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如何走?怎么写?2023年01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华文融媒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媒体界一年一度的“新春走基层”采写活动开始了!一些媒体的记者已经在路上,有的还发回了稿子见报。这真是一个好开端!
“新春走基层”,贵在一个“走”字。如何走?走了之后怎么写?这是不少记者 ...
内容:
媒体界一年一度的“新春走基层”采写活动开始了!一些媒体的记者已经在路上,有的还发回了稿子见报。这真是一个好开端! “新春走基层”,贵在一个“走”字。如何走?走了之后怎么写?这是不少记者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事儿。 一、“走”要真“走”;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架子。 近日,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全面反映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生动展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的喜人景象,齐心协力营造喜庆安康、昂扬向上的节日氛围。 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专题专栏报道,中央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单位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网站首页、客户端首屏等,统一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每天要保证一定的刊播总量;及时反映活动进展情况,活动结束后适时刊播综述、评论、记者感言等,反映编辑记者的心得体会。 通知指出,各新闻单位要根据各地疫情防控形势,科学合理统筹报道力量,充分调动编辑记者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短实新”报道文风,多用群众语言、百姓视角,客观平实反映基层群众关心的话题、身边发生的故事;用好新兴传播技术和平台渠道,多采用短视频、微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不断提升正能量。 中宣部的通知全面、具体,要完成好这一任务需要下很大气力才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记者的“走”要真“走”,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架子。 真“走”,记者就要迈开双腿到基层去、到边远的地方去。应该说,越是基层的地方、越是边远的地方,新闻越多。近些年来这些地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新闻媒体报道的相对不是很多。这次举行“新春走基层”活动,正好是采写的大好时机。通过“走基层”把那些鲜活、生动的新闻充分报道出来。 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记者真“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在这方面有教训。表面上看记者是下去了,但有的却是“办公室搬家”,远未下到基层。还有的下去之后是“走马观花”、转了几圈就回来了。凡此种种,致使写出来的稿子“水得很”,严重影响了稿件的质量,未能达到“新春走基层”活动需要的标准和效果。 有鉴于此,在这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举办之初,就需要提醒记者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架子,要切切实实“走”下去、“走”起来。 二、“走”中要有“激情+思考”。 媒体界的一些老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真正走下去了,就会有收获。因为“走”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一接触人和事就会有激情,就会有思考。 山西日报记者苏晓晨采写的《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这篇稿子是记者到阳煤集团一矿与矿工们一起,在地下300米深处的工作面上采煤时获得的素材。当时,他被工人们辛苦工作的情景所感动,暗暗下决心“要把这篇稿子写好”。 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记者王永战为了解菜市场的情况,他在凌晨两点跟着菜市经理走了一趟批发市场。王永战一路跟随购菜车采访,按时间段凌晨3顶、4点、5点因此记录下了自己的亲眼所见。尽管很冷,但他不断询问、不停记录。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材实料”。 在采访中记者们激情满怀,同时不断思考:哪些材料可写进稿子?哪些材料是典型的细节?从这个角度切入怎样?边采访,便思考,使记者们收获满满。 三、“走”中能发现新闻线索。 有位老记者曾说,生活永远新鲜,新闻只待发现。这次《新春走基层》活动是发现新闻线索大好时机。 在第22届(2011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扬州日报稿件《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评文字消息一等奖。此稿线索就是该报记者胡俭在当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发现的。 在一次行车途中,胡俭听到扬州“宝亿鞋厂”人力资源部经理说“局长亲自打工”的故事后,隐约感到:故事背后,更有故事。于是他深入采访,终于写出了这篇接地气、新闻性强的稿件。 《新春走基层》活动有一定时间性,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发现新闻线索,还是能够做到的。这就需要记者具备“细心的观察,发现的眼光和思考的头脑”。举凡这些,有心的记者都是能够做到的。 四、只有“真走”才能写出好稿。 “新春走基层”活动的成果,是源源不断地写出稿子。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要善于在“走”中“挖料”、“抠料”。 在搞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记者迈开双腿下到基层采访。有的受访者不善言谈,也有的因语言等原因,采访不是很顺利。但记者们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记者何勇在乃东县采访,缠着昌珠镇镇长带他到克松居委会,挨家挨户地看、聊。 这一看,这一聊,挖出了“订单大蒜飞上高原”的新闻,抠出了“昔日不离乡的藏族青年如今靠自己手艺闯四方搏市场”的“独家”新事…… 像这样在“走”中“挖料”、“抠料”的事例,在其他媒体上也有不少。坚持这样做,才能使稿子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数字,而是靠一件件事,靠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场景来呈现。 如光明日报刊出的《最东高铁的“桥隧医生”》一文(2023年1月7日第2版),介绍了在严寒条件下“桥隧医生”的事迹: 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的倭肯河大桥全长7000米,是我国“最东高铁”牡佳高铁的重要通道。每天都有一群“桥隧医生”来到这里,于杨所在的高铁桥隧检修班组,负责牡佳高铁54座大桥、隧道的检修任务。班组18位职工,最大的45岁,“90后”的蔡晓曦是车间最年轻的女桥隧工。? 作业时间长,午餐就是自带的面包饼干,早上的热水也都冻成了冰碴儿,大伙儿只能嚼着冰解渴。在桥厢里作业,上厕所不方便,蔡晓曦就尽量少喝水,拿着面包干噎。平时她还负责制作工单,记录作业人数、时间、事项,这需要摘下手套写上一个多小时。由于长时间在外作业,她原本白嫩的脸冻得黑红,手上也起了冻疮,蔡晓曦抹点冻伤膏,依旧风风火火地干活。?? 蔡晓曦家在外地,坐高铁只要2个多小时,但春运期间,班组人手少、任务重,她就住在工区。最长时,近三个月没回家,很多家住本地的同事都给她带好吃的改善伙食。“一个月胖了好几斤。”通电话时,蔡晓曦向家人幸福地“抱怨”。?? “每次坐动车回家,经过一座座大桥时,我想起自己所做的工作,心里挺骄傲的。”蔡晓曦说。 图片 (《光明日报》2023年1月7日第2版) 看着这样的细节,怎能不让人感动!这真是在“走”中写出来的好稿子! 五、“新春走基层”是一场练兵,练思想,练本事。 听说不少媒体的记者争着参加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年轻人更是踊跃。这是一个好现象!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记者只有在基层采访的摔打磨练才能成才。有位老记者说得好:不要靠电脑上复制+粘贴,真材实料在火热的生活中;不要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广阔天地才是记者的空间。 记者朋友们,请参与到这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来,这是是磨练本事、增长才干的一个好平台!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