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进文风融入新闻生产全过程2024年09月 作者: 来源:新闻战线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改进文风应贯穿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在选题策划环节,要抓有思想的选题,使稿件天然带有“好文风”的基因;在采写编辑环节,要写有故事的新闻,努力做到去除冗余、精炼表达;在融合推广环节,要做有流 ... 内容:
改进文风应贯穿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在选题策划环节,要抓有思想的选题,使稿件天然带有“好文风”的基因;在采写编辑环节,要写有故事的新闻,努力做到去除冗余、精炼表达;在融合推广环节,要做有流量的传播,不断加快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融合创新。 努力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必须坚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宝库中把准办报方向、找准选题思路,持续在提高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上下功夫。 总编室是人民日报编辑出版的“总闸门”,今年以来,按照报社编委会要求,以改作风促改文风,把改进文风融入新闻生产全过程,积累了一些经验。 把改文风意识融入选题策划环节:抓有思想的选题 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对党中央机关报来说,要切实做到“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把基层火热的实践了解清楚,在伟大思想和伟大实践中找准选题切入点。 改进文风是一项全流程工作,应贯穿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新闻实践中,不能等到写稿、编稿的时候才着手改文风,在选题策划时,就要树立读者意识、融媒意识、改进文风意识。选题策划是新闻报道的起点,也是改进文风的起始。 以好策划阐释新思想。人民日报坚持把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以改进文风为抓手,以基层实践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推出了一批见思想、有故事、文风活的好策划、好报道,并创新版面语言,努力把这些稿件呈现好。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是人民日报近年来浓墨重彩推出的重点专题报道。继续办好这个栏目,成为报社改进文风的重要体现。 今年8月3日至13日,人民日报连续在一版头条推出“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系列报道6篇。立意高、切口小,文风平实,每篇均在1500字以内。比如,8月3日一版头条刊发《“看准了就抓紧干”》,正值全党全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要阶段,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体现了党中央机关报的站位与导向;《“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开展更多健康有益、启智润心的文化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等,以总书记重要讲话 金句为题,以基层故事为点,用生动的细节、朴实的文风彰显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展现人民群众真切的获得感。 版面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之一。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4天会期,人民日报一版既有评论理论,也有综述通讯,既有“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等重点专栏,也有“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等自选动作,“任仲平”“任理轩”“任平”“仲音”等评论理论品牌悉数亮相,为近年来首次。 以7月17日一版为例。头条《“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重点栏目“微观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稿件,也是当日一版最重要的稿件;版面编排上,安排成全版唯一的竖排标题,以求突出醒目。“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是全会预热报道重点专栏,安排在报眼,位置上仅次于头条。“任理轩”文章,安排通栏。“金角银边”安排上述3篇重点稿件的同时,其他位置摆布《义乌换“衣”记》《散裂中子源“碰撞”出创新集聚地》2篇通讯特写。总体上看,稿件安排重点突出,栏目品种搭配得当,版式风格端庄沉稳;所刊发的稿件,既有思想理论,也有典型故事,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改进文风的成果,通过版面语言得到组合式呈现。 4月1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设“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专栏,以微观视角展现各地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千字以内的“短实新”通讯,用生动文风讲好鲜活故事,于细微之处折射思想伟力。截至8月18日,该栏目共刊发稿件16篇,全网浏览量累计超千万次,彰显了品牌影响力。该专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锚定宏大选题,以“微观察”展示大格局,用“小切口”解析大战略;在题材选择上,精选点位、找准切口,选题的区域点位、人物故事充分彰显新思想的实践伟力,突出展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成果。 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栏目设得巧、选题抓得准、思想讲得活,报道才分量足、立得住、有高度。“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专栏每篇稿件或随访一个人、或探访两三村,鲜活场景贯穿全文。《“搬”出来的云裳小镇》中的女主角从北京大红门搬到河北永清县云裳小镇,以个人的二次创业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添砖加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可喜成就跃然纸上。 以好策划深挖小细节。唱响时代主旋律,题材的选择尤为重要。生态版从6月19日起,策划推出“重大工程中的生态细节”系列报道,截至8月14日共见报9期。这组报道每期都有大半版,幅面并不小,但读起来很轻松,传播效果很好。仅开篇报道《当超级工程遇上白海豚》,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登上当日微博热搜榜第三位。 传播成功是因为选题到位,选题到位是因为策划创新,策划创新是因为编辑记者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得深、悟得透。版面编辑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选题策划上独辟蹊径,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将策划思维从“生态”转变为“生态+”,把目光投向读者熟知的“超级工程”,深挖重大工程设计、施工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工程,小细节”,收到良好宣传效果。 以《当超级工程遇上白海豚》为例。6月16日,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3天后此稿即推出。报道以深中通道施工现场闪现白海豚为切入点,开头即描绘三五成群的海豚与深中通道同框的画面。紧接着,从三个方面揭示喜人生态场景的成因:以加快施工速度减少对白海豚的影响——刷新快速建成人工岛世界纪录;以创新海底施工技法有效保护伶仃洋生态——将世界最长最宽的海底隧道沉管“悄无声息”地安放;以绿色施工悉心呵护海洋环境——砂石料运输车辆都得“穿外衣”,防止产生扬尘。 报道刊发当天,生态版同步推出了快剪视频,把深中通道航拍与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的画面组合剪辑,配乐有特点,节奏很明快,受到年轻网民欢迎并引发共鸣。有网民留言评论:“中国人对于生态的保护是刻在骨子里的。” 同样的探索,也体现在国际报道中。“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栏目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在海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理念与实践。报道中国交建承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的《为促进马来西亚东西海岸互联互通贡献力量》一稿,讲述了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考量计算、全线设计20余个动物穿越通道、桥梁和涵洞的细节。报道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建印度尼西亚光伏项目的《中企承建漂浮光伏项目助力印尼绿色发展》一稿,讲述了中方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建设全球首个百米水深的漂浮光伏项目、项目发电量占印尼新能源发电量25%、为印尼实现能源转型注入信心的故事。这些生动的细节和故事,将中国践行的绿色发展理念传向世界。 以好策划框定微视角。改进文风要坚持以“策”为先,策划阶段要在运用新闻叙事视角上下功夫,将宏观主题与微观视角紧密结合,突出重点,讲出变化,以期收到见微知著的良好效果。中国经济半年报于7月中旬发布,要闻二版推出“年中经济微观察”系列报道,通过“一家工厂的设备更新”“一个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科技创新”“一家海外仓的业务拓展”等微观个体故事,将统计数据具象化情感化,反映上半年我国在制造业、外贸、消费等领域的亮眼成绩,展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 在策划端“框定”了稿件的微观视角,新闻生产的过程必然从细处着眼、用细节说话,使得稿件天然带有“好文风”的基因。 把改进文风意识融入采写编辑环节:写有故事的新闻 改进文风对编辑记者提出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四力”的要求。编辑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以人民为报道主角,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人民日报近期刊发的很多优秀报道都是编辑记者发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传统,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吃苦耐劳,深入采访,用心用情写出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稿件。 在稿件的采编环节,讲好故事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改进文风要求创作者在语态上不断求新求变,首先要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让稿件显出“精气神”。人民日报近期在一版推出的一些专栏划定了“千字文”的硬杠杠,精减篇幅倒逼精炼表达,寥寥数语刻画鲜活人物,几个镜头呈现精彩故事。 采写环节:去除冗余、体现新意。在采写环节,要力争去除冗余表达,让稿件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理。人物有情怀、情节有悬念、表达有新意,故事才能吸引人、启发人。 7月25日起,一版推出“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编辑记者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医院等基层一线,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展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面貌。这组报道在策划环节,就要求“每篇稿件1200字左右”,注重对人物、场景、事件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用清新的文风和生动的语言增强报道的生命力。《在雄安看“一枚印章管到底”改革》以当事人的视角切入,通过条分缕析的叙事,生动呈现“一枚印章管到底”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办事不再多头跑,让投资落地更迅速,让建设施工更顺畅,更让正在拔节生长的雄安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再生资源行业未来一定会更好”》以“一个塑料瓶的绿色低碳旅程”故事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记者深入福建晋江港益新材料集团港益纤维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一线,运用让读者沉浸的“镜头感”写作风格,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经济版6月11日起刊发“身边的经济故事”专栏报道,从新能源车主自驾游更便捷、牧区金融服务覆盖更全面、新疆成为包邮区等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小事和细微之处,讲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自驾游车主里程焦虑的有效缓解、牧民牦牛养殖中高达15次的贷款、新疆农家院主人随时给顾客寄送特色小吃……有的稿件故事节奏紧凑,在悬念设置和矛盾化解中表现深意;有的稿件借用主人公的生动语言娓娓道来,风格朴实、可感可信,深刻展现主旨立意;有的稿件贯穿一个具体可感、富有内涵的意象,用隐喻传递意旨。点点滴滴的细节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蓬勃脉动。 编辑环节:创新语态、精炼表达。在碎片化、浅层化、即时化的阅读背景下,更需要编辑在文字打磨上悉心推敲。 3月9日要闻二版特写《“每一个代表的民主权利都能得到充分保障”——盲人王永澄代表的履职故事》,就是一篇精心编辑出来的好稿件。“虽然我看不见这个春天的五彩缤纷,却感受得到春天的温暖!”不做任何修饰的讲述,被放到报道开篇第一句,肺腑之言,情感真挚。“王永澄用指尖一行一行‘读’着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盲人看不见,那就让更多的人来看见我们” 等细节,真切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道融新闻性、思想性、故事性于一体,以朴实而又生动的文字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大地上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用心用情讲好代表委员“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 近期一版推出的一些专栏在主题立意、叙事表达方面进行创新尝试,以“举重若轻”的手法践行“轻量化”“软性化”的理念与思路。报道内容上精心取舍与设计,千字文章准确抓取特点鲜明、引人入胜的故事素材。对于此类“短实新”的千字短通讯,一版在版面编排上力争做到完整呈现、不转文,把改进文风的好作品呈现好,带给读者更优质的阅读体验。改进文风不仅是删繁就简,还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讲好故事、讲清道理、讲透思想。这就要求编辑在素材上下足功夫,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一个版的容量有限,为完整刊登一篇稿件,也为最大化呈现效果,有时需要删短稿件,如何删减才能详略得当?对于代表性的现场描写,用精炼的短句突出故事情节,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对于辅助性的背景材料,去芜存菁、剪去枝丫,使稿件疏密相间、主次适宜,更好地体现编辑思路。 版面环节:视觉创新、故事添彩。改进文风,把故事讲活讲生动,不仅体现在文字稿件上,对于报纸来说,以端庄生动的版面吸引读者,实现内容的广泛传播,也是改进文风的内在要求。 要闻七版开设的“一朵花读懂一座城”专栏独辟蹊径,以市花为切口生动展现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精神气质,每月推出一期整版报道。专栏注重丰富版面元素、创新视觉表达,方寸间尽显妙思。手绘鲜花作为视觉重点,“花笺”“赏花”等子栏目巧妙点缀,整版图文浑然一体,视觉冲击力强。期期成为收藏级版面,让读者爱不释手。 人民日报社强化一盘棋意识,在主报“一朵花读懂一座城”刊发12期之际,旗下中国城市报以12个整版集纳刊登,形成报道声势,二次传播收到良好效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7月15日的人民日报打通两个要闻版,以通版形式推出“百姓身边的改革事”特别报道,通过人物自述,表达对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感受体会,生动展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给广大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版报道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讲好故事,在第一人称视角下,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体验到报道对象的思想、情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方向、内容和细节。在报道形态上,采用通版这种拥有足够版面容纳能力的形式进行集中统一编排,用大气整齐的版面语言彰显报道的“特别”与分量。 把改进文风意识融入融合推广环节:做有流量的传播 融媒体时代,多元可视化的传播方式让广大受众应接不暇,主流媒体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生态中精准抓住受众的目光,就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改进文风要进一步突破传统路数,创新表达方式,将报道的思想与故事有机融合,以更加权威的视角、更有深度的内容、更为新颖的方式引流,把好作品呈现好、推广好,增强其引领舆论、鼓舞人心的力量。一篇好报道,内容是“内核”,表达是“颜面”,传播是“翅膀”。主流媒体要贴近读者、受欢迎、有流量,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好传播。新闻产品出新出彩,关键就在于秉持受众意识。 实现版面文字报道与网络视频融合联动。对王永澄代表的履职故事,除了版面报道之外,《中国民主故事》《通道上的中国故事|“这是一份‘摸得着’的民主”》等新媒体报道挖掘深层次亮点,梯次推送,持续升温,形成一个时间段的持久热度,以更好的传播效应促进提升更好的宣传效果,实现了宣传正能量和网络大流量之间的“双向奔赴”。截至3月18日,全网阅读量超8000万,微博相关话题参与人次超2500万。 经济版聚焦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强化新闻策划、创新报道观念、改进报道方式,深入挖掘这一重大工程的可感维度。报道原定的融合方案只有三拨产品,即预热阶段的100秒视频和30秒视频、发生阶段的现场打卡视频、7月1日见报的整版策划报道。编辑记者在实时跟踪事件发展动态中,敏锐地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划,临时增加了通车当晚的实时话题“深中通道堵了”“通车第一天广东人民有多热情”等产品、通车24小时节点的累计车流量海报产品以及创新技术的深度报道等产品。一个整版报道、6次融媒传播,相关产品登上热搜榜,阅读量合计近9600万,成为扩大“三个覆盖面”的一次成功实践。 打造持久热度,主动设置“网感”议题。挖掘故事亮点,打造持久热度,主动设置有“网感”的议题,不仅找准宏观政策的切入点,也契合读者的关注点、兴趣点、共鸣点,增强融合传播的贴近性和时效性,使改进文风的好稿件衍生出更多“立得稳、传得广,有意思、有意义”的融媒作品。 融媒体报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主题报道提供了新的方案,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意与想象空间被无限拓展。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要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频出创意,从组织策划采写的源头阶段就把融媒传播纳入报道计划同步推进,有效扩大报道的传播半径,放大报道声量。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各个版面编辑室不断加快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融合创新,探索围绕选题做好资源整合,优化策采编审发全流程管理,实现“版面编辑+媒体融合+社内外平台”联动。在策划选题时“多想一下”,探索融媒转化可行性;与记者沟通时“多问一句”,挖掘新闻素材多样性;与新媒体平台提前“多议一次”,力争融媒传播最优化。 7月3日,要闻三版刊发《两件民生实事提升乡亲幸福感——河北平山县里庄村见闻》,同时制作推出短视频《我在村小的课后生活,city不city?》,提炼医疗和教育两条“微笑曲线”,以小切口呈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民生温度。文字报道和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海报在电子阅报栏大屏轮播,形成多形式、多维度、多渠道传播。截至7月18日,相关报道阅读量突破1000万。一个普通村庄的报道能够产生这样的传播效果,再次说明,编辑记者践行“四力”,改进文风,精心做好每一次下基层的采访写作和融媒传播,都会展现新作为、扩大影响力。 编辑要增强融合意识,掌握全媒体传播技术,提高全媒体采编能力,做到有“几把刷子”,会“十八般武艺”,在实践中磨砺成为“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六边形”战士。 践行“四力”提高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永远在路上。人民日报近期推出的改进文风报道以百姓视角彰显重大主题,在故事细节中蕴含思想导向,在情感共鸣中形成价值共识,让读者在真实可感、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中感受报道的力量,从而真正收获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下一步,主流媒体要积极推进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创新,努力改文风、注重短实新,让融合传播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用户需求,让充满正能量的宣传报道吸引人、打动人,传得开、传得远。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