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如何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2025年01月 作者:陈莹莹 来源:新闻战线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副刊如何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以经济日报副刊实践为例
摘要
打造经济副刊的过程,也是形成经济视角时代叙事的过程。经济日报副刊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逐渐形成“经济味、文艺范、思想性 ... 内容:
副刊如何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以经济日报副刊实践为例
摘要 打造经济副刊的过程,也是形成经济视角时代叙事的过程。经济日报副刊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逐渐形成“经济味、文艺范、思想性、可读性”的风格,以经济视角传播有意义有意思的时代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和读者互动起来,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对于经济报道来说,副刊具有贴近性强、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的优势,是有益补充。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经济日报始终以创新讲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为己任。2023年6月,经济日报全新推出“副刊”版面。经过一年多探索、改进与创新的经济日报副刊,逐渐形成“经济味、文艺范、思想性、可读性”的风格,力求转变文风、讲好故事、突出特色,吸引更多读者。 突出差异性:围绕经济做文章 宣传党的经济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经济日报的职能与担当。而更多体现文学性与文化味的副刊,是对报纸其他新闻版面的有效补充。 落实经济日报编委会要求,经济日报副刊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与传统纯文学副刊与泛文化副刊差异化竞争,定位于经济副刊、新闻副刊。 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议题设置、栏目设计、稿件呈现、作者队伍选择的不同。紧紧围绕“经济”二字,经济日报副刊在选题、角度、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经济议题数据多,逻辑性、学理性强,对读者来说有距离感。副刊的可读性把相对抽象难懂的经济话题具象化、生活化,通过贴近性强、可读性强、故事味浓的作品让受众易接受、易理解,从而提升信息的有效到达率。有意义有意思的副刊力求把“硬”经济议题写“柔”,以易于理解、富有趣味的表达让人们产生阅读、互动与传播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大局、引导舆论与市场预期。 这是一个打开思路的过程,没有什么经济话题不能写副刊;这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尝试,当整个副刊版面与经济强相关时,采编人员想的是如何通过议题设置、扎实采访写作与精彩表达吸引广泛人群。以经济视角观察社会生活,将经济分析方法融入副刊写作,经济日报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副刊之路。 经济话题的呈现:时代感、经济味、故事性、年轻态 通过对严肃经济话题进行解构,经济日报副刊抓住故事内核,用亲切自然的叙事方式打造松弛阅读体验,强调知识量与逻辑性,创新表达、有效触达。 关注时代议题。以城市更新为例,一篇新闻通讯或专家解读文章,讲政策规划理念会比较多,受众相对有限。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中,经济日报副刊推出了“旧巷新街”头条栏目,选择了一批城市更新经典项目,从人文经济学视角解答以下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更新,城市文脉如何传承,人文与经济如何交融互动互促,怎样平衡“新与旧”“变与不变”的关系? 通过《朝阳门外》《百年春熙》《回望鳒鱼洲》《漫行龟兹》《烟火大士院》《今昔上街里》等一批稿件,描述百姓生产生活的细节和场景,展现城市更新背后的新业态、新场景、新动能,反映城市居住品质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新时代城市的精气神。 作为重要议题、选题富矿,乡村振兴受众广泛。经济日报副刊瞄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在“逐梦乡村”栏目下推出了“跟着乡村CEO看振兴”系列。聚焦“乡村振兴的人才从哪里来”这一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讲述了内蒙古、湖北、西藏、吉林等地的想法、做法与打法。个性鲜明、生动鲜活的人物闪亮登场,不同地区同题共做、形成共识、总结完善经验以回答这一时代之问:如何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我与新时代”是一个将时代故事讲给读者听的栏目,邀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作者讲述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用中国建筑讲好中国故事》《林毅夫: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思考经济的时代议题——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家在长江边》等一系列稿件,体现了经济日报作为一份中央党报在各领域的积累和影响力。这些经济议题可视可感可触,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情与共鸣。 9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程泰宁“喜欢武侠小说和中国诗词,梦想是用文学讲述中国人的人生故事,没想到却误打误撞学了建筑学”,如今60余年过去,他的愿望还是用中国建筑讲好中国故事。在一个个不同年代经典建筑设计案例的讲述中,作者的学术追求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家在长江边》一文以作者在不同年代亲历的故事展开,讲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一刊发就引起湖北读者的强烈共鸣,被2000多家媒体转载转发。 既要看材料,更要到现场;多点辩证法,不说过头话;学一点文学手法,多一点形象思维——经济日报副刊踩准时代的节拍,关注大众的关注;融汇理性与温情,传递信心与决心。 讲好经济故事。拥有一批对产业行业深入观察了解、有扎实采访写作功底的作者,是经济日报副刊的巨大优势。这批深耕基层、熟悉经济建设各领域的作者,正尝试将经济话题写“柔”、写好看。 传统产业报道常引用大量数据和政策,经济日报副刊的“山川有味”“市场探新”则选择了反套路,跳出产业报道惯性,以经济故事为载体,大量运用了可感可触的人、事与细节。 “山川有味”聚焦各地特色产业,从特色资源切入,寄托乡情乡韵,展现消费场景,挖掘产业价值,找寻发展方向,讲述风物背后“人”的故事,探析各地如何依托自然、人文、产业等资源走出特色发展道路。《麻辣鲜香溢山城》《定西有三宝》《岁月里的老陈醋》《向上,八渡笋》《黄海寻鲜》《江边过早》等文章通过百姓视角激发受众同理心,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市场探新”栏目好比作者探店,主打亲历者现身说法。以白描手法讲述户外运动行业开拓者、推动者、参与者故事与思考的《打开三万亿元市场大门》,一见报就跻身百度热搜前三位。 传统写城市题材的副刊文章往往侧重历史文化,而经济日报副刊“城市味道”栏目则紧扣发展二字,用人物故事串联起城市的发展脉络,带着对城市的豪情、深情、浓情观察,以人物、场景、细节徐徐展开一幅幅新时代城市图景。 《三体苏州》《太原品格》《山海青岛》《南阳三顾》《包头不一般》《就爱天水》《攒劲兰州》《寻潮东莞》《双面喀什》《青春可克达拉》……带着积累写,带着思考写,带着感情写,反复推敲逻辑、行文、案例,长期关注城市发展、深刻理解城市发展内涵与发展逻辑的作者赋予了“城市味道”独特的味道。 副刊一定要从老百姓爱听的切口切入,去讲述大众的故事。例如,《新“沙里淘金”》的作者是一位科考人员,他讲述了多次沙漠科考中结识的朋友与结下的友谊,借助这些朋友生产生活的动态来展现产业的变迁。以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为主题的《每座山都有温暖名字》,关注中国农科院白羽肉鸡种鸡培育项目的《育种记》,讲述雪域高原便民工程的《承载百姓幸福的“高原锅”》,反映江西抚州组织部门用人机制创新的《才乡筑梦》……一个个经济选题有说头、有看头,文章丝丝入扣、情节引人入胜。 创新表达方式。副刊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是作者、编者与全平台受众磨合的过程。富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年轻态叙事,是这份成立一年多的经济副刊、新闻副刊,在副刊领域的创新与尝试。 经济日报副刊是蕴藏着经济学的副刊,经济元素让文章接地气、更务实,也更符合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这是经济日报的独特优势。经济日报副刊推出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档非常有辨识度的栏目,主打用简单字、说家常话,切口小、文风活、由头新,创新了副刊的评论表达。 《小店门口为啥常见一只猫》《一元包邮赚钱么》《相似的店铺为什么爱扎堆》《路越修越堵,只是错觉么》……文章结合新闻性与经济性,平衡专业性与贴近性,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出现了《路越修越堵,是错觉么》《隐藏在菜单里的秘密》《这家社区食堂为何门可罗雀》《两代人的买菜观为何不同》等一批微信阅读量10万+的稿件。 因其年轻态、实用性、可读性,栏目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吸引了一批年轻学者、记者踊跃投稿。在新时代新场景下,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呈现形式,借助活泼有趣的文风有了新的表达与阐释。 经济随笔栏目“陶然漫笔”则尝试学术文章的通俗表达。中国消费市场有哪些新动向?各地“抢人”大战的底层经济学与社会学逻辑是什么?中国动漫产业如何释放出强大的文旅产业势能?结合现实、调研与思考,借助扎实功底向更广泛受众群体普及专业知识,专家学者们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经济日报副刊还有一档“小而暖”的经济特写栏目:“速写”。几百字浓缩了生动鲜活的经济生活场景,带着好奇心,捕捉新鲜事,写出新意来。讲述青岛农村拍卖闲置房屋使用权的《小村叫行忙》,亲历重庆地铁“背篓专线”的《坐着地铁去卖菜》,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一名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直播卖馍的《老韦卖馍》……捕捉现场、深入思考、耐心观察,一个个新时代剪影展现了副刊选题的感受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关于经济副刊的几点思考:把握三个关键点,平衡三组关系 副刊文章想在融媒体场域有更大声量和影响力,需要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平白如话,这离不开硬核输入与松弛感输出,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过程。在经济日报副刊探索创新过程中,编辑团队深切感受到,办好经济副刊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平衡三组关系。 把握三个关键点:逻辑性、节奏感和同理心。逻辑性。所谓逻辑,首先是对经济形势的洞察和对政策方针的把握,其次是谋篇布局,做到心中有数,方能笔下有神。逻辑是文章的筋骨,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经济副刊尤其要讲逻辑,反复推敲后才能娓娓道来。以“生活中的经济学”为例,这档千字杂文栏目在写作前会列详尽的提纲。 节奏感。在完成逻辑与思路的推敲后,经济日报副刊的文字追求节奏感。标题制作在准确前提下追求短时新,先声夺人吸引眼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行文多用短句,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强调留白和余韵——惟有把握好节奏感,才能让文章好读耐读、出新出彩,为下一步的融媒体传播乃至“出圈”做好准备。 同理心。惟有贴近读者,关注着他们的关注,体验着他们的体验,共情着他们的喜乐,才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使其迅速融入副刊语境中。以小切口、轻文风、平视角展现同理心,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传播条件与环境,让读者感觉温暖清新,愿意关注、点赞和转发。 逻辑性、节奏感和同理心这三个关键点,分别从思路上、表达上和传播上为办好一份经济副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办好经济副刊,还需平衡好三组关系。情与理的关系。一般来说,副刊会更多追求“情”。作为一份文风平实的经济副刊、新闻副刊,经济日报副刊表达的“情”需要建立在“理”的基础上,即信息量、准确性和逻辑性。要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我”深藏文字之后,随情节起伏让读者发出时代之叹。当然,对“理”的追求,并不会削弱也不应弱化对行文、意境、思想的追求,而应融情入理。 宏观、中观与微观视角的关系。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经济日报的日常报道以宏观和中观报道居多。副刊的可读性需要微观故事,但又得跳出微观,以宏观或中观视角近观远看一个经济议题,才不显得零碎。以大局观掌握宏观背景、从中观层面了解运行发展思路、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与细节来体现呈现——惟有把握好这组关系,才能让作品不偏离人们的基本认知,又充满丰富性和新鲜感。 品质与流量的关系。副刊问世后,经济日报客户端热点频道推出了稿件集锦“陶然夜话”,官方微信推出了“副刊”“生活中的经济学”同名专栏,微博转化副刊内容开设主持相关话题,短视频平台根据副刊内容制作短视频,大量媒体转载转发副刊文章,构建起副刊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副刊内容不应一味迎合流量,而应在坚持品格、内容至上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的流量。处理好品质与流量的关系,是副刊可持续发展的定盘星,让副刊在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坚持党报立场、受众视角,主力军进军主战场,要把专业讲通俗,不设阅读门槛、不掉书袋不炫技,适应受众审美,才能叫好又叫座,让作品在空间纬度传播开、在时间纬度留下来。 一年多来,经济日报副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致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精神,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今年4月23日,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经济日报副刊荣获“报业媒体助力全民阅读优秀案例”。副刊作品也获得了辽宁省新闻奖、内蒙古农牧业新闻奖和湖北好新闻奖等众多荣誉。 人物让经济生动,细节让故事鲜活,思考让文章厚重,姿态让副刊亲切。打造经济副刊、新闻副刊的过程,也是形成经济视角时代叙事的过程。 这是一趟作者、编者与读者互相启发、彼此照亮、携手同行的旅程。以经济视角传播有意义有意思的时代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和读者互动起来,是经济日报副刊采编团队的使命与愿景。这份年轻的、不走寻常路的副刊,带着新思维、秉承新理念,记录时代、感受时代、激荡时代。 (作者系经济日报驻地记者部调研室副主任)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