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大主题,小切口”?2023年05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文章明确指出,“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采写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告诉我们,当策划选题、组织报道时,一定着眼于大主题;在具体写稿时一定要寻找“小切口”,从“小切口”入手,写出鲜活、生动的各类报道 ...
内容:
文章明确指出,“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采写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告诉我们,当策划选题、组织报道时,一定着眼于大主题;在具体写稿时一定要寻找“小切口”,从“小切口”入手,写出鲜活、生动的各类报道。 文章回答了“为何要做到‘大主题,小切口’”的问题,并介绍了在采写实践中的成功范例。 文章还阐述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明确“大主题”的内容、范围和意义。二是善于寻找“小切口”,避免“大开膛”。 有次讲课互动时一位学员问:刘老师,常说“大主题,小切口”,具体在采写中如何做到呢? 这是一个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话题。说其有意义,是因为这是我们采写中经常遇到的谓其有意思一个问题,讨论清楚很有必要。谓其有意思,说的是把持住这个理念有助于我们把稿子写得生动有趣,形成很好的传播效果。 下面我们就此来进行一番探讨。 一、为何要做到“大主题,小切口”? 在近50年的新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是讨论选题还是动笔写稿,“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采写的必由之路。 为何这么说呢?简言之,这是由新闻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搞新闻报道一定要紧紧把握住报道主题,这是毫无疑义的。只有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才能把一定时间内的新闻报道搞得有板有眼,生动活泼。 然新闻纸天天出,它必然要有多种信息、多种题材、多篇稿件来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定主题引导下,寻找各式各样的“小切口”来组织、撰写稿件。惟此才不失一张新闻纸的本色。 如果每天都是一定主题的大文章、大报道,鲜见生动活泼的小报道、小故事,那怎么能称得上是新闻纸呢? 由此可以说,“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采写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告诉我们,当策划选题、组织报道时,一定着眼于大主题;在具体写稿时一定要寻找“小切口”,从“小切口”入手,写出鲜活、生动的各类报道。 二、成功的实践 在我国新闻史上,已有不少“大主题,小切口”的成功实践和案例。这个好传统、好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请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实例—— 实例1: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问题是一直是报道的大主题。它涉及的面较广,如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等。如何做好这个“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呢?从“小切口”入手,是一个最佳选择。 如在新闻评论方面,人民日报刊出的《招聘有感》一文,从一则招聘广告谈起,阐述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评朱毓芬之死》的评论从一具体事例出发,论述了应该如何保护人才这个主题。这样的题目,都是“小切口”,通过具体事具体人把人才这个“大主题”写活了。 实例2: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大主题,具体操作时也可从小处着手。如天津日报近日刊发的评论《“路让树”里有深意》,从一些地方为保护古树不惜把影响其生长的公路“挪”远说起,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还有不少的小通讯、小特写,从一个城镇、一个村庄写起,写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实例3: 民主问题更是一个大主题,如何体现这个主题呢?选择一些“小切口”,通过具体事例来报道,可使这个“大主题”生动化。 人民日报刊登的《小院里的笑声》,写的是一个社区百姓如何商议办好身边事的故事,反映了人民民主的主题。通讯不长,但生动活泼,颇有可读性。 以上实例都是“大主题,小切口”的成功实践,从中可以看到其操作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其实并不难,只要下心思、勤琢磨,就会不断把“小切口”找准,把“大主题”报道好。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大主题,小切口”,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大主题”的内容、范围和意义。 明确“大主题”的内容、范围和意义,是确立报道选题的重要基础。如果对其不熟悉、不掌握,那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执行中也会出现偏差。 在新闻宣传报道上会有很多的主题。有些主题是长期起作用的,也有的主题则体现在一大时期内。不管情况如何,认真学习、明确和掌握这些主题,对编辑记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为何有些媒体的报道一直搞得有声有色,而有些则不行?原因固然不少,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报道主题把握上未能做到位。 现在有些媒体的部门领导和记者编辑疏于这方面的学习,相关文件粗粗看一遍了事,讨论时心不在焉,结果在理解上有偏差。不要以为这是件简单的事儿,对于主题的掌握是要经过一番理解、认知过程的。没有这个过程难免要走弯路。 2、善于寻找“小切口”。 新华社一位资深编辑说,搞新闻报道如同打仗一样,也有个战略战术的问题。具体说,在战略上要把握好“大主题”,在战术上则要选择“小切口”、切忌“大切口”。这话很有道理。 比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是一个“大主题”。但要做起来却要从“小切口”着手。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就此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实践:为更好弘扬中华文化,1995年的时候在版面开辟一个名为《中华文化之光》的专栏。这个专栏如何做?编辑们组稿时没有约几位名家写几篇大文章了事,而是将“中华文化”这个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题目进行组稿。 如在专项文化方面,有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汉字文化、京剧文化、龙舟文化、毛笔文化等等;在地域文化方面有巴蜀文化、燕赵文化、藏族文化、东巴文化、客家文化等等。这些具体的题目就是一个个的“小切口”。这些“小切口”犹如一束束“小光”,汇集起来就是中华文化的这束“大光”。专栏持续了近3年左右的时间,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这里还需明确一点的是,“小切口”不是说写的事小、琐碎,而是说“以小见大”。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一则招聘广告,事不大,但由此阐述的“打破部门所有制”“鼓励人尽其才,人才流动”却反映了一个“人尽其才”的大主题。 / 小结语:/ “大主题,小切口”,是新闻宣传报道上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做法。坚持做到这一点,不仅开拓了记者和作者们的写稿思路,还能使每天的报道搞得生动活泼,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美味佳肴”。 记者朋友们,请在“大主题,小切口”上拿出自己的新作为!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