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火”也要“活” 新媒体成为非遗新“传播场”2024年06月 作者:宋雪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非遗正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沉浸式”非遗体验更加丰富。据统计,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 ... 内容:
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非遗正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沉浸式”非遗体验更加丰富。据统计,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年轻的创作者们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等传播非遗,弘扬传统文化,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非遗老技艺迎来年轻新匠人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短视频、直播的创作较为便捷,能够为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和观众提供直观交流的机会,新媒体成为了各地非遗内容的新“传播场”。因为内容和风格贴合年轻人的习惯和喜好,平台数据分析显示,现在非遗短视频创作者年龄以“80后”“90后”为主,而非遗内容观众和非遗产品消费者则以“90后”“00后”居多。 抖音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截至目前,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同比增长72%,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成为传承、传播非遗的生力军。 “95后”的戈伊(本名戈梽臣)出身评弹世家,是苏州评弹蒋调第五代传人,曾因“想当演员被爸爸骗去学评弹”等话题在互联网引发热议。2006年,苏州评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苏州旅游的日益火爆,代表苏州传统文化的评弹也逐渐为人熟知,更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戈梽臣父亲年轻时,评弹演出机会较少,为了生活曾一度转行下海;到戈梽臣这一代,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为戏曲演员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舞台。2022年,戈梽臣开始尝试把舞台搬到线上,他擅长将传统评弹技艺与流行音乐结合,如吴语版《烟花易冷》,收获了众多听众点赞。如今,戈伊抖音主页的“苏韵缭绕”和“苏音雅韵”两个作品合集累计播放量已达150多万,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苏州评弹的魅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也在用他的方式传承和发扬着面塑技艺。 2019年8月,郎佳子彧在快手发布了第一支制作侍女面人的短视频,至今已发布219个视频作品,获赞158万次,现在,他多数短视频的播放量都以万为单位。“通过短视频,观众见证了各种颜色的面团在我手里变为哪吒、纣王、妲己,甚至一些从未想象过的形象。”郎佳子彧表示,在坚持创作传统题材的同时,他还会结合时下热点来制作面塑,“热播的影视剧、动漫以及社会热点事件,都可以是创作素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我的视频开始关注面塑技艺,对非遗和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立足创作 引发共鸣 谈到如何平衡流量与创作,郎佳子彧的想法是在创作中坚持传统和自我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想办法被更多人看到。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深知流量提供了触达更多观众的机会,但要留在观众心里,让这项技艺在人群中真正拥有影响力,还是要依靠好的创作。 “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我会选择一些年轻人关注、自己也有表达欲的IP和事件进行创作,让面塑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融入时代,但对于那些不自带流量的题材,比如对传统题材的表达和对自我内心的展现,我也在坚持,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精进的技艺和真诚的表达来打动观众。”郎佳子彧相信,立足创作、引发共鸣是一种吸引流量的良性方式,虽然过程可能艰难又漫长,但最后收获的会是更扎实的关注和更真心的认可。 好的内容直击心灵,网友们爱看,也爱讨论。“唢呐一响 燃爆全场”“请你看浪漫的打铁花”“马头琴奏出了无奈与遗憾”“当新年遇上非遗”“骨与木拼成了精巧的非遗”等话题都曾登上抖音热搜的非遗话题榜前五位。其中,网友们通过短视频分享各种唢呐表演的高燃场面,带动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过1.12亿次。 非遗传承 要“火”也要“活” 在非遗传播的过程中,如何让非遗既能“火出圈”,又能“活下来”,是如今的非遗传承人、创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曾表示,非遗是活态的,每一个非遗都根植于日常生活和文化方式中,因此非遗的传播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阵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连接虚拟与现实,为非遗传播提供新可能,打通新路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铮认为,直播、短视频平台丰富了传承者实现价值的渠道,调动了大众参与非遗的热情,打赏、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释放了非遗传播的活力。 “在非遗项目的传承中,商业化是必须要走的路。现在的传承人们其实没有一个很完善的通过非遗技艺来养活自己的路径,大家都还在尝试。”郎佳子彧认为,商业化是让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技艺能传承和持续发展下去的必备条件——非遗传承人能养活自己,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创作;大众能看到从事非遗的职业发展路径,才会有意愿加入这个行业,非遗行业才能越来越好。 “作为拥有个人IP的非遗传承人,我目前探索的商业模式是为品牌定制视频内容或参与TVC广告拍摄,我们团队也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非遗文创礼盒的定制服务,这些业务产生的收益养活了我和我的团队,让我们能持续地进行创作和宣传非遗。”郎佳子彧说。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同时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通过持续在网络中的推广和宣传,让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亲切生动,让非遗相关的人群变得更加年轻化,让传承有了更具象、更具生命力的呈现,让传统非遗与时代发展的节拍同频相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