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什么要成立工作室?2024年10月 作者:王可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媒体为什么要成立工作室?
王可
)
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演变出“工作室”形态,许多媒体发挥人才优势,组建具有主流特质、个性特色、灵活特点的工作室,推出了一批受众喜爱的个性化作品。
为什么成 ... 内容:
媒体为什么要成立工作室? 王可 ) 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演变出“工作室”形态,许多媒体发挥人才优势,组建具有主流特质、个性特色、灵活特点的工作室,推出了一批受众喜爱的个性化作品。 为什么成立工作室,一个好的工作室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想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这些问题你都该了解清楚…… 01 什么是工作室? 说到什么是工作室,AI给出了广义上的定义: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 区别于机构常见的“部门”,工作室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 而具体到在传统媒体机构内部设立的工作室,由召集人牵头组成主创团队,集策划、制作、营销、推广于一体,进行项目制生产,实现内容生产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召集人负责工作室全面工作,有特别名确的跨部门合作、扁平化管理的特征。 “船小好调头”可能是理解工作室设置的一个关键点。 在信息茧房和社交平台的挤压和分流下,传媒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每况愈下。工作室形式打破了部门、行业、工种之间的壁垒,比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更灵活、更高效,是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内容生产、扩大产品影响的积极探索。作为传统媒体中杀出的“轻骑兵”,往往被机构寄予厚望。 02 什么才是好的工作室? 15日在湖南长沙开幕的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上,“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正式启动,除了大会上7位新闻行业“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代表进行的主题发言,会上还公布了第一批“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库入选名单。 110个融媒工作室,有些来自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传媒机构,也有一部分来自各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组织管理策略,融媒体工作室成功解决了新媒体生态带来的挑战。 | 跨界 跨界对于工作室模式来说,是最常被提及的关键词。 这其中,首先是跨部门。在大部分工作室设置当中,机构范围内的采编人员均可以申请加入融媒体工作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以往只拿纸笔的文字记者,成为或棚拍或外景的出镜记者,撰写分镜脚本、使用肢体语言成为他们需要熟练掌握的新技能;以往只管调页面、做长图、设计海报的美术编辑,开始深度参与内容创作,如何将场景设计、画面故事与文字报道更好匹配,成为他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是跨媒体。以人民日报社为例,社内鼓励融媒体工作室与纸媒、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客户端、互联网公司等各种媒体形态合作。例如,工作室采写制作的稿件,经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制作后,通过全国党媒信息平台首发,再由人民日报社各端口或其他商业网站、平台转发。还会与《人民日报》、人民网联动开展重大题材报道,最大化发挥跨界效能。 | 亦庄亦谐 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经济报道,复杂的术语、数据以及相关的话题背景都会成为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的“门槛”。深耕新媒体的工作室出品,此时就成了弥合信息鸿沟的最好桥梁。对于跳脱了传统新闻语境束缚的新闻产品,“亦庄亦谐”成为了不少工作室不约而同的选择。 新华社于2021年底成立郑锦强工作室,以幽默为话语特色,通过摆事实、抖“包袱”等方式,降低国际新闻对普通受众构成的兴趣和理解门槛,让更多受众对产品的内容、情感和价值内核心领神会。 这个又演戏又讲脱口秀的“新华社出品”,经常让读者大呼过瘾。工作室成立后推出的首个融媒体产品,是一部戏仿“007”的英语微电影,名为《0.07:无暇笑死》,作品发布后迅速在海内外走红。 微电影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交媒体“交锋”引来法新社、泰晤士报、经济学人、今日俄罗斯、福克斯新闻等近百家国际知名媒体报道;微博话题“这部0.07微电影比007更真相”登上热搜。 大国交锋话题可以亦庄亦谐的形式展现,老百姓身边的话题更是不在话下。 2023年底,河北日报成立《百姓看日报》工作室,旨在把大家普遍关心却认知模糊的问题清晰明了地解释给读者听,打破严肃党报和百姓之间的“次元壁”。 时政和经济报道中复杂的术语和数据使得许多读者难以理解,甚至失去阅读兴趣。《百姓看日报》用“接地气”的解释,通过新媒体加工,以“唠嗑”的方式讲新闻,让“硬”新闻“软”下来。 | 高度专业 能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锁定流量,高度的专业性自然是工作室永远的追求。 《新京报》动新闻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探索资讯短视频、内容可视化的团队之一。 其中《重建现场》是动新闻团队的主力栏目,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编导、设计、动画、剪辑第一时间追踪热点,收集相关数据,以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实拍的形式,还原新闻现场,解读硬核知识,用“更好的视觉报道”再现事件的发展过程。 更专业,才能更有力。 | 重视互动 重视分享和互动,和读者做朋友,是不少工作室的始终坚持。 农民日报社《围农夜话》工作室2021年成立,作为一档融合类晚间音频专栏,工作室特别开设“投稿邮箱”,刊登读者来信来稿,为读者提供发声渠道,将其中的精品内容制作播出,形成读者与栏目、内容与情感共同成长生发、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新华日报“昆虫记戏曲工作室”则将小众且专业的戏曲文化,逐步发展为一种独特而良性的社群文化,两个微信群和一个3000人QQ大群每天互动不断。对戏曲的热爱,让工作室的读者成为家人一般的存在。 线上,“昆虫记”用稿件、活动、福利吸引读者。线下,“昆虫记”的活动精准锁定目标人群,主打网感年轻态、传统潮流范儿,展现出高度的品牌号召力。 在主流媒体的创新之路上,媒体工作室从来不是“草台班子”,他们是“小而美”的体验官和践行者。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