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1家新闻传播院校院长齐聚复旦 聊了啥?2024年11月 作者:刘璐 谢鑫 吴彤 陈思婧 来源: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全球41家新闻传播院校院长齐聚复旦 聊了啥?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全球院长论坛,11月24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九十五载峥嵘岁月奋楫扬帆,九十五岁薪火 ... 内容:
全球41家新闻传播院校院长齐聚复旦 聊了啥?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全球院长论坛,11月24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九十五载峥嵘岁月奋楫扬帆,九十五岁薪火相传桃李四方。论坛将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两项重要任务紧密联结,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是全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盛会,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创建95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之一。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主持论坛开幕式。 裘新表示,始终站在社会变革、媒介变革最前沿,是新闻传播学与生俱来的学科特性和社会责任,也是复旦新闻办学的重要经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深刻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整体格局,要求新闻教育守正创新,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未来五年,是复旦完成向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新跃迁的关键时期,也是复旦新闻走向百年辉煌的关键一步。希望新闻学院努力为全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打头阵、当尖兵,为全国新闻传播学的创新发展打头阵、当尖兵,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好作为,把前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期待通过今天的全球院长论坛,与各方在学科共建、人才共育、学术共研、资源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为学生开拓视野、为知识打破疆界、为文明增进理解,共同推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 在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巴黎政治大学、香港大学三所国际顶尖高校就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交换了合作文书,并举行了快手国际化——复旦大学英文博士项目奖学金捐赠仪式。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校长Susana Mourato教授指出,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善社会现有生活状况,改变全球格局。这不仅仅依靠学术文章的发表,更在于将研究成果落实到真实的社会层面,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她以三个具体案例研究,介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打破狭小的学界圈子,对政治决策、企商业界以及社会领域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众多公益开放成果的经验。她特别强调了学科内部协作共通的重要性,提出要以开源式的公开渠道,让全球专家学者都参与进来,以强大的资源去影响更大的区域,让学术成果覆盖更多人群,甚至惠及全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Shirley Ho教授介绍了在创新机制方面的经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整合跨学科研究领域,创建Shape生态系统,并提供工作坊、信息共享和跨学科项目活动,设立南洋奖项、开放性研究奖项等激励计划,推动产学研对接,引导个人创新思想实践落地。在科学传播研究方面,她提出“I AM NEW”理念,指出科学传播和健康传播的研究不仅需要跨学科合作,还需要跨院系的协作,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认为Susana Mourato教授提出的“以影响力为驱动的科学研究”,令人振奋,引人反思。他不讳言,现阶段AI主题好像很热,但有些研究并未直面已有的困境,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玩法上,难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围绕AI与新质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他重点分析了智能时代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创新策略。他强调,当下的新闻传播发展需要立足现实、立足国情,AI对新闻传播的赋能不能停留在生产力的发展,而更应当革新生产关系,要注重人在技术运用中的价值地位。他建议新闻传播行业用好已有的研究内容和工具手段,进一步挖掘研究的深度和精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以加强学科对现实的解释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力,从而提升新闻传播行业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力。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围绕网络空间的生产和文本主体性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报告。他回顾了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学者关于空间的理论,并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阐述了对空间的理解,认为空间既可以是大自然的产物,也可以是社会的产物,且社会空间生产中要素的组合能够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结构。隋岩教授指出,文本具有主体性、离身性。作为网络空间的生产性主体,文本不仅建构了网络空间,还参与了作为群聚空间的生产方式的群聚传播,并在网络空间中的碰撞和交流中产生新的文本,影响网络生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强调了实践需求对新闻传播学科生存价值的重要意义。他提出中国正在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下的崭新面貌与气质,这也正是当下新闻传播行业抓住国际传播新态势的重要契机。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场域中,新闻传播学科只有加强多元主体间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的交流与体认,运用好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精准化地连接好平台、资源与渠道,才能掌握国际传播行动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彰显出新闻传播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力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分享了复旦新媒体传播专硕项目的十年探索与实践。该项目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核心理念,系统化课程变革、链条化产学联结。他总结,新传播生态带来了人才培养的两大转型:一是从狭义上的为新闻单位培养职业人才,转向为多元共生的新传播生态培养人才;二是从内容生产人才培养,转为向整个传播过程培养人才。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坚守公共与人文的核心价值,具体来说,可以从知识重构(新传播理论与方法)、能力重塑(硬能力与软能力)、锚定根基(思想与价值)三个方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媒体人才。 来自国内外41所顶尖新闻传播院校院长和资深专家参与会议,围绕五项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五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时代变迁中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教育转型”,“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研究”,“全球沟通中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全球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学术期刊发展与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与会者贡献多样见解,为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工作提供了发展思路。 本次论坛的召开,适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成立95周年,创建于1929年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开启了中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先河。复旦新闻馆弦歌不辍,作育国士,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展望未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将继续在智能媒体时代探索学科的转型发展,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让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播到全球更广阔的舞台。 来源:上观新闻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