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传媒三国 >> 煮酒 >> 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郭伟成谈读书

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郭伟成谈读书

2023年09月  作者: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今天,《老记说事》(ID:laojiss2017)微信公众号“人物访谈”专栏与大家分享对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郭伟成老师进行的访谈。   积累知识,修炼文字   郭伟成   1   Q   请你谈谈读书与记者的 ...
内容:

 

  今天,《老记说事》(ID:laojiss2017)微信公众号“人物访谈”专栏与大家分享对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郭伟成老师进行的访谈。

  积累知识,修炼文字

  郭伟成

  1

  Q

  请你谈谈读书与记者的关系如何 ?

  郭伟成:

  记者是做文字工作的。因此一定要锤炼自己的文字,做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975年我进入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开始做文字工作。当记者,做夜班编辑,天天与文字打交道,这就逼迫自己看书学习。从基本的文法、修辞,到国内外问题,我一直努力坚持。尤其是当夜班编辑,要看别人的稿件。如果连错别字都不能辨别,基本的语法修辞都不懂,使用最频繁的“的”、“得”、“地”都不能区分,词义都不懂,或者望文生义,就没有办法修改别人的文章。而且很多消息还要按照版面要求重新做标题,这也是对文字功夫的考验。

  记得刚进报社的时候,有一位老编辑对我说:“文字的锤炼和思想的锤炼是一样的。一定要多读书,而且要学习一些文字大家对语言的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还说:“只有反复锤炼,让自己写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锤炼的像钢铁一样,摔在地上可以‘嘭嘭’作响。此所谓,语不惊人心不休。”可惜,我至今都没有到达这样的境界。

  2

  Q

  在你采编工作中读书有多大作用?

  郭伟成:

  毫无疑问,读书对于从事采编工作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日积月累、濳移默化过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才有可能在编辑或写作时信手拈来,得来毫不费力气。

  我觉得,并不能指望读了几本书,就能立竿见影,采编工作就会十分顺手。事实上,知识是要积累的。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在采编中达到顺手拈来的境界。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把自己做学问比作三重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作为一个合格的采编人员,对自己也应该有这样的要求。

  1986年5月,人民日报派我去常驻墨西哥城,并首先采访第十三届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虽然在这以前我曾经采访过广州国际足球邀请赛,但是我的足球知识还很贫乏,对于足球比赛更是知之甚少,连一些常用的足球比赛语言,我也不甚了了。于是,在出发前,我集中时间恶补了关于足球和足球比赛的基本知识。

  世界杯足球赛的赛期比奥运会还要长,而且项目单一。写出的稿子怎么吸引读者呢?我在报道中就借鉴古代章回小说的表现手法。把每一天的赛事都概括为一个章回。

  例如:“保加利亚队败于阿队终属技逊一筹”“南朝鲜队使浑身解数难抵意队进攻”“先筑城墙后出山丹麦队小组夺第一”“扎紧篱笆看住门乌拉圭平局获出线”“功败垂成黑马失蹄比利时队有幸晋级”“轻敌犯忌乌拉圭队难逃劫数”“暗渡陈仓阿根廷队又过一关”等等(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6月版面)。

  我国古人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时候很生动。于是,我在报道中经常借鉴古诗词来表现。例如我发表在人民日报1994年1月18日头版头条的长篇报道《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记上海市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文中,就用小插题“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清曹雪芹《临江仙。柳絮》);我写上海市原副市长赵祖康(曾向陈毅移交上海市政府)稿子时,用“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作标题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1985年9月18日);用“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北宋欧阳修)报道“托洛茨基最后的日子”(载人民日报1988年7月31日)。

  善用这些古诗词,能增加文章主题的感染力。如果平时没有读过这些书或诗词,没有积累,恐怕当时很难想到,也不可能派上用场。

  3

  Q

  你侧重读哪些方面的书?

  郭伟成: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说实话,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时期,可能侧重读的书都是不一样的。

  在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的时候,我读国际政治或历史方面的书多一些。当时国际部也会以分期付款的方法让编辑买一些相关的国际问题著作。

  记得有一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居然有6卷24册。我买了,也花时间读了一部分。然后还写了一篇在当时鼓励欧洲自强的文章《让蝗虫吃光的年代》,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古代诗词、散文一直是我在任何时候的喜好。

  编辑或记者可以说是杂家、不是专家。因此,我读的书很杂,政治当然包括马列著作;哲学、经济、文学、中外历史等等。读政治类的书,也会了解到历史或者哲学,对提高文字水平也会有帮助,可以说是“触类旁通”。记得过去读过一本《货币战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本书从货币博弈的角度,阐述了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展示了一种新视角。

  我记得在大学里,汉语老师对我们说,有三种学问是最重要的。一是文学,二是哲学,三是历史。文学教会人们准确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哲学教会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历史,是让人们取得经验、以史为鉴。

  我认为,老师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很重要的。这个观点影响了我一辈子。因此,我侧重读的书也是这三个方面。

  而且我认为,对于从事新闻与传媒的人来说,可能都是这样的。当然,文、史、哲三方面都是知识的海洋。只能择其要者而已。比如文学,涵盖了很多方面,古今中外、诗词散文等等。提高文字修养是没有止境的。哲学并非一种深奥的学问。能够搞懂一些基本原理,重要的是运用到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又比如历史,浏览《资治通鉴》和《史记》就已经足够了。无论历史还是哲学书,其实对于提高驾驭文字水平的能力都是有助益的。

  当然,我不是说媒体人可以不读其他书籍。尤其是现在的时代新技术、新思维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几年前还讲互联网思维,现在已经到处讲“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了。最近上海书展,我还特地买了《人工智能时代》、《商业的本质》等等,我觉得不学习,真的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4

  Q

  你对现在年轻媒体人有何希望和建议?

  郭伟成:

  第一,希望现在年轻媒体人,无论干什么、干多长时间,都要有事业心。千万不能有临时观念。如果仅仅把目前从事的新闻工作或媒体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那是干不好的。

  即使不打算把现在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生的事业,也要努力做好。只有这样,才会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才可能不断有所进步。

  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且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自己要有信心。罗曼 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古人这句诗也许对我们现代的媒体人还是有启发的。

  第二、要有矢志奋斗的精神。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媒体人是很艰苦的,尤其在思想上要有刻苦、努力的精神。不然,很难做出大的成就。1996年4月7日,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著名作家袁鹰给我写过一封信。他在信里说:“伟成同志:你好!今天读到本报头版头条你的长篇通讯《普通劳动者的榜样——徐虎》十分高兴。徐虎这样的先进人物是一颗真正的星。比那些硬炒出来的什么星高不知多少倍,也亮不知多少倍!我建议你不妨继续追踪,深入发掘,还可以写一篇报告文学或别的纪实作品,是非常值得的。”

  袁鹰的这一建议,其实反映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精神。我想,这也是我对现在年轻媒体人的希望。就是说,要在思想上有矢志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不断出成果,成就事业。我当时没有听袁鹰的建议,根本没有再去深入思考,更谈不上“继续追踪、深入挖掘”这个题材。回想起来,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可能遇到过很多好的题材。但是,我总是浅尝辄止,没有努力去追踪、挖掘。常常是“喜新厌旧”,又去赶其他新闻了。好像“熊瞎子掰苞米-——抓一个,丢一个”。

  我想,这也是许多媒体人的“通病”,发现了好的题材,也只是报道后就结束了。如果遇到好的题材或事件,在完成其他报道的同时,有意识地追踪、积累,就有可能挖出一口深井来。有时候,可以有意识放弃一些可抓可不抓的小事,集中精力抓一件大事。与其挖几口浅井,不如集中精力挖一口深井。那就不会局限于一辈子被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件牵着鼻子走。我想,这肯定是值得的。

  第三,多读书,读有用的书。要写出好的文章是很不容易的,但读书可以在这方面助力。现在,许多年轻人迷恋于从智能手机上阅读、获取各种信息。捕捉各种信息当然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觉得无论到什么时候,手机都是代替不了书本的文字。书本文字给予我们的知识和熏陶,是手机代替不了的。

 

 

热点 . . .

央视走基层:做懂国情 对人民有感情的新闻工作者
央视走基层:做懂国情 对人民有感情的新闻工作者
尹鸿伟---记者就该去新闻现场报道真相
尹鸿伟---记者就该去新闻现场报道真相
开放汶川地震新闻采访意义深远!
开放汶川地震新闻采访意义深远!
丹青圆梦 迎五一颂春笔会在京举行
丹青圆梦 迎五一颂春笔会在京举行

最新 . . .

· 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郭伟成谈读书
· 基层通讯员如何抓新闻报道点
· “一张网”,如何托举浙江媒体深度融合?
· 把人工智能作为媒体融合“核心动能”
· 焦点 这些舆论监督报道,为何能获新闻大奖
· 勤于求证,走进现场细致审视
· 融媒时代,报纸副刊如何创新突围
· 在 “快新闻” 时代,如何感受深读的美好
· 第一次采访,张桂梅就给记者“泼了盆冷水
· 获奖新闻作品的取胜之道
· 十年融合传播中人民日报的创新发展
· 防汛救灾新闻报道常见差错例析

推荐 . . .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相关 . . .

· 记者这些有趣的称呼,您了解多少?
· 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是有技巧的
· 专题报道五大类有哪些?
· 动画新闻的类型、制作原则与流程
· 新闻采访的八种方式,你用过几种?
· 遇突发事件怎样应对?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 围绕“十四五”规划,四十个新闻选题供参
· 全国新闻人最高奖为何叫“长江韬奋奖”?
· 努力做一个“问题”记者
· 疫情期间新闻媒体的报道隐患及应对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