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解析2022年12月 作者: 来源:京原路8号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作为媒体融合改革成果的风向标,第32届中国新闻奖把“融合报道”设置为六个专门奖项之一,其余五个分别是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应用创新。今年“融合报道”奖项评出的19件获 ... 内容:
作为媒体融合改革成果的风向标,第32届中国新闻奖把“融合报道”设置为六个专门奖项之一,其余五个分别是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应用创新。今年“融合报道”奖项评出的19件获奖作品,展现了主流媒体进军主阵地的成果。作为精品力作的代表,让我们看到优秀新闻作品在传递主流价值观方面强有力的聚合功能,让我们看到新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公共职能,使得正能量与大流量相得益彰;也让我们看到当代媒介与社会之间传播生态的修复与重新连接。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在主题凝练、价值提升、内容深度开掘与创意交互体验上有益探索,在修复媒体与社会的良好传播生态,建立与用户良好的信任关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彰显了主流媒体加强融合传播,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努力与成效。 与时代共频共振,提升传播主动性 融合报道,主要特点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19件获奖作品中,重大题材、重大主题占15件,题材包括建党百年、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另外四件,其中两件民生报道、一件突发事件、一件国际传播。 重大主题、重要题材报道创新是主流媒体一直努力的方向。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适应移动传播的现实环境,搭准时代脉搏,找准人物故事点,寻求情感共鸣点,将重大主题做“柔”做“细”做“活”,从而创新了重大主题报道。其中,一等奖作品《为谁辛苦为谁忙》通过一条微视频,梳理总书记一年足迹,通过一年足迹,看到总书记十年民生牵挂,同时见证共产党的百年初心。作品选取的同期声时短情长,情感自然流露。如总书记说:“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该视频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和情绪传播手法代入时政视频的话语体系中,用生动的细节打动人,用朴实的语言拉近距离,摆脱传统时政报道生硬、呆板的刻板印象,该微视频在全网播放量超4000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达到融合有效传播。“柔”化处理是融合报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最大亮点。 同时,几乎每一篇获奖作品都采用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复杂信息,将报道做得精细,化繁为简,满足指尖移动交互。有四件作品通过当地典型人物或事迹反映时代的大主题。这些作品都体现出小切口、微视化,从个人的经历映射整个社会的发展。如三等奖作品《有“棚”自远方来》讲述山东九批援藏干部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成功引入蔬菜种植技术、使高原蔬菜告别“老三样”,将个体生活与脱贫攻坚宏大主题相结合,角度和题材较为独特。《答卷人》围绕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进行策划创作,邀请美术家创作精美的绘本作品,人物生动传神,故事要言不繁。动画视频强化了“答卷人”最感人的品格特质。融合报道获奖作品在重大主题做“活”方面,更是巧花心思,各显神功。如《看“共富的种子”生根发芽》在影像叙事上创新实践,用一个画面叠加多个小窗口展现多维时空,生动再现了共富种子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广泛传播的主题。H5作品《手机里的小康生活》以“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之孙朱小红为第一视角,巧妙地将故事融入“手机应用”中,让受众真切看到“吃穿不愁、人居环境优美、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小康图景。 与技术共依共存,提升传播互动性 区别于用文字、图形、视频、音频进行单向信息展示的传统新闻形式,融合报道的重要特点是互动性。我们看到,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微视频、H5、条漫、CG动画等移动端形式应有尽有,移动直播、无人机、人工智能在新闻产品中充分运用,让用户参与到新闻故事当中去,“亲历”新闻事件或选择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综合建党百年主流媒体的融合传播,可以看出可视化程度高、沉浸感强,是建党百年报道的一大亮点。大数据、人工智能、4K/8K、AR/VR/MR等融媒技术均灵活运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造出仿真式、虚拟式、沉浸式、互动式等各种融媒体体验,通过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在现代与历史的交融中,将具有时间跨度、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的党史学习深入到每个党员,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日报《复兴大道100号》、新华社《2021,送你一张船票》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复兴大道100号》追求互动性,进行多维感官体验的前置设计,对动态化细节做好多帧绘制处理,嵌入丰富声效,着重打磨H5中的AI交互技术应用,优化用户体验。线下,创新实景展陈模式,打造互动体验馆,精心设计10个展区,还原不同时代的历史画面和生活体验,并采用动画长廊、水幕影像、裸眼3D视频等新型技术,带用户“走入”历史。同时,在交通工具、户外大屏、办事大厅等场所落地,构建跨平台跨场景多维传播矩阵。这些作品凝聚百年党史磅礴力量,记录复兴伟业奋进姿态。《2021,送你一张船票》以船票带入百年征程。以南湖红船为线索,将文字、国潮插画、闯关游戏、音乐、音频文献融合到H5之中,让网民领取船票,置身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感受百年来的巨大变化。产品强调互动参与,用户通过答题闯关,可以“发射”神舟,还可挑选背景生成配有自己头像和唯一序号的建党百年纪念海报,拓展社交空间,形成裂变传播。 与人物共情共鸣,提升传播有效性 数字时代,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传受双方往往需要“看见”彼此,了解彼此。 二等奖作品《北京一处级干部当外卖小哥,12小时仅赚41元:“我觉得很委屈”》令人感同身受。在该纪录片中,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体验了一天送外卖的生活,最后在夜色中坐在马路牙子觉得很委屈,感叹“太不容易了”。这一幕让网友感到真实、自然,网友评价:“挺心酸也挺真实,只有体验过,才知道不容易,才懂得委屈。”作品呈现党员干部“深入普通群众”,也体现平凡的劳动并不简单,利用身份的反差、对普通岗位和寻常劳动认知的反差,形成关注点、讨论点、共鸣点。新闻也由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将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与民众休戚相关的日常事务相结合,关照现实,关注民众感受,这就是共情的魅力。 H5作品《那碗甜水》以水为主线,通过音视频、手绘等融合手段,展现出一名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事迹,将主人公多个感人瞬间进行集中突出展示,烘托氛围,令人动容,带给受众心灵的撞击和洗礼,产生强烈共鸣。 可见,主流媒体只有充分考虑“媒体能够生产什么”和“新闻受众需要什么”这两大问题,使新闻作品在内容上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在呈现形式上更加具有创造性和吸引力,让报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共情,改变枯燥刻板的形象,用户才会真正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从融合报道获奖作品看,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技术手段丰富、交互性强、体验感好的作品不少,但“新闻性强、即时性强”的作品不多。从获奖作品看出中央级媒体在融合报道的路上已一骑绝尘,传播量以亿级起步。其中,人民日报的作品《复兴大道100号》相关内容全网点击阅读量超10亿,新华社的作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总浏览量超过5亿次,央视新闻在2021年末推出时政融合创新微视频《为谁辛苦为谁忙》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央媒在体量、流量、技术运用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地方媒体在融合报道上还需要思考和努力。媒体融合改革是趋势,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传统模式在面临技术革命的时候,只有调整思路和战术,才能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要肩负重任,承担搭建良好传播生态的重任,在融合发展的全新赛道上不断开拓前进。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