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时代,是“造高铁”还是“坐高铁”?2025年01月 作者:刘汉俊 来源:八月里的阳光 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智能传播时代,是“造高铁”还是“坐高铁”?
导读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显著地影响传播领域,并重塑着传播格局。对于传媒领域、媒体行业,如何应对AI、适应AI、善用AI,实现智能时代的传播 ... 内容:
智能传播时代,是“造高铁”还是“坐高铁”?
导读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显著地影响传播领域,并重塑着传播格局。对于传媒领域、媒体行业,如何应对AI、适应AI、善用AI,实现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成为一道同题大考。 对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汉俊认为, 以行政关系和资产为纽带的传统媒体集团,可能会向以平台为中心的新的组织方式转变,开放融合的获得机遇,故步自封的会被淘汰。 智能技术是由人设计、受人支配、为人服务的,人与机器的关系是传播创新研究要关注的课题。 让高质内容资源的生产者、提供者获得充足的服务回报和发展资本。 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走出“唯信息服务”窠臼,链接和融合一切优质资源。 这些精彩的观点来自其刊登在《新闻与传播评论》2025年第一期卷首语。本文转载该篇卷首语,为大家提供更多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 刘汉俊 (《新闻与传播评论》2025年第一期 卷首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涛正拍打着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智能传播”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播领域必须积极面对,传播创新研究也必须重点关注。 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高通量、即时性、广覆盖、低门槛等特性,深度挖掘和海量处理大数据资源,可以实现文图音视等多模态内容的采制与播报、背景和知识资料的精准配制、个性化定制化推送分发、多媒体远程采集和直播传输、即时性送达与反馈互动、阅读行为画像和知识图谱建立、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应用等。 智能传播不仅影响传播内容的生产、提升传播效能,还将推动形成新的产品形态、新的媒介业态。以行政关系和资产为纽带的传统媒体集团,可能会向以平台为中心的新的组织方式转变,开放融合的获得机遇,故步自封的会被淘汰。传播创新研究要关注传播领域生产关系的变化。 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智能传播虽然有很多无限发散式、海量链接式的创意,但它代替不了人的灵感和情感;虽然它可以让人摆脱繁重的、繁琐的、重复性、高危性的劳动,可以瞬时性高质量地汇聚人的智慧、无边界无障碍地使用语料库、无限度地趋近人的创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但智能不是全能、万能的,人的差异性的文化感知、复杂的情感表达,机器终究难以穷尽。即使是具有感官功能、直接接触现实的“智能机器人”“世界模型”,也取代不了人的灵感、感悟,不能“唯人工智能论”。智能技术是由人设计、受人支配、为人服务的,人与机器的关系是传播创新研究要关注的课题。 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要选准发展路径。内容为王、智能为先、受众为重是发展理念,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是创新路径,也是媒体创新的生长点和着力点,是传媒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要在采集、生成、制作、分发和终端技术上占据制高点,在数据共享、后台集成、多格式输出、多端呈现、精准投送、用户融合上下功夫,规划发展聚合式、大规模、高品质、广覆盖、跨域界的智能媒体平台,减少分散式、小规模、低水平、各自为战的重复建设。有能力的可以“造高铁”,没有条件的可以“坐高铁”。尤为重要的是,要从政策层面解决分配不均、获益失衡的问题,倚重智能技术设计流量收益和分配模式,让高质内容资源的生产者、提供者获得充足的服务回报和发展资本。 智能时代的传播创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智能技术是双刃剑,传播创新必须遵规则、守边界、不碰红线、不越雷池;要防止谣言秽言、虚假信息传播,防范利用换脸变声、深度伪造技术进行假冒、魔改、恶搞的行为;要重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风险预警,打击网络犯罪和智能犯罪,用好政策、技术、管理、法律、伦理道德等工具,确保传播领域的健康发展。传播学要会同科学、哲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媒体平台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建立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掌握话语权先要掌握内容的提供权。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跨学科知识聚合、生成的能力极强的优势,加强信息甄选,提高知识质量,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平台特点的知识体系,开发免费与付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利式、智能型知识服务模式。 二是增强服务功能,走出“唯信息服务”窠臼,链接和融合一切优质资源,推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行政管理、民生服务、社会教育上平台,助力智能金融、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艺术、智能购物、智能出行、智能家电、智能养老、智能社区建设的发展。这两个关键点,是传播创新研究需要开拓的领域。 智能技术的浪潮汹涌澎湃,传播领域的创新风潮涌动,迎接风浪,再上潮头,新时代的媒体人和研究者责无旁贷。
来源:微信公众号“八月里的阳光”(发表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杂志2025年第一期卷首语页) 转载自:“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