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文旅,这阵风怎么吹?2025年01月 作者:夏德元 马晓俊 等 来源:传媒评论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微短剧+文旅,这阵风怎么吹?
主持人:夏德元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
对话嘉宾:马晓俊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广播 ... 内容:
微短剧+文旅,这阵风怎么吹?
主持人:夏德元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 对话嘉宾:马晓俊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副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上海网络视听协会短视频专委会成员 对话嘉宾:王东雷 主任编辑,上海教育电视台总编室主任 夏德元:近几年,微短剧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有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而随着文旅行业的蓬勃发展,微短剧也成为与文旅行业深度结合的载体。比如,在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宁波广电集团、浙江余姚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融媒体广播剧《情系河姆渡》,还推出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这部考古题材的微短剧作品制作精良,实景拍摄还原了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状态,让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跃然于眼前,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河姆渡文化的光彩。两个流量密码相加,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两位在这个领域都有深入的考察和思考,今天请两位就微短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进行一个对话。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微短剧在近两年的爆发式增长,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特殊的时代背景呢? 马晓俊:微短剧的勃兴,确实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正如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所认为的,影视作品中的符号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文化意义的建构。微短剧作为一种娱乐内容,其形式短小、灵活,能够通过短时间内的集中叙事,将地域文化或历史文化具象而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使文旅资源“活”起来,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动态的影像作品。比如主持人提到的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它不仅通过精良的制作和实景拍摄还原了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生活状态,更生动再现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让观众得以从全新的视角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 这种与文旅行业相结合的微短剧,不仅丰富了文旅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为微短剧行业本身的质变提供了契机。再如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讲述了年轻修复师邵白与书灵元鉴携手修复《永乐大典》的故事。通过对古籍修复技法的展示,剧中不仅生动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还通过故事化叙事,使观众在娱乐之余深度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重回永乐大典》通过对文物修复的精致还原,有机结合文化和娱乐,帮助观众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王东雷:微短剧的井喷式增长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风起云涌和不断迭代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说2017年至2019年是微短剧的发展期,那么从2020年到2023年可以说是微短剧的爆发期。社交平台开始逐渐增加购物和直播带货功能,同时自媒体带有剧情创作的短视频也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微短剧井喷式增长的动力恰恰在于社交平台这种多功能多元化的迭代。 微短剧的井喷式增长首先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便利化轻量化的生产工具,使音视频内容生产更加大众化和低成本,从而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智能手机更专注于视频拍摄,轻量化视频拍摄的辅助设备基本可以替代之前专业化的“长枪短炮”且效果毫不逊色,各手机硬件厂商和社交平台也纷纷推出音视频后期制作软件,以至于专业化的影视剧创作演变成大众化的即兴拍摄,短视频到微短剧创作转换的“一步之遥”往往取决于好的题材和剧情。 微短剧井喷式增长的动因还来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多元主体纷纷入场。据我观察,大致有6股力量在快步入场进军微短剧领域,分别是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视频网站、传统电视台、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及自媒体博主。以传统电视台为例,五大头部卫视在2024年纷纷推出微短剧战略,湖南卫视首开大屏排播微短剧之先,最开始播出是放在23:50的深夜时段,经过几个月的播出论证、效果监测,以及对政策等各方面的研判,湖南卫视把微短剧放到晚间黄金时段播出,截至目前已经播出了13部微短剧。东方卫视则推出“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的整体策略,而北京卫视也推出了“网络微短剧‘首亮微光’2.0扶持计划”,鼓励创作团队试水微短剧领域。航母级的央视频和央视网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中国微短剧大会》和《中国微短剧盛典》等一系列大型项目,微短剧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和蓝海,正成为影视圈内热议的话题。 夏德元: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一部微短剧要从不计其数的剧目中脱颖而出,却并不简单。根据两位的研究,打造爆款微短剧,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王东雷:首先,好剧目应该有适应平台算法的主题。从体裁来仔细分析,微短剧其实并不意味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创立,而更多是长剧的平台化适配。广视索福瑞有一项调查统计,时长在5至10分钟的微短剧占比为36.7%,10至15分钟的占比43.6%,集数在21至25集的占比约52%,微短剧有向更短时长和集数的趋势发展,但这取决于平台一直在更新的算法,不同社交平台基于自身特性采用的算法不同也导致了微短剧并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长。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是影视剧在题材上的内涵扩容。非典型成为微短剧崛起的流量密码,人物、事件、场景、剧情的非典型往往是众多微短剧的主打题材,比如在长剧中的男女主角等传统角色,在微短剧中往往是众多平行角色的交替出场,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这样的安排更适合网络收视人群对角色的代入体验。 其次,好的微短剧要能满足受众的情感寄托和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微短剧之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剧情的碎片化和场景的“随处感”是传统长剧无法快速给到用户的情绪价值。所谓“随处感”指的是微短剧的场景往往没有经过特别的摆布,摄影棚和片场的痕迹几乎很难从微短剧中找到,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摆设让用户有更多的代入感,比如都市题材中的商场、医院、居室,随处拍摄带给用户的是真实的“随处感”。从题材来说,微短剧更多涉及人们职场、社交、起居和情感方方面面,而这些所谓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在真实生活中也是呈现出碎片化分段式表达的形态。而传统长视频提炼式、典型化的文艺创作往往与真实生活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所以无法快速触达用户的代入需求。碎片化的剧情、场景、人物转换,让这种追求代入感和情绪价值的需求随时得到满足,可以召之即来源源不断,也可以挥之即去无影无踪。比如,在抖音平台获得4.4亿超高播放量的《金猪玉叶》就成为微短剧一个现象级的事件,以至于五大头部卫视之一的东方卫视也在2024年10月的21点档黄金时段排播了这部短剧。 马晓俊:我觉得在当前环境下,影旅融合无疑是放大微短剧传播效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中,传统文旅行业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关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领域优秀的微短剧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慢节奏与沉浸感代替“爽感”。曾经风行一时的“爽剧”往往依赖快节奏的剧情推进,几分钟内完成情节的起承转合,让观众快速体验情感高潮。这种剧集通常以夸张、搞笑或激烈的情节为主,通过突发的逆转或夸大的人物性格,带来强烈的情绪刺激,观众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情绪满足。而优秀微短剧如《河姆渡的骨哨声》显然摒弃了这种快节奏、夸张的叙事方式,转而采用了更加缓慢、沉浸式的节奏。这种节奏不仅与考古题材的性质契合(考古本身就是一项缓慢、细致的工作),更让观众在剧中获得了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连接感。该剧通过实景拍摄和细致的场景还原,使观众逐渐融入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场景,而非依赖简单直接的情节反转来获得“爽感”。这种节奏的选择不仅避免了浅薄情节的堆砌,还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再比如,在微短剧《东坡先生赶考记》中,故事通过现代高考生穿越到北宋,与历史人物苏轼的相遇逐渐展开。故事节奏沉稳,观众不仅沉浸在宋代的文化氛围中,还通过高考生的现代视角与古代文化产生联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更体验到了文化与历史的深厚底蕴。这种方式让观众的情感获得成为一种渐进的升华,而非短暂的情绪波动。 二是历史使命感替代快餐式情绪满足,增加了情感共鸣的深度。“爽剧”通常通过简单直接的人物情感冲突来制造戏剧张力,观众可以通过快速分辨正反角色,迅速获得情感宣泄。例如,“爽剧”中的反派角色常常会快速遭到报应或遭遇极端情节反转,正派角色则往往不需付出太多就能轻松获得胜利,情节因此变得过于简化,缺乏现实的深度和复杂性。《河姆渡的骨哨声》通过展示现代考古工作者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精神连接,塑造了更加复杂、深刻的情感共鸣。现代人物面对的不仅是情感的简单冲突,而是一种历史使命感——如何通过考古工作将数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传递给当代人。这种使命感带来的内心冲突和挑战,赋予了角色更丰富的层次感和内涵。再比如,在微短剧《面若桃花第二季》中,海归时装设计师桃子通过一张古老的画纸与穿越到现代的唐伯虎相遇。她不仅要解决职场困境,还通过古今文化的对比,探索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观众在观看时,不仅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还通过文化的交织,体验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种历史使命感与文化共鸣让剧情远比快餐式的情感满足更为深刻和持久。 三是实景拍摄与艺术表达替代夸张情节,实现视觉与叙事手法的创新。“爽剧”通常依赖夸张的情节设置和简单粗暴的情感冲突,缺乏对视觉表达的深层次考量。许多“爽剧”制作仓促,依赖固定套路,视觉效果平庸,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河姆渡的骨哨声》在视觉呈现上则追求极高的质量,通过实景拍摄和细致的道具还原,展现了远古河姆渡时期的生活场景。这种精心设计的视觉表现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历史感,还让观众沉浸在远古文化的氛围中。再比如,微短剧《悬镜司诡案实录》通过古代悬疑故事的叙述,结合精美的场景还原和细腻的情感塑造,展现了长平年间的风土人情与诡异案件。剧中的视觉效果极具历史感,使观众能够深深沉浸在那个年代的故事中,这种视觉与叙事的双重创新,让作品更具深度和艺术性。 夏德元:在微短剧空前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有业内人士提出,微短剧“热”虽然是一种必然,但也应当因势利导,保持冷静的头脑,否则可能会过犹不及。对此。两位怎么看? 马晓俊:有专家撰文认为,在电视剧、网络剧、微短剧所建构的三足鼎立的剧集全媒体生产与传播的文化格局中,如果微短剧以媚俗、粗俗、低俗、庸俗的姿态横行市场,则必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中国剧集产业的健康发展。貌似人声鼎沸的微短剧市场,也潜藏诸多危机,值得我们警惕。投资拍摄多,优质短剧少;投资折损多,真正获益少。这是经济方面的危机。创作者的盲目跟风导致题材类型单一,从业者素质不高导致畸形价值观满天飞,劣质微短剧严重危害社会文化氛围。这是伦理道德方面的危机。 王东雷:在热潮中保持冷静的思考确实很有必要。据调查,2024年1月至9月份各平台上线的微短剧前三名的题材分别为言情、古装、都市主题,其余为悬疑、神怪玄幻和青春题材。题材的扩容得益于平台的多元化,尤其是非主流非典型的题材在社交和微短剧平台的大量涌现,使得之前局限于长剧的种种限制被彻底打破。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过去长剧中比较少见的新问题,譬如同质化的结构、剧情、手法增多,题材雷同、角色重复乃至相互抄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必然严重毒化微短剧生态,被观众诟病并进而被彻底抛弃,也不是没有可能。 夏德元:请两位谈谈微短剧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它与文旅行业结合的前景。 马晓俊: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微短剧已经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与文旅行业结合的背景下,它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能。通过对叙事节奏、情感共鸣、题材选择和视觉创新的多维度探索,精品微短剧如《河姆渡的骨哨声》《重回永乐大典》《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等成功打破了商业化短剧的浅薄与低俗,走向了更加主流、文化深度更强的方向。 微短剧与文旅结合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影像的沉浸感和叙事的情感深度将文化资源与观众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未来,微短剧还可进一步提升文化品质和艺术效果,让观众从观影体验升华中增强文化认同。文旅行业的核心诉求在于让游客不仅仅是“看”历史,而是通过感知、体验文化,真正理解并享受其中的文化魅力。而微短剧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逼真的场景还原,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共鸣,进而对文化本身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结。 未来,微短剧行业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制作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摆脱短视频内容中粗制滥造的困境,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具有思想性与教育意义的作品。 王东雷: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也持续攀升,达到8.3万余家。微短剧也吸引众多领域企业用于整合营销传播,且效果良好,这也促使微短剧在编创阶段更多偏向于B端的用户需求。展望未来,精品化策略是微短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多元市场主体的进入,将使微短剧将从野蛮生长进入到有序竞争的阶段。微短剧“精品化”成为下一阶段微短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新事物到旧事物的演变铁律将重新洗牌整个行业,精品名品会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尤其是主流媒体、影视制作公司和大牌企业等“正规军”的参与,微短剧市场份额可能会被重新瓜分,资本将重新登场。微短剧的付费模式如何打开,用户会不会接受层出不穷的植入广告,这些问题,都是微短剧生产者面对市场及资本时必须考量的。最近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87.7%的微短剧用户可以接受或者勉强接受微短剧中的广告,显然用户对商业化短剧的接受态度还是比较正面,对于植入广告也并不反感。然而,人们对新事物新生态的接受度往往会“昙花一现”,当新事物变成常态,微短剧依靠什么为自身注入新鲜血液且持续发展,如何秉持文艺创作“内容为王”的定律,这些都是需要去把握和平衡的。 微短剧如何在传统大屏吸引电视观众?这是众多传统电视媒体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微短剧主打“向上升华,向下共情”。电视大屏播放微短剧在题材内容甄选上并无太多障碍。作为电视人可能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长剧和微短剧的收视人群有没有区分?在微短剧平台的一项调查表明,女性、银发族、年轻人占据了微短剧用户的绝大多数,这与目前电视大屏的收视群体重合度比较高,不能为电视大屏增加更多的收视群体。因此,电视台一般会采取审慎的编播策略。比如,湖南卫视先是把微短剧放在深夜档播出,这样既不影响长剧的收视效果,也可以在深夜时分吸引年轻的观众人群。另外,如何让热门的微短剧带动大屏其他节目的收视效果,提升整个电视大屏的收视平台,增加电视观众的黏性,东方卫视近期播出的《开播!短剧季》聚焦率先进入微短剧领域的演员,以大屏综艺故事,通过微短剧演员与长剧大剧IP主演之间的竞演互动,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微短剧这一新视听品类,从而为即将开播的微短剧预热造势。关于广电媒体自创微短剧,各大头部卫视也拿出自己的看家绝活,比如江苏卫视考虑用《最强大脑》《我在岛屿读书》这些大IP资源富矿延伸做出独门独家的微短剧品牌。总的来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创制关注社会情绪、人文价值、达到共情,有思想、有意义、有价值的微短剧,是微短剧能牢牢吸引观众和用户的关键所在。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