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党报摄影部的坚守与创新2023年11月 作者:樊卓婧 来源: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从2013年至今,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摄影部先后四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在新闻摄影同行中备受关注。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成为视觉新闻传播的主流方式之一,很多媒体摄影部纷 ... 内容:
从2013年至今,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摄影部先后四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在新闻摄影同行中备受关注。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成为视觉新闻传播的主流方式之一,很多媒体摄影部纷纷转型主攻视频。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摄影部只有八名摄影记者,始终坚持一专多能,一边深耕主业,一边不断拓宽视野,掌握新技术。在此期间,新闻图片爆款频出,屡获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等荣誉。 回望过去十年,短视频异军突起,对传统摄影记者是挑战,也是一种启发。只要发挥专业优势,寻找流量密码,优秀摄影记者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 理解受众关注点, 做好沉浸式拍摄 通过小切口、小人物去体现大主题、大事件,是主流媒体的普遍思路,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切口都能被受众认可,赢得注意力资源。差距在于切口是否精准,内容是否动人。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往往不在于拍摄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记者能否真正放下身段,走进百姓中间,放低姿态,切实了解受众的兴趣点,只有镜头够近,才能真正捕捉到打动人的细节。 沉浸式拍摄,与现场零距离。分析一些收获大流量的短视频就会发现,其制作未必精良,往往只因抓住了自然生动的身边事,从而引发了共情。作为主流媒体记者,镜头可以长时间地关注城市公共空间,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去关注、体验、记录。比如,当电动车成为城市出行主流选择之一时,记者每天骑电动车上班,经历过种种惊险时刻后开始关注电动车安全问题,以十年的时间跨度,摄录电动车的各种出格瞬间,反思其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才有了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电动自行车,且行且珍惜》。 获浙江新闻奖二等奖《手机和娃,哪个才是你“手心里的宝”?》也是作者长期沉浸式拍摄的成果。和电动车一样,“手机与娃”不是一拍脑子就想出的策划,而是记者在通勤和出差的每日拍摄中,长期街拍观察各类交通工具承载的人物故事和命运,并通过路人的种种状态来表现城市的前行步伐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多年“扫街”后,记者整理照片时发现,“手机党”越来越普遍,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手机吸引,哪怕是带着娃的行人,也常常忽略身边的安全隐患,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社会问题。于是,记者从大量照片中选出了一系列关于“手机与娃”的画面,挑选其中感染力强的照片组成专题,刊发后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这不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重大主题报道”,但因为镜头贴得足够近,反而在习以为常的身边事中找到引发共鸣的主题。 搭建开放式选题机制,与拍客零距离。在新闻形式多元化、图片与视频需求激增的当下,许多媒体都在努力挖掘社会力量,征集各种照片和视频。但在影友、拍客队伍与采编人员的联动过程中,尤其面对一些重要选题时,往往出现编辑觉得照片拍摄不够专业,选题不够“高大上”等情况。或许,我们可以换种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来寻找答案。从实践来看,如果沉下心去就会发现,民间视角往往隐藏着流量密码,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思路。比如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防洪墙:一块玻璃的稳固与温情》,灵感来自于媒体关于浙东大运河(宁波段)的画面征集活动。对于大运河而言,玻璃防洪墙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恰逢台风“梅花”过境,记者发现在抖音等平台,这片被网民戏称为“鱼缸”防洪墙竟一度成为网络热点。建立起敏锐察觉百姓关注、记者跟进挖掘拍摄的机制,以谦虚、包容的心态容纳各种观点,打造精品报道便有了更多可能。 二 以思想深度铸就作品厚度, 精准凸显时代意义 选题接地气,并不意味着作品止步于鸡毛蒜皮似的小事,甚至迎合低级趣味。如何在扎根基层的同时上接“天线”,以平常景象展现时代图景,在琐碎细节中捕捉进步的足音,考验记者的功底,也最能体现记者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这需要摄影记者不断学习、思考,必要时可以与文字记者合作,画面重要,但文字同样不可疏忽。各取所长,精准地提炼出作品的时代意义。 以认识的深度成就作品厚度。记者最初选择拍摄玻璃防洪墙这一选题,更多是觉得画面容易“出片”。有了这个意向后,摄影记者和资深文字记者一起探讨,看新闻价值有多大,如何提炼主题。通过查询防洪墙建造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政策出台的来龙去脉,文字记者提出,这道玻璃防洪墙不仅是当地防洪排涝的创新之举,是政府集民智、解民忧,在办实事中推进基层善治的成果,更是将运河风景与百姓生活和谐交融的积极实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尝试。这不是热门选题,但当记者从身边的普通题材中提炼出有深度的新闻点时,网红线索就不再是一个轻飘飘的画面,而成为一组有深度、引发思考的新闻影像。“防洪墙”报道能获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记者的精准提炼。 三 以时间长度扩展作品广度, 反映社会进步 一个摄影作品能广泛传播,不仅要画面吸引人,更要主题有普遍性,覆盖面广,产生影响的时间段长。某种程度上,摄影作品的时间长度可以扩展作品广度。 《沉重的海岸线》最早始于记者十多年前对宁波慈溪滩涂上赶海人的拍摄。后来,记者发现,中国海岸线那么长,影响面那么大,可以沿线拍摄。十多年时间,记者几乎走遍我国沿海的每个城市,明显察觉到海岸线上的变化。记者看到了很多令人揪心的画面:被围起来造楼的滩涂、随意丢弃的建筑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油污不断的海面、辛苦劳作但收获微薄的“赶海人”和渔民……但在近几年的拍摄中,记者明显感受到当地政府为保护海洋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作的努力,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给当地经济和渔民生活带来的改善,感受到科技的神奇力量……从很多普通人的境遇中,看到困惑和反思、不甘和坚持。因此,总结提炼出好几个专题,除了《沉重的海岸线》外,还有后来的《16年养殖成功的银鲳鱼想有个家》等。 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火车站里的中国人:从艰难排队到从容出行》,也是记者多年关注的结果。几乎每一年春运,记者都在火车站拍摄,积累了大量生动的具有鲜明时代印迹的画面。从抢票的方式到设施的完善,从乘客手中手机的型号到广告的LOGO,变化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很多画面在当时会因为过于日常而被忽视,但只要坚持长期关注,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价值。 四 “好作品”+“好渠道”:提升传播影响力 当下,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接近百姓的内容未必能达成接近百姓的效果。一件真正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也需要有相得益彰的传播渠道,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传播价值。 画面要吸睛,才有传播力。一方面要有别出心裁的构图,比如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16年养殖成功的银鲳鱼想有个家》,其中有一张工作人员站在鱼缸前凝视小鱼游来游去的画面,非常唯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曾被《人民摄影报》大图刊发;另一方面要有细腻动人的细节,比如《电动自行车,且行且珍惜》中有一张照片,记者捕捉到一个温情又有戏剧性的瞬间,骑着电动车的大汉竟头顶一只小猫,旁边行人露出惊讶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又有情感共鸣。 多元化形式、精准化渠道,努力实现最大化传播。把照片打造成海报、APP开机页和H5、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产品,才能物尽其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获浙江新闻奖二等奖的摄影作品《一个家庭的百年相册》,就是在一系列老照片的基础上,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打造的精品视频。此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有一个强大的多媒体新矩阵,其中包括影响力全市第一的媒体公众号、进过总榜前50名的抖音号、20多个微博微信垂直号以及学习强国号、人民号等。借助媒体深度融合的东风,优质的作品能精准匹配合适的渠道,争取最大流量的传播,提高影响力。影响力不仅是获奖的助力,也是媒体的底气。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