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30年跟踪报道,见证山乡巨变2025年01月 作者:李艳 来源:传媒评论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30年跟踪报道,见证山乡巨变
30年的时间跨度有多长?我从一名青春飞扬的刚入职新闻工作者成了头发花白的老记者。容貌变了,不变的是对新闻的热爱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作为30年前后均 ... 内容: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30年跟踪报道,见证山乡巨变
30年的时间跨度有多长?我从一名青春飞扬的刚入职新闻工作者成了头发花白的老记者。容貌变了,不变的是对新闻的热爱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作为30年前后均全程参与“啊,父老乡亲”大型主题报道的唯一一名在职记者,在感慨时光如飞鸟的同时,更惊叹金华这30年的沧桑巨变。 护好一片林、深耕一块地、做精一味药、做活一间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一把把挂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颗颗黄桃成为炙手可热的“流量水果”,一处处民宿留住了“诗和远方”;传统文化出山进城,“优势牌”越打越好,“生态饭”越吃越香,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啊,父老乡亲”主题报道30年采访所到之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所有这些都只是金华发展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村民一张张笑脸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生动的幸福注脚,崭新的时代画卷徐徐铺展。我很庆幸,在长达30年的时间跨度里,能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基层,践行“四力”,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历史瞬间、标注时代坐标,以“小切口”见证“大事业”,用新闻力量定格盛世华章。 1 践行“四力”,回归新闻本源 1995年1月至6月,《金华晚报》推出特别策划“啊,父老乡亲”,选择金华四角最偏远乡镇磐安县胡宅、武义县新塘、浦江县中余、金华县塔石,通过全方位实地采访,展现一方民众的生活现状及发展诉求。2024年7月至9月,“啊,父老乡亲”报道组再次采访这些地方,发现除了北部浦江县中余乡仍保留原来建制,其余均已并的并,撤的撤。 2018年2月,东部磐安县胡宅乡和尖山镇、万苍乡合并成新的尖山镇。因为环境优美,民宿星罗棋布,被誉为“天空之城”,游客纷至沓来;2001年9月,南部武义县进行区划调整,原新塘乡、竹客乡和云华乡的云溪、白岩头等7个村并入柳城畲族镇,风景秀丽,宣莲、猕猴桃等特产丰富,有“江南小丽江”之称,闻名遐迩;2000年12月30日,西部原金华县塔石乡划归婺城区管辖。2021年,塔石行政区划调整,30个行政村合并为22个。好山好水好风光,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30年前,采访组每到一地均蹲点一周,因为这些山区村与村不通公路,不用说小车,就连拖拉机、三轮车都不常见,采访全靠一双脚,当年同行的同事至今还感慨当时爬山真是爬怕了。采访所到之处,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修路。 30年后,采访组接力践行“四力”,走遍当年采访的每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村民也更有奔头了。所到之处均车辆直达,采访效率大大提升。我们早出晚归顶着烈日采访了100多位父老乡亲,进村入户这一路也是靠双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采访期间,我经常会指着崎岖、荒芜的山路对年轻同事“倚老卖老”:“当年,我们就是翻过这座山走的……” 2 深入基层,和时代同频共振 磐安是金华最偏远的县,胡宅是磐安最偏远的乡镇,高石溪是胡宅最偏远的山村,坐落于僻静的山谷谷底,与新昌、东阳交界,周围群山环绕,村民们散居在山谷一侧,几乎与世隔绝。 30年前,我第一次到高石溪采访,惊讶于高石溪之偏远。如果把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比成一口大井,高石溪位于井的最底部。我沿着落差200米的陡峭山岭顺“井”而下,走了一个多小时才下到“井”底,高石溪就位于“井”底开阔、山环水绕的地方。我挨家挨户采访,并作微型调查:2/3的村民没有吃过水果,30%的村民最远只到过前山、胡宅等附近乡镇,全村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比不到10%,小学文化程度占17%,其他人大字不识,看不懂一份报纸、一部电视剧…… 30年后,我再访高石溪,从前山通往高石溪的4.5公里道路已全线硬化,不到10分钟就到了。得知我又来高石溪了,当年的村书记、在外面干活的潘行源特地开车赶来。 今年67岁的潘松良长年在外承包小工程,脑子灵光的他是村里最有文化的村民,高中毕业。30年前采访时,我就是在他家凑合过了一夜,并和他们一起吃番薯当晚饭。如今潘松良是村民们公认的“老板”,创下多个第一:第一个外出承包工程、第一个买电视机、第一个装电话、第一个买轿车。他还培养出了高石溪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国企集团子公司董事长。高石溪也已从当年的9户46人壮大为现在的18户63人。据统计,高石溪18户人家拥有轿车12辆,摩托车7辆,二轮、三轮电瓶车20辆。在潘行源带头投资16万元安装光伏电站(太阳能)后,有6户人家跟着安装光伏发电站,总投资达80多万元。 最让我感慨的是,当年不知道苹果为何物的高石溪人,如今一到春天采茶季,人人带着手机上山,年轻人更是开着轿车、骑着摩托车采茶,老人骑着二轮、三轮电瓶车采茶,这是30年前高石溪人做梦也不敢想的现代化生活。而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啊,父老乡亲”30年采访中比比皆是,点点滴滴化作记者笔尖、镜头中可感可触可见的一人、一路、一村。 3 锻炼队伍,新闻写在大地上 《金华晚报》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啊,父老乡亲”特别策划,展现了新老两代新闻人之间的“传帮带”,彰显了新闻初心的传承,锻炼了队伍,更深刻记录了时代前行的脚步。 30年前,我刚入职,青春飞扬,持续半年的“啊,父老乡亲”采访历练,是大学课堂里花多少时间都学不到的;30年后再次参与采访,眼已花、发已白,但情怀依旧、激情依旧,我带领年轻记者再次翻山越岭,将新闻写在八婺大地上。通过深入基层的现场采访,老记者给年轻记者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新闻实践课。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升上去俯瞰,沉下去打捞。打捞的是细节,沉下去就是要沉到一线去。在碎片化传播的时代,主流媒体人更应坚守初心,迈开双腿,将汗水挥洒在行走的土地上,做接地气和老百姓心连心的“泥土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在电话记者、QQ记者、微信记者成为普遍现象的当下,只有践行“四力”,深入基层才能更实现记者坚守新闻初心的价值和意义。 采访团队成员、90后记者汪蕾深有感触:“30年前,‘啊,父老乡亲’启动采访时,我还在牙牙学语,在老记者的报道中,我读到了农村的贫瘠与农民的艰难。30年后,当我跟着当年一步一步走着去采访的老记者踏上同一片土地,即便仍是最偏远的山村,依旧不禁感慨发展与变化的翻天覆地。” 采访团队成员、70后记者吴俊斐欣喜地说:“这是一次锻炼硬功的采访。我们不停歇地翻山赶路、入村进户,尽管节奏很快,也很辛苦,但很充实。整个采访过程中,当地的干部群众都很乐意与我们交流,诉说他们的日子是如何一天天变好的。” 30年弹指一挥间。世界飞速发展,AI可以几秒钟生成一篇文章、几分钟制作一个视频,但双脚丈量出来的新闻力量,是再强的科技也替代不了的。AI先进,却看不到村民幸福的笑脸;AI快速,却感受不到现场直抵人心的震撼。我们深入基层,和时代同频共振;我们践行“四力”,回归新闻本源,记录盛世华章。 时光易老,新闻不老,庆幸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为高级记者,就职于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