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方“舆情洁癖”轻易被网红拿捏2024年02月 作者: 来源:新民联合舆情和融媒研究室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看来人们已经苦“舆情洁癖”久矣,近来不少媒体和部门都反思了这种“闻舆情色变”“把舆情当敌情”“零负面追求”的洁癖让基层干部背负的压力,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种种危害。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为“ ... 内容:
看来人们已经苦“舆情洁癖”久矣,近来不少媒体和部门都反思了这种“闻舆情色变”“把舆情当敌情”“零负面追求”的洁癖让基层干部背负的压力,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种种危害。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为“零舆情”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疲于应对;制造了官员与媒体、网宣与网民、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对立,正常的批评当成需要“处置”的舆情,而“处置”又常常异化成“别让领导再看见”。干扰了正常舆论呈现,窒息了媒体的舆论监督空间。这种“只要眼不见、假装心不烦”的洁癖,实际上也破坏了一个地方本该在直面批评监督舆论中自然形成的免疫力,埋下诸多随时爆炸的隐患。 “舆情洁癖”有很多表现,比如,将正常监督当舆情,不是解决报道反映出来的问题,而是急于去“摆平媒体”,阻断媒体报道,让舆论销声。比如,将正常争议和公共讨论当舆情,一听见不同声音就非常紧张。当下还有一种很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舆论声音缺乏判断力,一看到涉及本地的批评引起关注,就十分敏感,根本不去判断那种批评是不是正当、有没有合理性、合不合事实,先息事宁人再说,无论如何别闹出“舆情”。这种将舆情置于事实和是非之上的洁癖,让一些地方常被某些人制造出来的“伪舆情”所绑架,恶化了舆论生态。 典型如前段时间的“战马行动”事件。一个叫“战马行动”的网络博主将某商场贴出的红色圆形图案,以及礼花绽放的图案推定为“大肆张贴、宣扬日系文化”——如此随意栽赃,恶意构陷,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人们对这种以爱国之名随意碰瓷的行为真是忍够了,这一次没有再忍,从央媒、军媒到公众,再到公共部门,人人喊打。强烈谴责“战马行动”之余,需要反思的是,如此荒唐且明显的碰瓷行为,一开始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那里竟然“差点得逞”,商家在"战马行动"举报后,被要求整改、撤销图片。如果不是媒体和公众站出来怒批网红,如果没有舆论的纠错,这类事情将会演化到何种荒诞的地步? 将商场喜庆、传统的红色圆形图案恶意往“旭日旗崇拜”去联想,举报后让商家撤销图片的部门,真的也这么认为吗?他们真的认同“战马行动”吗?显然不是,他们最害怕的是“引起舆情”——这个网红在网上号召力很强,这事又与民族情绪相关,很容易在网上形成舆情爆炸,不管是不是“旭日旗”,先撤销了再说,避免发酵。这就是“舆情洁癖”,不论事实与是非,反正别惹出舆情。 可想而知,“战马行动”之类以爱国之名碰瓷的行为,之所以成为网络一大公害,与某些地方“舆情洁癖”的纵容与滋长不无关系。“战马行动”之类人,就是抓住了某些部门的软肋,知道他们“害怕这类舆情”,只要自己贴上爱国的标签,只要给对方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再扯上民族情感、国家利益、国家形象之类,在某些地方就会无往而不胜。闹到相关部门,“舆情忌惮”下必然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作为签约网红,“战马行动”在这些问题上有很多胜绩,碰瓷日料店,碰瓷教培机构的教材。“战马行动”激励了一群人,质疑焦作所谓“日式风格”的“白色灯笼”,投诉南宁地铁广告墙上所谓“旭日旗”画面。 碰瓷吃相难看的“战马行动”固然可恶,但这类人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何种网络生态滋长了这类网红生物?原因很复杂,但看得见的是,那种没有是非判断的“舆情洁癖”要负一定的责任,那种“知道你害怕这类舆情”的洁癖感、忌惮感被拿捏得死死的。 什么叫舆情?它应该是真实民情民意的反映,一件事违背常情常理常识,像一根刺卡在公众的喉咙里,公众就会喊出来,这种喊出来的声音形成一种倒逼官方关注的力量,政府必须努力拔掉这根刺,让这件事回归常情常理常识,否则这根刺也会卡在官民关系中,这叫“舆情”。当下有一种泛舆情化的倾向,将所有可能引起负面评价和争议声的舆论声音,正常的,不正常的,合理的,不合理的,都称为舆情,一堆人整天在网上搜集舆情。网红举报说商场的圆形图案是日本旭日旗,这是舆情吗?当然不是,“常情常理常识”是舆情的一把尺子,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没有是非判断,被这种碰瓷的伪舆情绑架,就是神经过敏的“舆情洁癖”在作祟。 破除“舆情洁癖”需要舆情批判思维,也就是说,面对所谓“舆情”时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列在负面清单里“赶紧让人清除”,被那种“迅速平息”的焦虑所支配。公众反映的是事实,问题确实存在,那就解决问题。如果事情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公众有某种情绪,那就倾听这种情绪。 还有一种情况,不是某件事“引发”舆情,而是有人在刻意制造舆情,煽动某种对立与仇恨,在舆情中获利——一般面对某个“舆情”时,人们常会在归因中先找一个“舆情引发者”,认为是某个人某种行为引发了舆情,并在施压中向其强化“舆情羞耻感”。比如这个网络博主将南京某商场的红色圆形图案推定为“大肆张贴、宣扬日系文化”,有人就会习惯性地定性为“商场图案引发了网络舆情”,认为商场是“舆情引发者”“舆情责任人”。可是,这跟商场有什么关系呢,商场什么事也没有做啊?很多事件中,并没有一个“舆情引发者”,而只有用心险恶的“舆情制造者”。用自我攻击的“舆情引发思维”去面对这类事件,归因于无辜者,必然会被作恶者绑架。 实际上,流量欲望驱动下,那种借仇恨煽动情绪流量的“舆情制造者”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某种无本万利的网络生意。公共部门如果缺乏舆情批判思维,“舆情洁癖”的软肋被拿捏绑架,太容易成为“战马行动”这类人的流量猎物。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