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常写常新2024年09月 作者:陈久忍 来源:传媒评论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彰显权威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党报发挥“喉舌”作用的重要载体。有些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政治性和影响力,频频成为重大主题报道的报道对象。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大陈岛便是如此。 ... 内容: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彰显权威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党报发挥“喉舌”作用的重要载体。有些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政治性和影响力,频频成为重大主题报道的报道对象。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大陈岛便是如此。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后,大陈岛迅速成为各级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且此后媒体关注度一直不减。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被各级媒体拿着放大镜细细检索过。面对这样一个报道对象,如何将每次的重大主题报道做出新意,对记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作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台州分社的记者,笔者长期关注报道大陈岛,2016年以来撰写了40多篇大陈岛相关报道。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常做常新,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1 角度独到 立意高远 重大主题报道的一个特点,便是主题宏大。如何将老典型写出新意味,增强报道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尤其需要记者开动脑筋。 一是找准新角度。不同的切口、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故事。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可以让报道更聚焦,带来更加生动的故事。2022年,浙江日报推出“之江循足迹 窗口看变化”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大陈新曲》是其中一篇。大陈岛虽然是一个小岛,但是各领域的新进展新亮点却不少,比如红色旅游、生态保护、海水养殖等。记者抓住时下热门的“碳中和”话题,从大陈岛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切入,反映大陈岛遵循“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指示,迈向“现代化的大陈”的新实践。2021年,浙江日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地的回响”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大陈渔嫂”走红记》是其中一篇。这次报道的切口更小,记者聚焦“大陈渔嫂”这个群体,从她们完成转产转业从幕后走向前台的转变,反映大陈岛牢记嘱托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渔民创富这一主题。角度确定了,采访写作便水到渠成。记者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采访,报道刊发后获得了广泛好评。 二是挖掘新立意。思想和立意,是重大主题报道的内核。2024年5月在《浙江日报》头版刊发的“第一视点”报道《大陈岛的时代问答》,内容全面、思想厚重、细节丰富,刊发后获得了广泛转载和传播,收获了众多好评。这篇报道首先就胜在立意上,报道将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放置于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个中华民族新的垦荒史的宏大背景下。深邃的立意,让大陈岛一个小岛的垦荒故事,具有了时代的高度、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这种思想认识,贯穿于全文的诸多故事细节中。比如,老垦荒队员张寿春当年领受垦荒任务时,不假思索的一句“到!”,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回应,而是变成了时代的回声:“没有国,哪有家。因此,当听到新中国的召唤,无数人像张寿春一样,大喊一声——‘到!’”同样的素材、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立意下,焕发出了完全不同的感染力。 2 采访深入 故事生动 一篇报道要想吸引人阅读、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学会讲故事。重大主题报道,尤其如此。要挖掘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故事、新故事,没有捷径,唯有踏踏实实地深入一线采访。在采访中,我们一定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多留一些心眼,捕捉不期而遇的各种精彩细节和故事。 以《大陈岛的时代问答》为例,采访团队先后3次登上大陈岛,重走习近平同志当年上岛考察的线路、点位,多次去台州城区、温州等地,采访人数达到数十人。采访的形式有一对一访谈、座谈、电话采访等。查阅的各类书籍、报道、剧本等,更是高达上百万字。 虽然关于大陈岛垦荒的各种素材,已经十分丰富。但深入采访之下,我们还是挖掘到了一些独家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 比如,我们挖掘出了“恳二代”黄米龙,他在芯片设计领域的探索,正是垦荒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来到台州城区黄米龙的企业实地采访时,惊喜地发现,他还是一名“垦二代”,他的母亲是一名大陈岛垦荒队员。获知这个消息,大陈镇也非常高兴,感谢我们帮他们挖掘出了一名优秀的“恳二代”。 再如,报道里写到的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曾经担任大陈岛垦荒队队长的王宗楣,在2023年12月第51次踏上大陈岛。在如今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区块,他屈膝掬起一捧土,小心翼翼地装进随身的袋子,说“不知以后还能不能上岛,带回去作个纪念。”这个细节,就是我们和大陈镇工作人员在聊天时,不经意间听到的。我们采访王宗楣时,核实了这个细节,并将它写入报道。 3 意象贴切 表达创新 如果用一个人来比喻一篇报道,那么立意可以说是灵魂,故事是血肉,结构是骨架,行文便是外貌了。一篇报道,最终要通过结构和行文,来和读者见面。要想将重大主题报道写得更动人,可以从意象、结构、文字等方面着力。 一是结构要稳。重大主题报道的篇幅较长,好的结构,可以让文章更有条理、更有逻辑。《大陈岛的时代问答》全文长达7000多字,分为荒岛之问、转型之问、生态之问、青春之问、传承之问5个部分,条分缕析架构十分清晰。2016年6月3日《浙江日报》刊发的《沧海桑田大陈岛》,是一篇“急就章”。5月30日晚上,分社获知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台州市椒江区张婧怡等12位小朋友回信一事,深夜完成当日现场新闻采写。6月1日一早,我们上岛采访,采写主题报道。到了岛上已经中午,实际采写时间只有一天半,时间非常紧张。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报道,仍然十分有条理。这篇报道3个小标题分别为“信念的奇迹”“执着的坚守”“永远的感召”,三部分内容有机联系、层层递进,很好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二是意象要活。意象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手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用得较多。意象用得好,可以有效增强文章感染力。比如,在2017年《浙江日报》“深化走转改 迎接十九大 来自浙江的报告”重大主题报道《长岛人歌动地诗——大陈岛创业创新创富纪实》中,就用迎着曙光巍然屹立的垦荒纪念碑、搏击风浪毫不退缩的甲午岩、守护渔民千百年的大陈港湾3个意象,分别象征信仰之力、创新之新、为民之旨。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有助于烘托报道主题,也让报道更有文学味,让人读完之后仍留有余韵。 三是表达要新。通过改文风,改出新气象。而好的文风,是一个不断打破常规、突破自己的动态过程,要求记者走出自己的写作舒适区,不断创新表达方式。2020年《浙江日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报道《梅花湾的日与夜》便是这样的一次尝试。记者没有按照常规套路写作,而是将文章分成白天、夜晚两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用白描手法,记录呈现梅花湾的村民、民宿农家乐经营者等从清晨5时到晚上11时的日常生活,以此反映海岛渔村的美丽蜕变。报道刊发后,获得了一致好评。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