什么“鸿篇”。自我评价:“是个将就用的工作人手”。 红着脸敢言“实现”,是因为发稿多被采用,月月、年年完成业务定额;大稿嘛,每月也有个两篇左右。 有段时间,记者部试写“四不像”。长江中下游“天鹅洲”湿地麋鹿,不像牛、马、骡、驴,人称“四不像”。部领导让大家参照《参考消息》上“老外”写的游历见闻,类似散文、游记、通讯、特写的“四不像”。我很高兴,冲破“萝卜条”“豆腐块”稿类的束缚,正合“三想上”心意。我采写北京市副市长吴仪女士改革国企的气魄,拙作《吴副市长借东风》;采写“三家村”大冤案昭雪后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廖沫沙,拙作《现身说“法”》;采写沈阳郊区几位老农亲历当年“九一八事变”的见闻,见报题目《从柳条湖到北大营》;采写曾思玉中将和大连“红军村”老红军观看电视剧《长征》的情怀,见报题目《长征人看<长征>讲长征》……这些“四不像”,从选材到写法,受到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的欢迎。 一次记者会上,记者部同志们探讨新闻业务,针对驻站实际,形成一项共识:记者要写“三抓四有”的稿子,即:抓头条、抓要闻、抓问题,有份量、有深度、有影响、有文采。这项共识载入部里不定期的“报道提示”——《记者工作》,视为业务规范。“三抓四有”,我赞成、拥护,是对我业务立誓的激励和鞭策!乘势而上,《北京的楼式四合院》文与图,问世了,在1990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占了第二版半个版。 北京改造老四合院,建筑风格保持古都风貌。吴良镛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院的专家们,改造菊儿胡同的实践很成功。我将其心血智慧跃然纸上,报道引起联合国人居工程事务部员的关注。吴教授获得联合国人居工程大奖。 我驻吉林、北京、大连三站20年,头版头条年年有,其他版头条经常见。粗略统计,仅在人民日报,发现见报652篇,陈年老报,有文有字。 可惜,我一直没有入选“中国好新闻”的优质稿。 至于记者是如何摆脱“不见月”“难为春”的困惑,发挥出“近水楼台”“向阳花木”优势的,且看下回分解。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