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2024年12月 作者:张双 来源: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
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为业界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历史经典照片,通过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 ... 内容:
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
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为业界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历史经典照片,通过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篇章,用光影定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辉煌成就和深刻变革。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图片、文字为媒介,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主要形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主流媒体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要求,对于更好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深入体会此次展陈作品的选题立意、视觉表达和策展思路,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许多启发。 一、看见变迁的力量—— 新闻报道应有广阔的时空观 摄影展上,新华社记者用镜头定格的每一个瞬间宛如晶莹水滴融入时间长河,见证了共和国的沧桑巨变。步入“时空巨变”展区,从20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到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从1951年成渝铁路沱江大桥建成后第一列火车疾驰而过,到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长虹卧波”,北盘江大桥飞越云贵峡谷;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在广阔的时空维度里,新中国75年的伟大变迁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重大工程,展览还生动呈现了百姓生活的流变,从千篇一律到我型我秀的服饰变迁,从粗茶淡饭到有机健康的餐桌变迁,从卡拉OK到Citywalk的休闲变迁……时间的沉淀为新闻图片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情绪感染力和历史说服力。用发展的眼光俯瞰社会变迁,以鲜明具体可感的对比和变化反映成就、揭示规律,是做好报道工作的重要方法。 对此,《经济日报》早在1990年就开始了探索,策划推出《穿的变迁》《吃的变迁》《用的变迁》《住的变迁》《行的变迁》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广受好评。这种策划思路把经济建设成就与人们日常的穿、吃、用、住、行的变迁紧密结合起来,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明显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帮助读者重新审视身边变化,深刻理解支持国家重点经济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希望所在。 2002年,《经济日报》再度推出“走进小康——跨世纪的新变迁系列报道”,作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重头策划,由1990年撰写变迁系列报道“同一记者同一题目”,继续聚焦吃、穿、住、行、用,续写跨世纪的新变迁;同时,推出《走进小康——新视野·新变迁》栏目,从职业行业、休闲方式、财富理念、信息交流、环境意识、消费观念等新角度反映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新特征。新老视角的链接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视野半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报道中,《经济日报》精心策划组织《数说中国》栏目报道,通过20个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数据的鲜明对比,全景式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首篇报道《从679亿元到126万亿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聚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深入阐释了75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奇迹。这组报道全部以数据对比为主标题,突出了7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斐然成就。 在文字报道基础上,经济日报推出原创系列短视频《数说经济·奋进中国》,以记者出镜形式解读经济数据,从GDP、外贸、制造业、粮食、科技、生态等不同角度,以翔实数据展现发展成就,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的视频播放量及话题阅读量超6300万,引发网民共鸣。海外平台推出“数说中国”系列海报,也取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看见一线的力量—— 新闻报道应有鲜活的实践力 展览中,有一幅解放战争时期的摄影作品带给观者深深的震撼。1948年6月,北平昌平县上下店子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三纵队的摄影记者袁苓在火线上拍摄战士们向国民党军冲锋的情景,被他的同事抓拍下来。远处烟尘漫天,记者以相机为武器、冲上战场的背影,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者不惧生死、勇赴现场的气概。 守望时代、记录历史,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穿行在摄影展的光影长河中,从开国大典到建党百年,从枪林弹雨到奥运赛场,从地震灾区到战疫前线,从市井烟火到科创前沿,时时处处都有新闻记者的身影。几代人前赴后继,无数次奔赴现场,记者们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故事、珍贵的历史瞬间。 影展里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的精彩瞬间,启发我们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到一线去、到现场去,低下头、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认真践行“四力”、回答时代课题、站稳人民立场,让经济报道真正深下去、活起来、立得住,不负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 新时代、新征程,当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既要快速、在场,也要深思、笃行。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得怎样?稳经济政策举措成效如何?经济发展中有哪些生动的创新创造?还有什么痛点难点堵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新闻事实最有说服力。 近年来,经济日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鼓励记者身入、深入经济生活一线,跟踪报道各地各领域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四驾马车”深度调研报道格局。一大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统筹“学”“用”“效”的深度调研报道,以鲜活笔触和深邃思考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感召力和实践引领力,反映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扎实作风,整体传播量已超百亿量级。 如经济日报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煤炭问题调查》,针对当时部分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对导致电荒的原因开展调查,就构建新型能源系统提出建议,为能源稳价保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耕地问题调查》则针对我国耕地数量减少、局部质量变差的现实问题展开调研,揭示了耕地保护的痛点难点,并提出思路、措施和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部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出改革举措,推动将“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相较于摄影报道的直观呈现,文字报道需要更深度的积累和思考,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肯定创新实践成就,也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难点痛点堵点;既看到成效进展,也从建设性角度观察哪些尚未做到、如何做得更好。通过深入实际扎实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对策,以高品质新闻产品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三、看见精神的力量—— 新闻报道应有饱满的正能量 观展时,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里国人的笑容,最是打动人心,带来昂扬、振奋的精神愉悦感。 20世纪50年代初,在内蒙古集二线铁路建设中,工人扛着枕木,前往铺轨地点。戴着毡帽的年轻人扛起两倍于自己身高的枕木,却是大步流星、轻松自如,明媚的笑脸洋溢着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满怀喜悦。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上高县徐家渡小镇的三名妇女自筹资金,办起小饭馆。画面里,热气腾腾的锅气和人物的笑脸相互映照,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望。进入新时代,物阜民丰、华衣美食、乔迁新居、游山玩水,照片的色彩更加饱满,人们的笑容也更加灿烂了。 笑容,特别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无论面对何种际遇,只要我们始终保有微笑的力量,就能提振士气、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展示国家发展进步的全貌,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汇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引导传递稳健前行的“中国预期”,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鼓舞带动全国人民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报道中,经济日报精心策划、重磅推出“强国之路”系列特别报道专版,深度聚焦制造、贸易、科技、交通、网络、农业、健康、生态等主题,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点领域建设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顺应舆论环境、舆情生态、传播渠道、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在文字与图片之外,主流媒体不断创新议题设置、话语表达和舆论引导的方式与渠道,既当好传统媒体的“实力担当”,又成为新媒体里的“流量担当”,以图、文、声、影全景式传播坚定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底,经济日报制作推出原创系列短视频《强信心 看数据》,从人们感受强烈的旅游市场、交通建设、外资利用、文化产业、物流快递、大国重器等6个方面切入,贴合社交平台属性,积极探索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经济新闻的可视化表达,用数据唱响强信心的好声音、凝聚稳预期的正能量,全网传播量达到2.85亿。 2024年全国两会前夕,经济日报再度制作推出“强发展信心 看消费新潮”原创系列短视频,从百姓消费新场景、新趋势、新主张,看经济新亮点、新潜力、新动能。《国潮最炫 国风最美 我是自信派》《村味热闹 土味欢乐 我是振兴派》《冰城淄味 快乐分享 我是体验派》《实惠最佳 万物可搭 我是理性派》……从系列标题就能感受到视频产品的网感和热度,经济报道、成就报道变得更具可信度与亲和力,全网传播量超过1.4亿。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愿我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善用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十八般武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描绘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作者系经济日报新闻协调部策划室主任)
【注释】[1]经济日报.《习近平致信祝贺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强调 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 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N].经济日报,2023-01(02).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11期 原标题:《采撷时代之光 闪耀复兴之路——浅谈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对做好新闻工作的启发》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