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常见差错的成因分析(二)2024年09月 作者: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四、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用错的主要原因是,写作者没有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和使用逻辑。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种,点号表示停顿和语气,主要作用是分清话语层次和结构;标号表标记,主要作 ... 内容:
四、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用错的主要原因是,写作者没有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和使用逻辑。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种,点号表示停顿和语气,主要作用是分清话语层次和结构;标号表标记,主要作用是标记话语,使其引起注意。标点符号的所有用法都遵循这一逻辑。标点符号用法的逻辑,请参考“标点符号用法的逻辑思考”系列文章,本文仅列举标点符号使用中常见的几个易错点。 1.句号错用为感叹号或问号。 句号、感叹号、问号都是句末点号,分别表示陈述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编校中最常出错的情况是:没有感叹语气的句子,作者用了感叹号;没有疑问语气的句子,作者用了问号。 (1)我想,神仙过的日子也就是这样了! (2)他是我们团队最有经验的! (3)她说:“这活儿就交给我!” 解析:判断句子是陈述句的方法是:看句子语调有没有明显起伏变化,如果句子语调整体比较平缓,便是陈述句。以上例(1)(2)(3)都是陈述句,没有感叹语气,句末应该用句号。 (4)我想知道你们如何保证在三个月内完成任务? (5)不要一遇到问题就问领导怎么办? 解析:判断句子是不是疑问句不能看句子中有没有疑问词,而是要看句子有没有真正提出问题,要不要听者回答,句尾是不是升调。例(4):疑问词“如何”很有迷惑性,引导作者在句末错用了问号。但分析全句,这句话并你没有真正提出问题,“你们如何保证在三个月内完成任务”只是“我想知道”的内容,因此全句是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例(5):疑问词“怎么”迷惑性很强,引导作者用了问号,但这句话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也不需要任何人回答,因此是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 (6)他还是个孩子,你何苦跟他生气? 例(6)比较特殊,“何苦”带有反问语气,这里用问号不算错。但从整句看,这句话的反问语气并不强烈,句调也比较平缓,改用“句号”更加符合实表达的需求。 2.逗号错用为顿号。 逗号和顿号都是句内点号,都表示比语气停顿,但顿号的停顿比逗号更短促。在层次结构方面,逗号既可用于分句间的停顿,也可以用于词语间的停顿;顿号只能用于并列词语间的停顿。逗号错用为顿号,多是将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错用为顿号了。 (7)咱们朱家庄新村家家住新房、遍地黄花香、人人有事忙。 (8)紧接着,他问施的什么肥、打了什么药、还有多长时间收割、小麦产量如何。 解析:以上例句中的顿号处都是分句间的停顿,停顿时间比较长,应该用逗号。 3.错用书名号 书名号的是用来标记具有著作权的作品的标号,具有著作权的作品如:图书、报刊、雕塑、画作、音乐、影视、舞蹈、话剧、软件等。用书名号标记这些作品,带有指引性,读者容易辨别这些作品,也可以通过名字去查找这些作品。 书名号错用较多的是,将不具备著作权的作品加上了书名号,或把根本不是作品的名称加了书名号。比如活动、会议、课程、项目等都不是作品,都不应加书名号。以下是错例: (9)晚上8点,物业在小区广场举办《亲子猜灯谜》活动。 (10)首届《数字城市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还有一种情况,报社、杂志社以单位的形式出现时,报纸名称和杂志名称不加书名号,如: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光明日报社。 4.错用双引号 双引号是标记引用内容或强调重点内容的标号。标记引用有两个使用逻辑:一,只有直接使用书籍上的文字或别人说的话才可以用双引号,否则不用;二,引用要完全准确全面,包括标点符号,原话中有句号的要引到句号,原句中有叹号要引到叹号。标记强调内容是双引号的作用之一,其作用是引起读者注意。标记强调时,双引号的使用逻辑只有一个:需要强调就加双引号,不需要强调就不能加双引号。 (11)某作家曾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书籍是时代的镜子,可以看到时代的兴衰。” (12)我听他抱怨说,“他早晨6点就到了,已经等了我两个小时。” (13)别看这栋楼不起眼,它可是全县“第一”高楼。 解析:例(11),既然是大概意思,就不是作者的原话,用双引号不妥。例(12),引号中是间接引语,不是“他”的原话,不能用双引号。例(13),“第一”是普通词语,根本不需要强调,应去掉双引号。 五、语法问题 语法问题即语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问题。语句符合规范,读起来便顺畅,理解起来更轻松;语句不合规范,读起来便磕磕绊绊,或者难以理解。稿件产生语法问题,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作者的书面语训练较少,受口语影响较大;其二,作者阅读量少,或所阅读的作品不够规范,未形成良好的语感。作者想要减少语法问题,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多进行书面语训练,多读经典作品,逐渐形成书面语体系,形成良好的“语感”。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也是靠“语感”发现稿件中语法问题的。但语感并不是全能的,有时单靠语感并不能发现全部语法问题。这有两方面原因:(一)编辑的固有语感有缺陷。我们在阅读时,图书类型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对语句的关注程度不同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语感。这些固化的语感并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就如我们一直把某个字音读错而不自知一样,我们心里坚定认为对的语句,也可能是错误的。(二)稿件的语言风格会临时改变编辑的语感,影响编辑的判断。当一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时,阅读者会被作者的语言风格所影响,进而短暂、临时地形成符合这本书语言风格的语感。也就是说,一旦进入了稿件的语感体系,编辑便短暂“失明”了,就可能无法发现稿件的语法问题。(作家在写作时,也会利用这种临时语感。比如,韩愈写文章前都要先读《史记》,为的是借太史公“一口气”。这借的“一口气”便是找到《史记》的语感。) 因为语感的这些特点,编辑编校稿件时,一方面要凭借语感发现常规语法问题;另一方面要熟悉常见的语法问题,找到错误规律,发现语感不能触及的语法问题。编校中常见的语法问题,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赘余等,请参考《如何判断稿件的文字质量?(二、语法问题)》一文。 六、逻辑问题 编校工作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语言文字中的逻辑错误,归根结底是思维错误,是作者在写作时思维不清造成的。既然如此,编辑审读稿件时也要有清晰的思维,只有如此,才能疏通文章的逻辑。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具体形式。概念准确,用词才能贴切;判断准确,语句才能表达顺畅;推理合理,论证过程和结论才会有说服力。编辑梳理稿件的逻辑问题,就是要改正稿件中的概念问题、判断问题和推理问题。如何发现和改正稿件中的逻辑问题呢?请参考《如何判断稿件的文字质量?(八、表达的逻辑性)》一文。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