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标配”,高考还能这样报!2024年06月 作者:尹珮瑶 来源:庖丁解news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报道,高考暖新闻、直击高考现场、高考加油视频、毕业混剪视频等已成为高考报道的标配。那么,如何在同题报道中出新?又如何在常态化报道中找到有价值的切入点?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 ... 内容: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报道,高考暖新闻、直击高考现场、高考加油视频、毕业混剪视频等已成为高考报道的标配。那么,如何在同题报道中出新?又如何在常态化报道中找到有价值的切入点?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立明在接受中新社“庖丁解news”专访时表示,目前媒体对于高考的报道对象集中于“考生”和“考场”,报道场景的有限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报道内容的雷同。但针对“高考”,媒体能说的并不止于此。 谈到高考新闻,你会想到什么? “全民高考”的说法已经流行多年,指的是原本一场属于学生的“个体大考”,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演绎成了考父母、考家庭、考社会的“全民大考”。 “决赛”“生死战”这样极具紧张感的词汇似乎不再是竞技体育的专属,也会被某些自媒体用来形容每年一度的高考。 作为人生的一次大考,高考固然重要,但并非“终局之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四许雯钧同学在接受小牛采访时说,每到重要考试,总会听到“这是人生的分水岭,这是人生的决战,如果失败了会怎样怎样的说法。”他觉得,其实大家完全不用被这些声音所影响,在备考过程中拼尽全力,让自己不留遗憾,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拥有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作为去年刚刚亲历了高考的考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大一李典同学也坦言道,高考确实很重要,但并不代表它会决定人生的所有,真正的人生、精彩的人生是在高考之后才开启的。他建议考生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大考。 马立明表示,将“高考”与“决赛”“生死战”等词汇联系到一起,颇有奥运会报道的意味。若是过分夸张“高考”于人生的决定性作用,可能会引发社会焦虑情绪,加剧考生间的“内卷”,加重考生及家长们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考生正常发挥应有水平。 通过“高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针对高考的服务性信息必不可少,而在这之外,媒体还能从哪些角度入手,做好高考报道呢? 1.把话筒还给学生 马立明提到,目前许多高考故事都是由记者、媒体来讲述,而非考生本人。但作为新时代青年,不少考生对于一些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因此,媒体可以考虑通过考生的自我讲述渠道,让考生故事更加真实、鲜活。 在提到高考的遗憾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三陈澜同学告诉小牛,虽然高考分数称不上理想,但正是这个带有“遗憾”的分数让她如愿选到了社会学专业。她笑称,如果分数再高一点,家里人就会劝她报考其他热门专业,就没办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学了。 “分数不够高对我来说反而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样的观点似乎在媒体报道中并不常见,但却是考生发自内心的想法。 在高考报道中,媒体不妨把话筒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讲述属于自己的高考故事。 2.普通考生“不普通” 教育部此前印发相关通知,明确指出,严禁各地教育部门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 马立明认为,“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和备考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若是因为过度报道或不当报道,而导致对“高考状元”的追捧变了味、过了头,则会演变成贩卖“高考焦虑”。 需要明确的是“高考状元”并不能与成才、成功划上等号。 “无论学校或专业是不是个人的第一选择,同学们进入大学校园后都会结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这是共通的。”马立明强调,媒体若能将目光放在普通考生身上,也许能够发现更新颖、更独特的新闻点。 3. 深度思考有必要 对于高考的报道场景不应局限于考试当日,值得媒体去挖掘的报道线索仍有很多。马立明指出,围绕高考进行深度思考和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他举例称,比如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工作环境,更是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环节都应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而做出一定的调整,进而培养学生于新时代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马立明还认为,架起连接中学和大学的桥梁十分重要,在填报志愿前,希望考生们能够对大学校园生活和专业设置有大致的了解,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而这些都有进一步深度报道的空间。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