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写作 >> 写作范文 >> 范敬宜:天涯何处无芳草

范敬宜:天涯何处无芳草

2023年03月  作者:范敬宜  来源:新民联合融媒实验室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今天一版《路》写得很好,可以说是感人肺腑。作者是新调入本报记者站的年轻记者。“七一”前夕推出这样一篇好通讯,是对党的生日的献礼,为本报增色不少,应予表彰。   这篇通讯的好处是:(一)事情 ...
内容:

 

  今天一版《路》写得很好,可以说是感人肺腑。作者是新调入本报记者站的年轻记者。“七一”前夕推出这样一篇好通讯,是对党的生日的献礼,为本报增色不少,应予表彰。

  这篇通讯的好处是:(一)事情典型。写的是一个村的修路,但折射出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同志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二)材料扎实,可以看出记者经过了深入的采访,占有了大量事实,包括动人的细节。这些都给人以真实感。(三)作者在写作时充满了激情。(四)文字朴实精炼。

  希望本报所有的记者、编辑认真读一读这篇作品,并请记者部通报全体地方记者:只要我们深人实际,深入生活,每个地方都有写不完的动人故事。我还是那句话:天涯何处无芳草,记者只要是有心人,又勤奋,都能写出精彩之作。

  夜班在处理这篇报道时也用了心。(一)全部消化在一版,不转活,让该突出的充分突出;(二)标题处理得匠心独具,打开报纸就跳人眼帘,使人非读不可。唯一的小疵是题图与下面的文字贴得太紧,给人以憋闷之感。如果每栏上面空出一行,效果会更好。以后要注意“留白”。

  (1994年6月22日)

  附 文 :

  一座几代人用血脉筋骨铸刻成的不朽丰碑——

  路

  ——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村艰苦奋斗三十年

  本报记者  安  洋

  编者的话

  修路,修路,一代接一代地修,从1962年到1991年,前后30年,锡崖沟村人终于修了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路。他们不是在平原、丘陵地修路,不是用现代机械修路,而是在悬崖峭壁上用钢钎、鎯头和双手凿开一个一个山洞,用鲜血和生命连接成一条路。锡崖沟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图强、排除万难建设自己伟大祖国的缩影。过去中国人民贫穷落伍,受人欺,而今迈步从头越。

  锡崖沟修路的实践再次证明,只要党组织发挥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作用,只要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奋斗在前,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锡崖沟险恶的自然条件并非普遍存在,但锡崖沟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却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迎接党的生日,最好的纪念就是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毛主席有一篇著名的讲话,题目叫《愚公移山》,讲的是夺取人民革命的胜利,要有“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像锡崖沟村的共产党人那样,艰苦奋斗,带领广大群众“每天挖山不止”,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5月的阳光把满沟的梨树催发出一片嫩白,梨花的清香延绵不断醉人心扉,飘洒出大自然无尽的温柔和妩媚。

  锡崖沟人无意理会这些,径直把我们带到两座坟前——

  坟堆上的藤条已长到小臂粗,坟头还摆着没有被晒干的白面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宋志龙说了句“怀跃叔,中央报纸来的记者看你来了”,就双膝跪下。几位老人拆开一包带锡纸的烟插在四周,“怀跃哥,放开吸吧,解解乏,好好歇着,噢……”

  坟里的董怀跃是锡崖沟的老支书,碑上刻着:1991年农历十一月初三牺牲于凿路工地。

  宋双保的墓碑前新插着几把山楂树枝,枝头刚刚绽放的花瓣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泪珠。他编的那句顺口溜曾叫红了整条山沟,“打通洞,修好路,开着三轮嘣嘣嘣,城里的街上咱也遛一遛”,眼看着梦想成真,小宋却在山洞里再也没有出来……

  一

  在山西省陵川县的县志上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东有马东岭之屏障,西有白桦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岭之险峰,南有青峰巍之对峙。四山夹隙之地称曰锡崖沟,因地形险恶,绝路,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

  “壮侠”们出入的路,是指那条通向河南辉县上十八里乡的“蚂蚁梯”和“搭钩梯”。

  那一年腊月,大胆的郎万林爬出山后,想让沟里人也过个“明晃晃的年”,好心的小伙子用一把党参换了30斤煤油往回背,那知,在一个转弯处没站稳,连人带油照直掉进几十丈的深渊。

  “当光棍当疯了”的林守义,好不容易从河南说下一个小媳妇,一步一挪地往回蹭,不知哪一脚没踩实,结果喜事办成了丧事。

  二虎娘误把“六六六”粉当成榆皮面下了肚,汉子们心里干着急,脚下迈不开步,眼看着老人疼死在半路上;21岁的董秋忠患暴痢,也是这样死在了路上……

  没有路,沟里盛产的黄梨和红果,只能一堆一堆地烂成泥作肥料;满山的名贵中药材,只能一把一把地当柴烧;一块块光洁闪亮的青石板只能大材小用垒了茅厕和鸡窝。

  没有路,沟外沟内所有的公务联络,只能通过山顶和山底的高声对话和扔吊包裹来进行。

  锡崖沟人就是这样,祖祖辈辈在四座大山锁着的牢笼里与世隔绝,远离文明。

  二

  1962年秋,陵川县委书记骑马两天前往锡崖沟村,他在陡峭的王莽岭顶盘旋了半日,竟无一处可落脚下山,那匹慓悍的骏马被眼前的险境当场吓死。这位县委书记百感交集,硬是从捉襟见肘的县财政挤出3000块钱,用绳子吊给锡崖沟人。牛皮纸包上用毛笔写了两个大字:“修路!!!”

  村党支部书记董怀跃,把全村100来口人喊到麦场定下话。“共产党念着咱咧,用新崭崭的票子给咱铺路,咱说下啥也得给外面接上趟。”

  世世代代做着出山梦的锡崖人,在那个年代又把本已辘辘的饥肠上刮下来的米面拿出来支援修路。

  党支部副书记杨文亮率“开路队”直奔王莽岭下。5年时间一条仅能放下半只脚的羊肠小道勉强上了山顶。

  当年,县食品公司捎话,优先收购锡崖沟的猪,全村人选出“最精干的把式”,哄着27头猪沿着这条路出山,结果没上了一里路,竟全掉下了沟。

  锡崖人用心血营造的梦想,就这样无情地破灭了。

  女人们又编出了一条条麻绳,男人们又打好一根根钢钎。1976年秋天,喘过气的锡崖人又一次向大自然宣战!

  他们企图利用王莽岭西侧疏松的岩石结构撬开一条“官道”,然而,只进了一里多,王莽岭翻了脸,房子大的石头变得比钢钎还硬,堵得一步都挪不动。

  1979年11月,熬了九天九夜的党支部决定,在庞大臃肿的王莽岭腹底钻一个五米宽的石洞直接冲出去!

  111名青壮年举着浓红的鸡血酒,对着四方形的苍天发誓:“洞不通,人不回。”

  站在最前头的党支书董怀跃指着5名党员硬硬地甩了一句“遇到危险,要死先死咱”,就带着队伍直逼王莽岭。

  然而,6年时间,山洞只掘进了105米。

  按照这样的进度和山的厚度一估算,执著的锡崖人得出了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结论,打通王莽岭起码要用80年时间。精疲力尽的锡崖人如同看到一张绝情的死刑判决书,那一天夜晚,一向沉着稳重的董怀跃发疯似地满沟哭叫:“锡崖人完了!锡崖人完了!锡崖人真的完了!大山呀,老天呀!你对锡崖人究竟有多少仇,多少怨!让你爷这党支书怎么当!”

  次日,董怀跃和杨文亮同时病倒在床,一个七个月不起,一个半年未动。

  三

  然而,压不死、堵不绝的子孙们,又前仆后继接过了前辈们的铁锤和钢钎。

  1982年11月1日,以赵全纽、林小宝为“头羊”的党支部又撑起了修路的旗帜。他们响亮地提出了“愚公移山,汽车进山”的口号,董水成、赵软海、赵平银、朗成虎、董忠元等32名团员青年结队请愿参战。董福爱、董书平、董书军等人组成“父子兵排”,董三宝、朗二有为首组成了“光棍队”。

  他们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商定沿王莽岭边沿,依形就势,凿瓢皮洞,“之”字形伸进。

  1984年秋,3公里的路盘旋到山腰后,被大面积的巨石区挡住了道,唯一办法只能是用棒钉和粗绳把人悬挂在半空中作业,这样,稍有闪失就会葬身深渊。进还是退?赵全纽、林小宝、赵软海、宋喜平、宋玉红、董书平等组成10人敢死队,他们高喊着“不见阎王不撒手,见了阎王抬起头”冲在最前头。

  他们在空中整整吊了5个春秋,硬是钻通了4个洞道,凿开了3公里石路。

  他们虽没人“见阎王”,却有2人被铁锤打断了手指,4人被石头砸断了臂,每一个人都是遍身伤痕。至今那峭壁上还依稀可见血淋淋的手印。

  就在这一批人耗尽心血的紧要关头,3年前应征入伍的宋志龙回村了。

  “接班,修路”!一句话,大伙举荐他当了党支书。

  他带着锡崖沟的又一茬年轻人卷着铺盖,带上锅碗,索性住在了山洞里,直攻地形最险的老虎嘴。

  那是多么壮怀激烈的450个日日夜夜--

  口渴了,抓一把积雪,润润嘴唇;胃空了,啃两口干粮,喂喂肚子;烫热的钢钎烤烂了手心,揭起了皮,狠心洒上一把土,伴着泥的血顺钎一道一道往下流;指甲盖碰掉了,钻心地疼,撕烂衣服缠住继续干……

  一年多的“山顶洞人”生活,他们头发长到了脖根;胡子盖住了喉头;脸庞消瘦得一层一层地起皮。眼前的山洞一寸一寸地延伸着,穿出了1445米的山腰。

  60多岁的老支书董怀跃奋战在另外一个工地上,就在即将完工的一次爆破中,他推开身后的人排除哑炮,谁也没有料到,突然一声巨响,这位锡崖人心目中最权威的“共产党”倒在了血泊中,力图前去拉他的宋双保也被恶石吞没。殷红殷红的鲜血顺坡而下染红了漫漫锡崖路……

  四

  1991年6月10日--祖祖辈辈锡崖人翘首渴盼的时刻。

  823口人一早就堵在出山的洞口。微风细雨中,拄着杖的,躺在独轮车上的,被装在背篓里的,都静静地望着黑乎乎的山洞深处。

  而山那端的董春安,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神圣和悲壮。这位出生于锡崖沟的外乡司机早就发过誓,要开跑锡崖沟的第一辆探险车,“哪怕粉身碎骨都值”。

  他没想到,他的愿望真能实现。

  8时整,他噙着泪水启动了那辆解放牌车,王莽岭一步一步在逼近。上山,拐弯,刹车,缓行,转眼,第一个隧洞出现了,打开车灯,呀!好宽敞。穿行而过又上了沿崖路,哇!好险,右轮下万丈深渊。他停下车,点燃了他早已烤了3天的鞭炮。第二个隧洞也过去了。过去了,又一个隧洞,过去了,又一段边崖路。那不,乡亲们出现了,羊肚白的毛巾挥舞着,铁锹、镢头上下抖动着。

  响了,鞭炮响了,来啦,汽车来啦;通了,修了30年的路真通了!从来没有见过汽车的锡崖人顿时愣住了。那一刻,死一般的无声,突然不知谁“哇”地一声,全村老少竟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五

  锡崖人,山一般的意志。

  锡崖人,必将得到山一般的回报。

  路通了,那满山湾的红果和黄梨,当年就换回了2万元的票子,那几米见方的青石板成了抢手货,山外的建筑工地派车一趟一趟地往出拉;陕西、河南人找上门订合同,包销这里的十几种药材;

  路通了,村里成立了编织队,“那些枝枝条条,扎把扎把出山就是钱”,沟里有了养鱼专业户,“围个塘子,撒上苗子,不到尺长,就有人上门收”;

  路通了,从来没听过人均收入这个词的沟里人,1992年也有了211元的开端。

  当时,宋志龙伸直了四根指头对记者说:“明年你来,肯定能上这个数”。

  一年后的今天,记者如约前往锡崖沟,半路上,我们碰见了正在采砂子的郎常江和郎常平兄弟俩,他们说,村里今年要盖一所学校,这可是件大事,家家户户都得出把力。

  迎面过来一辆突突的三轮车,开车的是王绍君,他说,一年多时间,锡崖沟村已有了13部小三轮、3部大卡车。

  来往的人多了,村里办了个“迎客饭店”,承包人是董新玉,“收入不少,一天能上十几块”。

  锡崖沟不仅出现了个体户、专业户、承包人这些陌生而又新鲜的事,还引来了南方的投资者,准备开发已化验过的矿泉水。

  宋志龙踌躇满志:“今年说啥也要搞个75千瓦的水力发电站,有了电,果品加工,石料加工就都跟上了。”

  那15里漫长而又短暂的锡崖路,正在给锡崖人带来生机,带来文明,带来富裕,带来希望……

  锡崖人以几代人的奋斗送走了一个沉重的世纪。

 

热点 . . .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定评的报纸版面
焦点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定评的报纸版面
看了这些才知道什么是新时代的好标题!
看了这些才知道什么是新时代的好标题!
好标题“会说话”,《人民日报》的标题为啥有味又有理
好标题“会说话”,《人民日报》的标题为啥有味又有理
大数据将怎样改变传媒业?
大数据将怎样改变传媒业?

最新 . . .

· 范敬宜:天涯何处无芳草
· 范敬宜:好文章要敢于突出处理
· 2022年人民日报那些堪称模板的消息标题
· 范敬宜:学一点古诗词常识
· 范敬宜:以实实在在的事迹感动读者
· 范敬宜:注意语病
· 焦点 范敬宜:找到最贴近群众的那个“点”
· 范敬宜:让标题“跳”出来!
· 范敬宜:三个好标题
· 范敬宜:更多地利用群众来信
· 范敬宜:论三要素:思想,激情,文采
· 范敬宜:增加可读性是群众观点问题

推荐 . . .

好标题“会说话”,《人民日报》的标题为啥有味又有理
好标题“会说话”,《人民日报》的标题为啥有味又有理
看了这些才知道什么是新时代的好标题!
看了这些才知道什么是新时代的好标题!
大数据将怎样改变传媒业?
大数据将怎样改变传媒业?

相关 . . .

· 人民日报最新获奖新闻标题赏析
· 新闻写作|新闻稿件结构之《华尔街日报》
· 如何确定新闻采访选题
· 电话采访如何进行?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 新闻写作中的硬新闻与软新闻
· 单位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 焦点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定评的报纸版面
· 急雨惊风向莆路:中铁十八局向莆铁路指挥
· 在消息改写之前,要先了解新闻写作的结构
· 新闻写作|小评论标题的六种类型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