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中国新闻奖的乡村振兴主题报道长啥样2024年09月 作者:杨力 来源:新闻前哨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新闻传播学科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既把目光投掷在数字媒介的乡村在地性实践,同时也将其标的为媒体报道可资取用的重要素材。那么,逐渐从想象之场转变为现实图景的乡村振兴究竟以何种样貌形态在媒体报道中 ... 内容:
新闻传播学科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既把目光投掷在数字媒介的乡村在地性实践,同时也将其标的为媒体报道可资取用的重要素材。那么,逐渐从想象之场转变为现实图景的乡村振兴究竟以何种样貌形态在媒体报道中呈现?各类型的媒体表达又遵循怎样的叙事路径?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选取第33届中国新闻奖关涉乡村振兴主题的全部一等奖作品作为分析对象(详见表1),共计7件,项目类别包括消息、通讯、重大主题报道和系列报道等。 表1 第33届中国新闻奖乡村振兴主题的一等奖作品 议题设置路径:全方位诠释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有着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从事农业生产是农民最根本的生活经验,而上述列陈的媒体报道在擘画乡村振兴图景的过程中,大多也聚焦在此,或将其作为切入口从而引向更纵深的议题。 农作物增产增收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是乡村振兴最直观的表现。以《小岗牵手北大荒》为例,该电视消息讲述的是:北大荒集团深度介入安徽小岗村,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种植方式,进而大幅度提升农作物亩产量。而在《“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报道中,重心同样落在农村土地改革和作业方式的改变何以促进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上。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振兴,因此媒体“取景框”中的乡村振兴也是一幅“全景画”。徐健和欧翔在对“白裤瑶”相关报道的分析中,曾总结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种类型的乡村振兴故事框架。具体到本研究样本库,则同样可以捕捉到媒体对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和生态维度的关注。比如说,《乡村振兴蹲点记》中反映的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打造独特的熊猫IP,“溜索女孩”读书改变命运,三明常口村因生态公益林实现林业碳票分红,等等。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另一重要维度。自从2019年5月两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来,“数字乡村”便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这一国家战略部署在上述报道中亦有呈现。在《神山村三日》和《“外婆”的礼物》中,均对直播电商赋能农产品销售有所强调。上述报道关涉乡村振兴的议程设置,既未脱离农业生产的乡土本色,同时也被置放在技术语境下丰富内涵,立体多维地展现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卷轴。 叙事视角选择:全聚焦视角勾勒生活纹理 所谓新闻的叙事视角,即指新闻叙事人观察、叙述客观事实的角度。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和成果取得绝非视觉形象上平面的、直线的、相同的数字所能负载,最终都须落到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得以彰显。本研究的分析样本在乡村振兴故事叙述方面就并非全然诉诸客观的数字,而是回归到具体的生活情境,综合调用无聚焦(又称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视角加以呈现。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是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提出用来区分叙事人视点的概念,三者分别对应着对事件信息的全知视角、亲历者视角和客观视角。 上述三种叙事视角在本研究样本中均有涉及,其中特色最为突出的报道是《神山村三日》。从议题分布维度看,该报道展现了神山村文旅发展、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电商直播助农等内容,且这些议题都被具象化为农家乐产业兴旺、黄桃线上销售渠道畅通等村民实质生活纹理。 倘若从叙事视角上来看,无聚焦体现在将现如今神山村的发展置于历史脉络中娓娓道来,在介绍诸如红军药材库遗址、红军挑粮小道、七烈士碑亭等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时,就充分阐述红军和神山村的渊源旧事。而如今,神山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并重的发展路径与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初来此考察时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相呼应,由此可以看出神山村的乡村振兴是一起“生成性事件”,绝非一蹴而就,与党中央高屋建瓴的设计谋划、当地厚重磅礴的历史文化基因等因素密切相关。 内聚焦视角注重从事件某一当事人视角展开叙述,而该篇报道则具有“双重内聚焦”特征:通过“在场”的村民的视角映射神山村的沧桑巨变,如“再往后啊,咱神山村人的日子,那是冰糖加蜂蜜——甜上加甜”“亏得有了‘绿本本’,添病没添负担”等都是神山村村民对当前火红生活的直观陈述;同时,记者也积极践履“蹲下去”“深下去”“融进去”的操作理念,参与进神山村的日常运转中,并从第一人称视角刻写听村里老人回忆往事、参与群众干部互评会等生活细节,在提升新闻叙事沉浸感的同时增强域外受众对乡村振兴报道的认同度。 此外,外聚焦视角因其强调对客观性原则的恪守而成为主流媒体新闻实践过程中的常规选择,而在本篇报道中则表现在乡村景色的白描和不逾矩的遣词造句上。 可以说,采取全聚焦视角勾勒日常的乡村振兴报道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能够增进读者对乡村振兴纵深感和在场感的领略。 新闻框架设计:成就型框架与帮扶型框架并重 新闻生产过程中对事实的框现、选择和重组均受到特定框架的影响。本文分析探究的乡村振兴报道的框架类型可归纳为成就型和帮扶型两种。 成就型框架 成就型新闻框架的使用不言自明,上述全部7篇报道,均围绕乡村发展成就展开,借助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经验来检验和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收获的丰硕成果。而循着成就型框架继续开掘挺进,则另可以细分出“返乡青年榜样”和“家国同构”两种典型成就话语。 “返乡青年榜样”反映的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成就。在本文中其概念内涵并非“致富不忘桑梓”的返乡创业青年,而是指走出乡村完成学业后又返回投身乡村公共事业的年青群体,他们对家乡的回馈也为乡村振兴增添可持续动能。其中,“溜索女孩”余燕恰最具代表性,其大学毕业后选择重返大山成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透过余燕恰的故事,可以预想出随着时间尺度的绵延,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动力将会愈加明晰、突出。 “家国同构”话语则将乡村振兴的意义场域由驻留的乡村引申至国家和国际层面。如果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导,那么实践维度的乡村振兴同样能够自下而上生成为指代国家、民族的符号。比如说,《小岗牵手北大荒》就将产出优质高产水稻放在全球粮食安全和竞争情境中加以考量,由此更能凸显乡村振兴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角色,从而增进读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理解与把握。 帮扶型框架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媒体对此也着墨颇多,采取帮扶型框架报道企业和媒体自身为乡村发展提供的支持与服务。 首先,以企业为主体的帮扶框架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公司帮扶农业种植技术和非农企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前者以北大荒公司帮扶小岗村为代表,而后者的典型则是《“外婆”的礼物》报道的向农村留守老人免费发放鸡苗,待到鸡苗养大再返销鸡蛋,提升乡村留守老人经济收益的公益项目。其次,媒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实质帮扶者角色,因此媒体组织在新闻生产实践中也会反观自身做出的公共参与行动。比如说,多家媒体机构联合在怒江修建的吊桥成为山区乡村通向美好光明前景的“桥”。这既是媒体昭彰自身社会价值的“窗口”,同时也是建立与读者信任机制的重要渠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推动共同富裕是有机统一、密切相关的。”从更宏阔的视角看,帮扶型框架采用的背后潜藏的是媒体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理念进行对接的欲求。乡村的振兴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帮扶报道有望唤起更广泛层面的社会关注,吸引产业、资本、技术等涌向乡村,进而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