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美女记者,人称“铁师傅”2024年12月 作者:庄晓莹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 庄晓莹,1996年8月出生,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2020年进入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工作,担任编导、出镜记者。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她深入硬核军事现场,零距离探访军营生活,传递时代强军声音 ... 内容:
庄晓莹,1996年8月出生,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2020年进入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工作,担任编导、出镜记者。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她深入硬核军事现场,零距离探访军营生活,传递时代强军声音,网友们称她“铁翼飞旋”。 她拍摄的专题片《军工巡礼 非凡十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参与拍摄的纪录片《山河铭刻》获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这位美女记者,人称“铁师傅” 庄晓莹 我是庄晓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记者。 我在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工作近5年。5年来,从东南沿海到西北戈壁,从北疆阔土到西南边陲,上百个基层部队和边海防连队哨所,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很多人了解我,可能是因为我在一个个硬核实战化训练中的现场报道,大家亲切地叫我“铁师傅”。 在实战化演训场,我曾经直击过战鹰轰鸣、战车驰骋、导弹发射、炮弹出膛、战舰远航……在一次次现场报道中,零距离展现沙场砺兵的硬核震撼。跨越地域界限、环境局限、海拔高度,“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打赢能力”体现在训练场上的一次次拉练、一声声炮响中。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很幸运,也很自豪,能在现场记录和报道祖国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能把更多强军故事讲给大众听。 回顾过去几年,除了硬核现场,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多次登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的报道采访经历。 我曾在一年的时间内,先后4次登上高原拍摄采访,翻越喀喇昆仑山,走进多个边防连,登上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驻兵点,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生命禁区”。最长的一次,我在高原待了近50天,这次采访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一名军事记者的使命和担当。 还记得在高原戍边模范营岗巴营5592观察哨采访时,气温已经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我站在山顶时,感觉置身于一个风大得无边的“冰箱”,在外面站一会儿,就觉得全身冻透。 在这里,我和战士们一起踏上了一线边防巡逻路。那次巡逻的目的地海拔达到6000多米,山口的含氧量不足内地平原的50%。高寒缺氧带来的不适让人难以忍受,巡逻官兵还要负重30多斤,每往前走一步,都是对身体机能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一路寸步难行,但我们必须快速通过,因为峭壁上随时可能滚落石头。进入由冰川和雪组成的冰雪路段,我们要时刻防止脚底踩空滑入冰湖。于我而言,仅仅是体验一次,但这对于巡逻官兵们而言,是日常,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我采访了一位叫黄国忠的老兵,他19岁就来到岗巴营,在此待了16年。他说,每个山口的石头他都认识。“虽然说条件艰苦,但这是边防军人的职责,把边防守好,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采访结束时,黄班长说他马上退伍了,我的采访给他这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画了一个句号,能留下点视频,让家里人也看看,他很开心。 我想这就是用好我们手中的“武器”——话筒的意义,能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雪域高原,我和我的同事曾把2021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在天安门广场升挂过的国旗护送到边境一线,交给肖思远烈士生前所在的连队,在“大好河山,寸土不让”8个大字前,战士们高唱国歌,我们记录下他们的铮铮誓言;我们也曾去往“团结战斗模范连”天文点边防连,在风雪边关,记录一代又一代战士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守护着万家灯火;还曾用18天的时间走完青藏公路,翻昆仑天险,登唐古拉山,缅怀筑路先烈,展现新一代护路者的坚守和使命……我们感受着、记录着火热军营的故事,在实践中书写军事记者的担当。我也曾有过紧张、害怕、忐忑,遇到挫折,也曾流下挫败的眼泪。比如连续出差70天,上高原下海岛身体快坚持不住时,比如高反感冒呕吐时……但我收获的,远比这些挫折要多得多,有很多瞬间镌刻在心里,那些采访经历中的人和故事都是让我每一次走得更远、离得更近、坚持得更久的原因与动力。 和战士们一样,在一线,我们也是一名手握话筒的战士,将一直在路上。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