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点睛之笔——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2024年11月 作者:李莉 来源:新闻世界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用好点睛之笔——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读
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篇之语,它既是点睛之笔,揭示新闻主题和主要内容,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涵,也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关键所在。所以,进行新闻 ... 内容:
用好点睛之笔——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读 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篇之语,它既是点睛之笔,揭示新闻主题和主要内容,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涵,也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关键所在。所以,进行新闻写作时,洞察新闻导语本质和掌握写作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新闻导语的本质,并提出了多种写作技巧。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导语能快速唤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刻认识到点睛之笔新闻导语的本质和作用,同时结合受众需求,科学运用丰富多样的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受众快速提取新闻主要信息创造便利条件。 一、新闻导语的本质 《新闻学核心》中说:“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可以看出,导语是新闻的关键要素,能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实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映新闻核心主题,帮助受众体悟新闻报道中蕴含的思想、导向和情感色彩。 导语中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为何发生等关键因素。在新闻写作时,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要素,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突出中心,切忌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导语中不必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而要在新闻事件的多个要点和亮点中,挑出最闪亮的点。从新闻导语的本质来看,其主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特征:首先,新闻导语具有简洁性、指引性、概括性等特征,受众在阅读导语后可以对新闻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其次,新闻导语语言生动的同时,还需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受众阅读后可以感知其蕴含的情感色彩。 二、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一)直叙主题法 高质量的新闻导语可以形成快速吸引受众眼球的效果,受众能够在阅读新闻导语后对新闻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因此,写作新闻导语时要坚持一语破的原则,运用简短的语言提炼概括新闻,使得受众在阅读导语后快速了解新闻主旨。这类导语写法在会议新闻写作中尤其适用。常规的会议报道中,导语部分常常包括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会者,有时还包括会议目的与取得的成果等。然而,除了备受瞩目的重大会议以外,这种写法往往无法吸引大多数读者阅读。因此,写会议新闻导语时,可以跳出固有的“写作模式”,着力抓住会议提出的新举措、新亮点,抓住读者关心的话题,把这些更具实质性的内容作为重点,写入导语中。这样的导语才会更加生动有力,突出会议主题,让读者迅速知晓重点,对稿件更感兴趣。 例如,在铜陵郊区一所学校里,正在开展一场座谈会。大家围绕“区管校聘”改革展开交流。原本记者来采访只是准备写一篇常规的会议消息报道,但在会议中发现了信息量更大、更重要的新闻线索,于是便写了报道《“区管校聘”为教育引入“源头活水”》,导语围绕座谈会展开,提到:大家交流心得、分享经验,氛围和谐热烈。“区管校聘”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破解了发展瓶颈,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配置。这几句话直叙主题,读者立马能知道这条新闻的重点在哪,“区管校聘”优点是什么,主题突出,一目了然。 直叙主题法也适用于新闻发布会报道。如果记者只是常规报道新闻发布会,导语仅涉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等,就会显得千篇一律。用好直叙主题法,需要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找到亮点,并放在导语里,形成稿件的“龙头”。在铜陵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按照常规报道模式,导语可以写成:“7月5日,铜陵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召开。”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闻发布会是对一年的专项行动进行总结和梳理,于是把导语写为:“自去年7月开始,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合力攻坚,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这样,读者看了导语,就可以得到一个重要新闻点--举全市各级各部门之力开展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进行了一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很有价值的新闻点和主题。 (二)设置悬念法 导语是吸引读者深度阅读新闻内容的重要载体,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深度阅读新闻内容的强烈欲望。从具体写作手法来看,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以采用提问或留白的方式。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受众的深度阅读欲望;而采用留白的方式,可以为受众提供充足的想象和深度思考的空间。媒体融合背景下,为受众提供开放性探讨和交流的空间,通过深层次互动探究,可以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受众黏性。 比如,报道一场由农民举办的盆景奇石根艺文化节,常规化的导语是“某年某月某日,在哪里举办了盆景奇石根艺文化节,哪些人参加”,这样的导语不仅读起来索然无味,还容易埋没了好题材好内容。记者在导语中写道:冬日里,在铜都的哪个角落可以找到白石苍干,青叶红花?以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可以说,在新闻报道中,设置导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手法。在稿件《深情育“儿女” 慈乌思反哺》中,导语是这样的:刘诗兰是义安区东联镇西埂村一名普通村民,58岁的她头发已微微发白,古铜色肌肤和干瘦的脸庞似在诉说着这些年经历了多少风吹日晒,承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导语先对外貌进行描写,紧接着使用“经历了多少风吹日晒”“承受了多少艰难困苦”这两个充满悬念的语句,卖了个“关子”,吊起读者的“胃口”,让读者想知道在刘诗兰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三)速写勾画法 速写勾画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重要方法,新闻导语中运用该写作技巧可以充分体现新闻导语的重要价值。新闻导语写作过程中,运用速写勾画法时,可以围绕“人物”“地点”等关键要素描绘出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具象画面,使得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进而有效提升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增强可读性。 去年,犁桥水镇大热,开园即出圈。为探寻水镇旅游出圈的秘密,体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主旨,记者多次深入实地,与居民、商户、游客、景区运营管理者、各级文旅部门负责人等多方交流,将所见、所闻、所感写入稿件中。记者在导语中这样写道:12月26日,虽寒冷,但犁桥水镇里华灯闪烁,流光溢彩,非遗传承人耍着传统把戏,戏曲声锵锵响起,小桥流水桨声灯影,烟火缭绕人声鼎沸,好一幅乡村里的“清明上河图”!导语以一位游客的视角展开叙述,把观察和感受融入其中,精心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把一个富有本土文化气息、充满经济活力的江南小镇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如,凤凰山牡丹在铜陵家喻户晓,特别是每年花开季,这里更是人山人海。记者在成稿《芬芳满园城中好物华--与凤凰山来一场牡丹花约》的导语中这样写道:穿过层峦叠嶂,我们来到了依山傍水、山花烂漫、鸟鸣啾啾的凤凰山风景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千万朵牡丹蓓蕾绽放枝头如彩云飘拂,这时的凤凰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山。导语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其中,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四)数字对比法 数字虽然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放在导语中,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吸引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写作新闻导语时,需抓住受众最关注的数字或有特别意义的数字,通过文字和数字融合的方式解释受众关心的问题,如果能形成对比,则可以让受众对新闻内容形成更直观的认知。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铜陵各村创新开设喜庆堂,因地制宜、反对大操大办,有效杜绝了村民之间比阔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也实实在在地给村民们省下了真金白银。记者在一篇稿件的导语中这样写道:在喜庆堂办酒,一桌美味可口的菜肴只花了400元左右,大大减少了开支,一场酒席办下来能省2万余元……走进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在该村喜庆堂办过喜酒的梅明好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导语直接用数字对比的方式把开设喜庆堂的好处写了出来,也反映出了村民们对喜庆堂的赞赏和支持。 在采访铜陵好人周飞时,为了突出他的积极创业和热心公益,导语中用了一连串数据:从一间小厂房发展到一家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企业,实现年销售5000余万元、利税600余万元,铜陵汇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飞在创业成功后,不忘初心,带领乡亲共同富裕。如今,企业共有员工120余人,解决钟鸣镇本地就业78人,安置残疾人29人、返乡农民工32人。2015年至今,周飞积极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累计捐款捐物达20余万元。导语中以详实数据、今昔对比,把周飞的发展轨迹、好人事迹基本介绍清楚,极具说服力。 (五)特写镜头法 特写镜头法具有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作用,写作新闻导语时也可以运用该手法。通过多种特写镜头串联的方式,实现新闻故事情节和有价值内容的有效串联。具体来说,就是将采访中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表情或者语言等放大来写,从而有效吸引读者,唤起读者的阅读欲。 在一篇报道“长江清洁保护志愿服务队”的稿件中,导语是这样写的:6月3日,当朝阳映入江面,老肖已驾着自己的小船出现在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与铁锚洲的夹江上。“伙计们,走!”“好嘞!”老肖和老伙计们清朗的声音,打破清晨的宁静,在江面上回荡。该导语用特写镜头描绘了稿件主人翁“老肖”清晨准备清漂工作的状态,通过“驾着自己的小船”和“伙计们,走!”“好嘞!”等场景和人物语言动作特写,为读者构建起了极强的画面感。 特写镜头法在人物报道中尤其常见,通过眼神、动作等特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比如在报道铜陵好人徐志强时,这样写道:初见徐志强,是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训练现场。高大的身材、古铜色的皮肤,坚毅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凛然正气,格斗、抓捕、射击,样样动作精练,特警的职业特性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彰显。这个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这位特警人员的样貌和动作,他正义凛然的形象立刻伫立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六)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新闻导语中“先声夺人”的写法如同写小说、拍电影,“开门闻声”“以声导人”,使得新闻报道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艺术传播效果。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写作导语时需要深度提取受众关心的内容,提炼新闻中最有价值的元素,鲜明展示新闻的主题。还要结合受众心理的随意性、交融性和互动性等特征,通过趣味性问题设计、场景创设等方式引导受众深度阅读。 运用先声夺人法时,要挖掘新闻事实的精髓,把导语写得简练而又富有吸引力。稿件《自愿修路“零”补偿、红白喜事不收礼金--一纸文书“约”出乡风文明“新风尚”》的导语中这样写道:“零”补偿铺就“幸福路”,这在枞阳县浮山镇浮渡村可是一段佳话。整个导语就简简单单一句话,凝练且富有悬念,一个“零”补偿,让人耳目一新,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立即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紧接着,第二段写道:“那是怎样的一条路,让村民们同意‘零’补偿,纷纷捐出土地用来修路呢?”通过进一步设置悬念,让读者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村民自发“零”补偿支持村里修路,这条路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整个稿件一环扣一环,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运用先声夺人法,要创设场景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具象化地提炼出来。在2023年12月发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外向型经济扩量提质增效--我市与共建国家十年间进出口总额逾3441亿元》这篇稿件中,导语部分这样写道:连日来,一艘艘满载电解铜、钛白粉等产品的货船从铜陵港驶往东南亚地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铜陵制造”正乘着这股东风远销海外,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从2013年的96个增至2022年的116个。导语以场景描述开始,接着抛出了稿件中最重要、最受关注的信息。 (七)抑扬顿挫法 抑扬顿挫原本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在新闻报道中,抑扬顿挫法是丰富新闻内容情感色彩和受众情感体验的常见方法,通过“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等方式可以实现峰回路转耐人寻味的叙事效果,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稿件《匠心铸造 成就卓越》,写的是2022年度敬业奉献类“铜陵好人”、文一三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挤出模具厂加工中心班组长朱荣林的工匠精神。导语是这样写的:虽然只是一名技校生,但是通过勤学苦练,实现从“工”到“匠”的跨越式成长……27年来,他先后取得23项创新成果,帮助公司增收节支200余万元。该导语先说主人翁原本是一名技校生,是抑;后说“勤学苦练”成为“匠”,是扬。先抑后扬,一抑一扬,体现出主人翁的好学和不怕苦的探索精神,又用数据加以佐证和强调,主人翁的匠心就在这种抑扬顿挫中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尊重。 三、结 语 导语位于新闻的开头部分,在唤起受众阅读兴趣、让受众快速了解新闻主要信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导语写作需要体现媒体的风格和魅力,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为增强受众黏性奠定基础,进而有效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记者需要深刻认识到新闻导语的本质和重要作用,根据新闻主题和受众定位,灵活应用好多种写作技巧。■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 本文刊登于《新闻世界》2024年第8期 原标题:《用好点睛之笔--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