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如何避免“翻车”?2024年09月 作者: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撼山易,撼解放军难”“航母不是宅男”……这些年,国家机关和地方的不少新闻发言人以发言“圈粉”。新闻发言人面对着媒体和人民群众,背后是党和政府,是“窗口”也是“桥 ... 内容: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撼山易,撼解放军难”“航母不是宅男”……这些年,国家机关和地方的不少新闻发言人以发言“圈粉”。新闻发言人面对着媒体和人民群众,背后是党和政府,是“窗口”也是“桥梁”,他们的发言,往往是权威信息源、“真相”代名词,受到万众瞩目。 如以1983年正式建立为始,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走过40多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40多年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在新的征程上,新闻发言人制度如何步履不停、抵达“下一站”? 一 回望过往,我国的新闻发布事业与大时代、大事件相伴同行。比如在重大政治场合,新闻发布“添砖加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次日,即举行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在多个国际外交场合,都有记者会、媒体吹风会。比如重大危机面前,新闻发布“雪中送炭”:像汶川大地震、疫情期间,新闻发布回应关切、凝聚人心。比如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发布“锦上添花”: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期间,颇具网感、形成热点的发布话题频频出圈。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发展中的新闻发布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比如,新闻发言人“权责错位”。有些地方虽然设置了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公布了发言人名单,但鲜有机会让他们上台亮相,发言人沦为“隐形人”“道具人”;在某些关键时刻,新闻发言人虽然挺身而出,却因线下事件处置不力成为“挡箭牌”“背锅侠”,或是因为新闻发布的协同支撑机制不到位,导致新闻发言人只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无法有效回应关切。 比如,把新闻发布等同于工作发布。有的新闻发布“报喜不报忧”,讲成绩头头是道,说问题遮遮掩掩。尤其是在触及广大群众利益、亟待正面回应的新闻发布中,一些“无关痛痒”“绕道而行”的发布引发受众心理抵触甚至反感。还有的把发布会开成内部工作会,或坐在台上“一言不发”,或说出“今天关起门来说”“刚才说的话大家不要报道”等“雷”语。 再如,要么难“出彩”,要么易“出事”。有的新闻发布会,台上发布人官话套话“走过场”,台下记者照搬照抄“忙应付”,台上讲不出重点干货、现场问不出实质问题、报道抓不到核心关键,发布会成了“空架子”。有的甚至发布不当,现场“翻车”、事后“打脸”,导致越发布越受质疑,发布会成为“第二现场”“新闻以外的新闻”。像某地重大爆炸事故中,新闻发言人频现能力恐慌,“不清楚”“不知道”“不掌握”,不仅未能平息民众情绪,反而“雪上加霜”,引发次生舆情。 二 走在时代的前台、舆论的浪尖上,新闻发布工作面临的考验无处不在。“看到多远,才能走多远”,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新闻发布。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点比较关键。 新闻发布关乎使命职责。新闻发布作为一项政治性的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标配。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法规中,关于何时发布、发布什么、怎样发布,都有明确要求。因此,不是“想发布就发布,不想发布就不发布”,新闻发布是使命和职责所在。 在国际上,新闻发布也是一个通行惯例。像联合国、各国外交部等,都通过例行发布会释放信息、表达观点、阐释立场。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新闻发布会是政务公开透明的直观体现,也是权威的官方声音和新闻信源。 新闻发布关乎话语人心。走过“铅与火”“光与电”,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已经发生颠覆性、革命性的变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下,新闻发布已成为一种理念、一项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练就“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勇敢地到舆论场中争夺人心、角逐流量、抢占话语权,以新闻发布的权威性、确定性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新闻发布关乎治理效能。新闻发布是一种系统传播。模式上,融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类型;受众上,涵盖“ToA”(以大众为目标)、“ToB”(以组织为目标)、“ToC”(以个人为目标)等多元目标群体;时效上,政务新媒体可以做到365天、24小时永不落幕。可以说,新闻发布让信息公平触达所有人,已成为一种广泛共识和共同期待。此外,语言的背后是行动,新闻发布不能隔靴搔痒、花拳绣腿,必须坚持“要想处置舆情、先要做好事情”等理念,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最后,新闻发言人既是“制度人”,也是“自然人”。新闻发言人由组织授权,背后有工作团队作支撑,一言一行都代表党和政府形象。同时,新闻发言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成熟的新闻发言人有思想、有态度、有担当,与公众同频同向、以心换心,这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灵魂”所在。 三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条重要原则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再上层楼的视野和更进一步的行动。对此,笔者有三句话。 制度“内化”扎根。一棵树能枝繁叶茂、历雨经风,必须不断向下扎根。新闻发言人制度行稳致远,同样需要真正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能设而不用、摆“花架子”,也不能“独自上场、单兵作战”。 部分地方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还不够重视,没有真正嵌入到治理体系之中。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地方权威声音“缺失”,一些地方存在选择性发布的情况,甚至用上一定的手段“清理”负面舆论。这些做法都不利于沟通民意,反而致使谣言满天飞,引起公众恐慌。这就需要着眼大局全局,以系统观念强化制度耦合性、集成性,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相互赋能、共同生长。 打法持续升级。经过40多年发展,中国新闻发布事业积累了不少经验、做法。但置身信息巨浪时代、全媒体传播生态之中,唯有以“常做常新”心态创新实干。除了运用多元化传播手段让更多群众“听得到”,还需积极转变话风让大家“愿意听”。 比如,在确保及时、准确的基础上,为新闻发布增加年轻态、交流感,可以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个人风格,让新闻发布更加生动可亲,或能言善辩、或言简意明、或风趣亲和、或一针见血。像外交部历任发言人,时而针锋相对,时而妙语连珠,让不少网友直呼“原来你是这样的外交部”。 补齐短板弱项。新闻发布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平衡问题,如制度激励环节容易出现“发布对了是应该的、发布错了就付出代价”“与其发布担风险,不如沉默保平安”。对此,应厘清新闻发言人的责任,增强使命感、荣誉感,推动担当发声;也要积极营造容错环境,让其放心发声。再如,县级层面时常面临突发事件“烤”验,但往往媒体资源匮乏、新闻发布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难题,也需攻坚补短。 言说发布从来不是小事。我国自古讲求“言为心声”“言出必行”,有学者指出,历代儒家发展出一套以“仁道”为中心的言说规范,即“必欲嘉言、言行相顾、修辞立诚、言以全性”。承继优良传统,不负人民信任,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始终走在臻于至善的路上。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