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融合创新,贵在创造价值2024年11月 作者:朱国顺 来源:新闻战线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感悟融合创新,贵在创造价值
朱国顺
作者简介:朱国顺,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新民晚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报业经营 ... 内容:
感悟融合创新,贵在创造价值 朱国顺 作者简介:朱国顺,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新民晚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最新数据表明,创办6年的新民晚报视频平台“上海时刻”,已成为上海主流媒体中最有影响力的视频平台之一,在“上海时刻”上推出的《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等视频产品,相继成为互联网爆款,单款产品触达率就超过10亿。这个当年由我提出设想、以创造价值为取向的创新平台,6年风雨兼程,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结出了媒体融合重要创新成果。 创新,越来越成为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创新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有数据表明,创新从设想到结出有意义的果实,成功率不到10%。如何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攻坚克难的利器,而不是起于模糊概念、终于一地鸡毛的废墟,答案就是创造价值。 在结构重塑中带动链式反应 2017年9月,我担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这张内地历史悠久的报纸,在融合改革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缺少战略性的突破平台,没有引领性的拳头产品。特别是视频已越来越显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似乎更要把传统纸媒仅存的一些优势,消弭于无形。 视频潮流浩浩荡荡,赶上者昌落伍者亡。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和班子成员,当时考虑改革创新的出发点。 从一般意义上看,纸媒与视频,似乎天生不相往来。在讨论中,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困难,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字“缺”,缺视频拍摄剪辑制作的人才,缺各式各样的器材设备,当然更缺资金。记者编辑们在纸媒都是好手强将,但“跨行”到视频,谁也不敢言勇。我们考虑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马上就遇到了3道难题:第一是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视频人才不仅是新民晚报缺,各家媒体甚至是自媒体,也都求贤若渴。能不能招到足够数量、符合要求的人才,这是第一个问号。第二是经济上能否承受。新民晚报在相当长时间里,是经营状况最好的,但随着媒体发展环境的变化,基本已是平衡预算。新招社会人才,有所谓的“社会公价”,比当时采编人员的费用要高一两倍,这对预算造成压力。第三是最关键的,现有的采编人员向何处去。如果都是新招社会人员做视频等新媒体,那么多的记者编辑难道都袖手旁观,或被“优化”?这显然不符合改革创新的初衷,不符合媒体融合的初衷。 我想,改革创新的核心,是以创造新的价值,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甚至更大的效益。在现有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才是创新正道。造飞机的去造汽车,那不是创新,而是转业。 在30多年新闻生涯中,前22年我在新民晚报当一线记者和部门负责人,后去新媒体东方网当过7年负责内容生产的领导,在上海报业集团成立时回到新民晚报社,对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工作与队伍,有一些比较贴切的了解、理解。我仔细分析视频兴盛对新民晚报带来的挑战,以及我们应对中可能具备的优势,忽然发现有一个重要的创新突破口。 作为传统纸媒的新民晚报,做视频当然比较外行,但它有一个强项,就是摄影部力量比较充实。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当时摄影部也面临窘境。报纸版面收缩后,照片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在新媒体产品上,报社又鼓励文字记者用手机拍照片供新媒体选用。这样两边夹击,摄影部10多位摄影记者工作量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收入下滑。 一方面视频生产人才缺乏,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赋闲,我不断琢磨,这里面是不是就包含创新机遇?我决定进行组织结构重塑,创造新的价值。 首先将摄影部与主要承担转载编辑的新媒体视频组进行整合,成立合二为一的视频摄影部。为了加强部门领导力量,提任一位全国劳模、在采访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年轻同志担任视频摄影部主任。摄影与摄像具有镜头语言的共通性,摄影记者稍加学习调整,就可以成为摄像能手。我要求摄影记者加快向摄影摄像双料记者转型,同时在摄影部内建立相应培训机制,短短几天,摄影高手们很快变成了摄影摄像双料高手。 其次,在全报社建立人人动手拍视频的机制。在视频化趋势下,仅靠专业摄像记者是不够的。我要求每一位记者编辑,都要成为随时能拍、拍了能用的摄像好手,在各个采编部门,报社专门配备了两台可编辑视频产品的高性能电脑,每台将近3万元。一般采访活动的视频内容,不用叨扰视频摄影部,各采访部自己就能采编完成。 这样一来,基本没增加大的额外成本,以视频摄影部为核心、各部门人人参与的视频生产链式反应,迅速提升了报社的视频生产能力。以这种能力为基础,成功实现了报社视频化全媒体转型,开拓出融合发展的新空间。有了视频化生产的热潮,我谋划进行重点突破,建设视频发布的战略平台。2018年10月26日,在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倒计时10天之际,新民晚报隆重推出了视频新平台,我把它取名为“上海时刻”,让这个视频平台记录下上海每时每刻的变化,并且以上海的视角记录下中国与世界的变化。经过6年运行,“上海时刻”已成为上海平面媒体中最有影响力的视频平台。 以创造价值为取向的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模式再造中优化即时发布 创新常常来自于对瓶颈制约的突破,由此推动模式再造,会创造出新的价值。 2006年7月,我由新民晚报政法部主任调任东方新闻网站负责内容生产的副主任。东方网是世纪之交上海媒体改革的结晶,由主流媒体共同出资6亿元建的东方网,试图培育成为上海传统媒体共同的互联网平台。2000年东方网成立时,6亿股本金和上海各媒体集大成者的身份,令人羡慕不已。 发展几年后,东方网也遇到了瓶颈期。在新兴互联网平台不断涌现下,原有的像传统媒体那样发新闻、转载新闻的样式,没有用好互联网基因优势,已不能适应受众需求,传播力、影响力都面临诸多挑战。我到任后,进行了反复调研,决定向创新要生产力,以互联网特质的创新,赢得新媒体发展优势。 创新的突破口,选择在哪里?在2007年初,互联网才鸿蒙初开期,我把突破口选定在直播,主要做图文直播。那时由于流量带宽的技术制约,做视频直播是不现实的。 选图文直播作为突破口,基于三个惟一性。与当时还比较兴旺的传统媒体比,即时直播具备升维发布的惟一性;就互联网发展趋势看,即时直播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惟一性;对受众需求来说,即时直播拥有迭代传播的惟一性。这三个惟一性,正是创新得以创造的价值所在。 确定了创新方向后,创新的高度同样重要。我把直播的第一个内容,放在了上海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每年年初上海两会的审议讨论上。一方面两会代表委员的审议讨论,本身就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式,第一时间通过直播传递给人民群众,具有合理性、必然性。另一方面,上海两会这样重要场合、时政特征的直播,符合东方网作为主流网络媒体的特性,拉开了与商业网站的差距。 2007年1月28日下午,在上海市十二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开幕后各代表团第一次全团审议时,我们对大众瞩目的浦东代表团全团审议,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为了确保直播万无一失,我坐在直播台上,逐字逐句对直播内容审核把关。这次直播,取得了圆满成功 参加当天全团审议的浦东新区选出的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得知当天的全团审议进行了第一次互联网直播,特意在审议结束后,到东方网直播台前慰问了我们每一位直播人员,令大家深受鼓舞。 这个“第一次”,也让其他媒体看到了蕴含的新闻价值。第二天,新华社、人民日报都对东方网的首次市人代会全团审议直播进行了报道,认为进一步体现了人代会的民主开放特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特色。 此后,我们对多场审议活动进行了直播,并且构建起人民代表、政协委员通过互联网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当年3月,我们又移师北京,对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和政协委员的活动进行图文直播。最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2007年5月24日,我们对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市级机关第一小组的讨论,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 东方网图文直播,逐步成为上海重要的传播品牌。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陆家嘴论坛、世博会重要活动等,市民群众都可以通过东方网的直播,第一时间得知信息,宛如亲临现场,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优势特色。东方网2008年对陆家嘴论坛首届论坛的直播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创新需要把握时度效 成功的创新总是包含着一些可以总结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跟新闻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同样需要把握好时度效。 比如说,东方网的图文直播很成功,可能现在的网民会问,为什么不做视频直播呢?这里面就有“时”的把握。在2007年,既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5G网络,基本都是靠网线连接电脑上网,带宽非常有限,根本支撑不了视频流畅播放,做视频直播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即使是以文字为主的图文直播,每次直播前都要增加服务器、增加带宽,才能保证直播正常进行。图文直播,是那个“时”决定了的最好的直播方式。 创新也需要有“度”的考量。在东方网直播做出良好效应后,一些媒体在转型中,也纷纷加大了对直播的关注、对直播的投入。有一家平面媒体花50多万元买了卫星直播车,用于做直播。这看上去似乎也是“创新”,但实际上缺乏对“度”的判断。几年后发现卫星车根本没用过几次,早已锈蚀不堪。创新根本上是要能创造价值,要有“效”的评价。 创新是有边界的,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不能创造价值,就谈不上什么创新。不能“熊瞎子掰苞米”,只顾“创新”不顾实效。创新贵在创造价值,核心就是社会对“效”的评价。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10月(下)。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