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力——一堂别开生面的“人民日报写作课”2023年01月 作者:宋飞 来源:中国报业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学会断舍离”“魔鬼在细节”“写出高级感”……
若不是有图有真相,你或许很难想象,这些泛着时下最前卫“潮”气的“靓词”也堂而皇之进入了“人民日报写作课”的书名中。
是的诸君,你冇看 ...
内容:
“学会断舍离”“魔鬼在细节”“写出高级感”…… 若不是有图有真相,你或许很难想象,这些泛着时下最前卫“潮”气的“靓词”也堂而皇之进入了“人民日报写作课”的书名中。 是的诸君,你冇看错,这就是由“人民日报记者说”书系金牌作者费伟伟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策划出版的“人民日报写作课”系列丛书。 最近十年,费伟伟或著或编,硕果累累,每有新书出版,一众公号的标题往往是这样的画风:“六获中国新闻奖的他又出书了”“范敬宜教育奖得主再出新作”“小红书新闻写作宝藏书单又双叒来啦”。这倒也不能全怪小编标题党,单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好稿”系列三部曲(《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好稿怎样开头结尾》《好稿怎样讲故事》)为例,至今累计销售已达20万册,长期“霸占”同类书排行榜。难怪不乏有社交媒体公号与小红书博主将这些书奉为“王炸写作书”、新闻采访写作“现象级”教学案例。 这不,笔者拿到新鲜出炉的样书,忍不住连续两天通宵达旦,将这三本书又重刷了一遍。说“又”,是因为这套书的内容从最初编选“通讯员业务培训”的样貌开始,到两卷本集腋成裘为五卷本,再到出版社重新集纳粹选为三卷,直至最终出版环节的编辑校对,自己早已读过不下三四遍。 但这次“系统性”地重读(Rereading),仍然给予我许多有别于以往的崭新触动和启发。读罢掩卷,脑海中竟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三个(不知恰当与否的)“关键词”:真实感、故事力、思想性——简称(戏称)“感·性·力”——转念一想,似乎用来统摄和慨括三本书的主题,也未尝不可。 从内容结构来说,三本书自成一体,编排上既有时间轴的明线,主题涵盖了从报道策划、采访、写作直到定稿的全过程。同时更有一条逻辑递进的暗线贯通三卷——《学会断舍离》传递“少即是多”的理念,讲解如何用“断舍离”的方法舍弃“多余的素材”,围绕主题凸显报道主体的“真实感”;《魔鬼在细节》告诉大家,要善于发现、抓取和挖掘细节,增强报道的“故事力”;《写出高级感》聚焦“有意思,还要有意义”,报道写作要有“思想性”,“有思想才会有深度”,写出“纵深感”。 就内容特质而言,三本书贵在现实性、针对性、实操性强。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问,其学问不在高头讲章,不在抽象思辨,而在阡陌巷闾、百姓烟火之间。书中的作者既有新闻界的资深前辈,也有刚入社不久的年轻记者,还有报社通讯员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或引经据典,或巧设譬喻,但共同点在于大家都现身说法,将自己从具体的报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和盘托出。每一篇/组相应主题的研讨文章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报道(有的甚至一并附了原稿和见报稿),前后呼应,两相对照,读者不难从中窥见记者实践的足迹以及自身或他人对此思考的心迹。理论的实践与实践的理论在此融为一体。 这次重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诸位作者极具创新性的譬喻,那些流光溢彩、惊鸿一瞥的比喻实在不忍“私藏”,兹举几例与大家共赏。 比如,谈到如何寻找并提炼关键词,拎出报道的意义和文眼,记者以“敲核桃”作喻,并对“敲核桃”的内涵及意义做了深度解读并且延伸: “敲核桃”,需要有的放矢的目光,找准弱处再用力;“敲核桃”,需要敢用力,用足力;“敲核桃”,需要有序推进的智慧,不用蛮力用巧劲。(卞民德《抓准关键词,纲举目张》) 又如,讲到“根据主题取舍”,保留主题直接相关素材,其他间接素材皆可舍弃。作者用“鱼骨”比喻报道“要有鱼骨,主干清”: 《“红苹果成了金果果”》的鱼骨就是:苹果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鱼头”简单叙述矮砧苹果的好处,“鱼肚”讲村民依靠苹果和果苗脱贫致富,“鱼尾”讲带领村民致富的村支书信心满满,干劲十足,未来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有了“鱼骨”,写作时思路更加清晰深入,读者阅读时感觉简洁明了。再融入故事和感情,这条“鱼”就有了血肉,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张丹华《构架短文,可学鱼骨》) 再如,说起报道中“价值点”和“鲜活事”之间的辩证关系,记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果核理论”,将果核与果肉的关系,比喻成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关系: 果核干硬,果肉鲜美,大自然赋予果肉鲜美的口感以吸引动物来吞食,而目的却是让果核满载的DNA信息得以传播开去。 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就好比果核与果肉。果肉只是手段,果核才是目的。果肉鲜美,惹人喜爱,方能传播得更远;而抓住内核,才能让新闻的思想与价值凸显。(王汉超《抓住内核,再谈生动》) 这般生花妙“喻”,在三卷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这套丛书还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就是保持“理智上的诚实”,作者与评论者“赤膊上阵”真诚分享,对(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的)稿子既讲优点,也讲不足,将卸下美颜滤镜后真实的新闻采写编全过程样貌一一呈现。丛书用第一视角带大家近距离观察第一大报的真实工作场景,很多你此前对它的“刻板印象”实则未必是它真实的模样。比如书中讲到“如何摆脱文件腔与材料味”,你能想象这是很多人民日报一线编辑记者的日常困扰吗?有的文章中讲到编辑的困境,比如“有时脑子里出现一个绝妙的表达之后会舍不得用,因为一旦用了就不属于我了,而是属于作者,但是若不用,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想法”,这或许也道出了很多编辑“心中有笔下无”的原因。 真可谓“你的困惑他们也有,你的无奈他们都懂”,因此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当你在写作中对某些环节或者某些问题产生疑惑时,不妨读一读这些作者的肺腑之语。 用“感·性·力”(EmotionalPower),来统摄和概括三本书的主题,自然无法全部道出这三本书的丰富性,但因着“学会断舍离”“魔鬼在细节”“写出高级感”——这堂别开生面的“人民日报写作课”,或许有朝一日,真的会从一句戏言“积淀”为一个正儿八经的新闻术语,亦未可知。 一笑,欣然掷笔。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