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记者与编辑的“敌我矛盾”?2023年03月 作者:吴兆喆 来源:采访编辑圈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记者常说编辑的不是,编辑常说记者的不是。
这种关系就像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的幽默调侃那样,“编辑和记者之间的矛盾是敌我矛盾”。
有一个词叫“换位思考”,大家常用于说教他人,但很少用 ...
内容:
记者常说编辑的不是,编辑常说记者的不是。 这种关系就像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的幽默调侃那样,“编辑和记者之间的矛盾是敌我矛盾”。 有一个词叫“换位思考”,大家常用于说教他人,但很少用于自己。 对于记者而言,自己辛辛苦苦写了1000字,编辑非要删到300字,凭什么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编辑的水平就一定比记者高吗? 对于编辑而言,300字能说清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写1000字,这不是浪费版面资源吗?当然,还有的时候,是因为受版面制约,尽管稿子行文流畅,但编辑不得不删一些与主题不那么紧密内容。 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不休。甚至有的记者就盼着编辑出错,就等着抓住编辑的“把柄”。 我当过记者,也做过编辑,我就说说我的感受吧。 我认为,记者应该尊重编辑。 首先,编辑的辛苦值得尊重。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讲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他刚到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发现无论多么老资格、有名气的记者,他们对夜班编辑都十分尊重,而夜班编辑大多是年轻人。 为什么呢?按水平、按资历都应该是反过来的呀! 后来,他明白了。编辑的工作,尤其是夜班编辑的工作,非常劳累,他们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包括家庭生活都被打乱了,他们的辛苦值得尊重。 其次,编辑的用心值得尊重。 编辑和记者都是为报社工作、为读者服务的,但编辑的服务,更多表现为服务记者。 编辑为记者改稿,是为了让表达更精准、更精美;为记者的稿件设计版面,是为了让稿件更突出、视觉更舒适。 读者记住的往往也只是记者的名字,大多不会关注这篇稿子、这个版面的编辑是谁。 20世纪80年底末、90年代初,新闻单位在评专业职务时,有人就提出,记者拿自己作品的时候,应该拿原稿,因为原稿才是记者自己的水平,而见报稿已经添加了编辑的劳动了。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毛泽东是怎么尊重稿件修改意见的。 1963年,《毛泽东诗词》(收入诗词37首)出版前,印了少数征求意见本,还开了一个征求意见的座谈会。 毛泽东用铅笔写了几张条子,一张写着:“我写的这些东西,请大家议一议”;另一张写着邀请参加座谈会人员的名字,有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周扬、田家英及何其芳、冯至、田间、袁水拍、臧克家等著名诗人,共20人。 臧克家写了23条意见,会后,托田家英转呈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出版后,臧克家仔细查看,发现有13条意见被采纳了,有标点、个别字、小注中的字,还有整个句子的调换等。 记者和编辑没什么“敌我矛盾”,记者要多理解编辑,就像陈毅说的:“我今天要替编辑诉苦。作者还有稿费,编辑就只有薪水……又没有名字。这方面要体谅一点。”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