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谈写作:房梁和眼睛——怎样给文章起标题2024年10月 作者:梁衡 来源:“梁衡语文”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房梁和眼睛
——怎样给文章起标题
文 | 梁衡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标题,就像每个人都要有个名字。它有三个作用:
第一,作为一个符号,检索方便;
第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人一看题目就 ... 内容:
房梁和眼睛 ——怎样给文章起标题 文 | 梁衡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标题,就像每个人都要有个名字。它有三个作用: 第一,作为一个符号,检索方便; 第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人一看题目就决定看还是不看这篇文章,有提示、广告的作用;第三,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关于文章的标题有多种说法,网上还有人给出拟标题的公式,但这会误导人,限制作者的创造性。我认为学习拟标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直写,讲求准确、直白;二是曲写,讲求含蓄、美感。 直写就是直接说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虽然是直说,也是有讲究的。可以浅说,也可深说。 浅说就是很直白地说出作者要写的事、人、景、情、理等,读者一看就明白。新闻标题基本是用这个方法,越明白越好。散文中也会用到。我的作品有不少是采用浅说拟题法的。比如写景的,有《晋祠》《苏州园林》《在青岛看房子》《石河子秋色》;抒情的,有《夏感》《秋思》《年感》;写人的,有《读韩愈》《读柳永》。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在写什么,是直说。 这种浅说类标题的文章要在文字上下硬功夫。就像卖货,不十分讲究包装,反而要货真价实。一般来说,初学写作的人是要从这种浅显明白的标题做起。就像学习打篮球,先学原地投篮,再学上篮、扣篮等花样。 深说是借力发力,既要浅显明白地说出物、景、人、事,又要进一步引申出它的内涵。深说拟题法要写出文章主题的特别之处,有提醒、广告之效,是给这个景、物、人再贴一块牌子,如《文章大家毛泽东》《大无大有周恩来》《二死其身的彭德怀》《清凉世界五台山》《永远的桂林》。 这种标题是两头占便宜,一是借对象自身的名气,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五台山、桂林,无论是人的名气,还是景的名气,都是响当当的。二是借助作者独特的发挥,挖掘出共性对象中的个性。一般来说,这种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比如,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周恩来,但大多是具体的写实回忆。我在大量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哲理的概括,得出六个“大无大有”这个前人没有说过的命题。并且把它醒目地打在标题上,以强化主题。这个高度就超过了以前的文章。 再说说标题的曲写。曲写是拐了一个弯,曲径通幽,更显得有艺术的美感。标题是文章美的一个部分,曲写就是为了增加标题的美感,从而增加文章的美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个眼睛不但要大,要亮,还要顾盼有神,含情脉脉。 曲写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半曲,犹抱琵琶半遮面,只露出一半的真实内容;另一种是全曲,青山遮面,云雾缭绕,你不知道它后面藏了什么,这样才更有意思。 先说半曲。半曲就是只写出文章的一个主要特征,制造想象的氛围。读者大概知道你要说什么,但又不全知道,从而产生一种想读的冲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标题都比较有诗意,常得力于作者在诗歌上的功力,特别是古诗上的功力。如《追寻那遥远的美丽》,写的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传奇人生。王洛宾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标题显然是从这首歌的歌名中衍生变化而来,从而产生一种遥远的、美丽的意境。还有《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写贵州黄果树的一处著名景点天星桥。作者在标题中既点出了这处景的名字,又借用了“桥”的概念,指引你,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好像是从茧壳里抽出一根亮晶晶的丝,或者从一树花中采下一朵亮丽的花给你看。 再说全曲。全曲就是从标题上看不出作者要说什么,故意造成一种悬念,甚至是错觉。云雾缭绕,利用读者的好奇心,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越不知道标题在说什么,就越想看,看到最后才发现主题,回味无穷。在我的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有写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写林则徐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写李清照的《乱世中的美神》。都是单看题目不知所云,但又禁不住要看,看后不由得拍案叫好。 以上讲的是拟标题的步骤和方法,但不管方法怎么变,标题都要围绕主题,目的都是把文章最核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要把文章的美感最大化。为了方便掌握,我送给同学们一个口诀: 未成文时题为梁,文成之后题为眼。 文章还没有写成前,标题是什么呢?是盖房子的大梁。文章写成以后,这个标题就像一个人眼睛一样,非常明亮,引人注目。 我们一般开始写文章的时候,肯定要先想文章的主题思想,所以这个时候构思主题和构思标题是同步的。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那么这个标题要能表达出你最想说的主题思想。随着文章写作过程的进行,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思想,你的标题会不断地修改。就像盖房子时要先架一根大梁,作为标题的“梁”能保证你的文章的“房子”不会盖歪了。房子盖完后,你要给它装一双“眼睛”,比如故宫的太和殿,显眼处挂一块大匾,上面写着这个殿的名字,这时候标题就像这个匾一样,成了你文章的“眼睛”。这时房梁的原貌已经看不到了,因为早被裹在墙里,或者雕梁画栋,被色彩所覆盖,只能看到房子上面的匾,以后再说起这个房子的时候,就会以匾上的名字来称呼它了。 这就是“未成文时题为梁,文成之后题为眼”。 (节选自《梁衡的21堂作文课》第二十讲) 转载自:“梁衡语文”公众号 作者梁 衡 :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壶口瀑布》等七十余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语文课本。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