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积累对提升新闻写作至关重要2024年06月 作者:薛然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及报道的深度与广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要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通讯员)对各方面资料的长期积累,有观点 ... 内容:
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及报道的深度与广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要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通讯员)对各方面资料的长期积累,有观点认为:“报纸上一二行简洁的描写,背后包含着数百行的积累,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一千行的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二千行素材垫底。”这是经验之谈。笔者举例强调了积累资料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积累资料的四种建议和方法,让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材料和知识,从而提升新闻写作的灵感和水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古今中外善为文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注重积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平时的长期积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奇而不怪的现象:不少搞文字工作的能手、高手,不一定是学文科出身。他们之所以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觉养成了一种边干边学习、边学习边感悟、边感悟边积累的习惯。实践证明: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给作者一种神助的力量,帮助作者进入一种新的写作天地。 许多记者(通讯员)在新闻写作上表现出来的惊人速度和质量,都是由于注意了平时广泛积累各种资料的结果。以新闻名篇《上海严冬》一稿为例,这是1957年正月上海下了一场大雪,当时新华社记者写的一篇消息。文中引用了臧克家1946年2月在上海写的一首诗《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记者写完这两句接着写道:“这几天比十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写得很有文采。如果记者没有读过这首诗,没有把它积累下来,临时现翻材料是不赶趟的。没有平时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倚马可待”的写作本领。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既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还需要不断积累资料。 如何积累资料?根据一些成功者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是积累资料要做有心人。即需要练好“内功”和“外功”。所谓“内功”,就是史学家吴晗劝青年做到的“三勤”:勤读、勤抄、勤写。“外功”就是“四勤”:勤跑、勤看、勤听、勤问。有些年轻的记者(通讯员)总自信自己的记忆力好,平时读书看报,甚至包括采访,总是不愿意做笔记。实践证明,记忆是不可靠的东西。 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有个好习惯,他在社交场合,一旦听到什么新闻时,马上把手放进口袋里,用事先准备好的铅笔和笔记本暗中记下来,而后迅速发稿。勤跑也是如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真实”又不像罩在玻璃罩里那样容易观察,一目了然,真实,仿佛隐藏在砖墙后面,难以捉住它。因此,只有勤跑到生活中去观察、分析、比较,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随时记载下来,日积月累,久而久之,你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宝库。 二是积累资料要有战略眼光。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积累资料不能搞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平时长期的积累是为了写报道时的急需。西方一些新闻学者强调,记者必须有自己的“资料库”。给自己所分管报道的新闻人物的单位、团体建立“档案”,并不断补充、丰富。比如说,一个文艺记者,对自己所采访范围内的艺术家、作家,要尽可能地收集他们的资料,做成卡片。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家庭成员、作品、爱好等。有了这些“家底”,一旦需要写什么,背景材料马上就出得来,稿子就写得快,下笔就有激情,有把握,写出的新闻就能“立”起来。 此外,搜集资料时,要“以百当一”,用材料时要“以一当百”。这就是说,不要收集一个例子就满足了,同一个观点,同类问题,要收集三五个、十个八个例子,而在用材料时,则要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打动人心的例子。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多方面的积累对我们做好新闻工作大有益处,只要我们有战略眼光,持之以恒,力戒浮躁,学用结合,就一定能采写出新闻精品来。 三是积累资料贵在持之以恒。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是难以做好资料的积累工作的。凡是积累资料做得好的,都是由于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结果。例如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先后查阅了1500多种书籍,摘录、笔记达100多本;鲁迅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这部篇幅不算很长的学术著作,前后几乎用了20年的时间收集资料,辑成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三部资料专用书。可见,积累资料是一件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四是积累资料贵在系统化。收集一堆杂乱无章,乱麻似的材料,是没有多少用处的。资料收集起来后,应按内容分类,归入一定的系统,并且沟通每条资料的相互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合理编排,使平时分散、零碎的资料系统起来,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广博到专深。不然,一大堆头绪纷繁的资料,天文、地理、历史,包罗万象,看起来内容丰富,实际上使用价值不大。著名作家秦牧认为,作家应该有3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再一个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仓库。这种作家资料的系统分类,值得新闻工作者借鉴参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资料库”这个源头汇成的滔滔“春水”,就能载着新闻工作的“巨舰”,自由自在地向前行驶,新闻精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呈现在受众而前。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