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典型新表达,作品得了中国新闻奖2025年01月 作者:姜超楠 来源:编采圈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老典型新表达,作品得了中国新闻奖
《赵亚夫的丰收“答卷”》荣获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江苏媒体在典型报道门类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赵亚夫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江苏的老典型。以赵亚夫故事为核 ... 内容:
老典型新表达,作品得了中国新闻奖
《赵亚夫的丰收“答卷”》荣获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江苏媒体在典型报道门类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赵亚夫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江苏的老典型。以赵亚夫故事为核心的作品获奖,是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记者团队积极践行“四力”深度蹲点的成果,也是精品创作机制方法的又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因为总台对重大主题典型人物持之以恒的重视和敏感,才有2023年的这一次“主动出击”;因为有支持好内容“等一等”“跟一跟”“磨一磨”的精品创作机制,才有持续近一年的深度观察和呈现;因为每一次都求新、求变、求突破,才有老典型的新表达。 赵亚夫,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扎根农村60多年,探索出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帮助农民增收300亿元,团队为45万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他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直接交流。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更是嘱托赵亚夫“把成绩写在大地上”,赵亚夫的事迹在全国产生影响。 2023年,江苏句容天王镇戴庄村第一次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并取得丰收,我们以此为抓手,通过一年蹲点,跟踪记录了赵亚夫带领团队接续奋斗、创新研发再生稻的过程。这是他和团队为提高土壤贫瘠地区粮食产量、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目标而交出的闪亮“答卷”。这既是一名全国“时代楷模”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答卷”,也是一批致力于把成绩写在大地上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新“答卷”。我们用22分钟讲述了2023年赵亚夫的四季和再生稻的四季。老典型,新视角、巧讲述,这个作品是我们通过蹲点调研交出的如何讲好江苏故事彰显时代精神的答卷。 回到最初的起点,我们一直在探求的三个问题,或许可以投射本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典型人物之问: 关于赵亚夫的报道很多,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关注他? 赵亚夫是一个经过了时间检验、党和人民检验的典型人物。他一直躬身大地,83岁高龄,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找出路,为乡村想办法,为农业谋发展。这样一位心怀人民的老党员,值得我们倾情记录。多年来,我和同事们一直在持续报道。2023年2月,总台重大主题报道《乡村振兴路上的笑脸》中,我拍摄了句容白兔镇的农民们跟着赵老及其团队通过种草莓致富的故事。台领导审片之后对我说:“不要止步于此。在这特殊的一年,奋斗在一线的老典型值得继续挖掘。” “特殊的一年”,给了我新的起点。 2023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赵亚夫作为二十大代表,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为自己树立下新的目标:要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而奋斗。新起点,赵老做的事情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在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中,他的探索又具有怎样的价值? 为什么要继续关注赵亚夫?既致敬典型,亦是通过报道典型人物的典型做法,传播他和团队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理念。这是主题和故事的双向奔赴。 内容角度之问: 当我们聚焦赵亚夫,我们应该聚焦什么? 全媒体时代,新闻精品更需要“硬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也是如此。老典型如果没有挖出新事件,就容易陷入炒冷饭的困境。 2024年2月,我带着厚厚的资料和赵老进行了2个小时的长谈。我们聊他和总书记的几次交集,聊他在贵州和陕西牵头的帮扶项目,聊那些让他放不下的几百公里之外的老乡,聊他关心的草莓、葡萄和水稻,以及他自己。我有了三点发现:首先,再生稻是赵老和团队目前关注的重点项目,具有首创性和推广性。以再生稻项目为代表的有机农业,是赵老面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个命题的突破方向。其次,我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位老者的人民情怀,让后面的报道有了情感基础。第三,农业研究具有长期性,一年一个大突破、一年一个新台阶只是记者的一厢情愿。一年,对于一条报道来说很长,但对于农业实验来说,只是“一次”。所以,记录赵亚夫不能只停留在当下这一年。 仅有这次长谈,还不足以确定报道方向。台领导多次对主题和内容方向进行指导和讨论。为了更好地判断新闻价值,我查询了全国双季稻、再生稻的种植情况以及黑龙江等粮食产区的亩均产量。我发现湖南、海南早有再生稻、双季稻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先例。戴庄村再生稻的产量也无法和高产地区相比。赵老为何执着于此?带着这个问题,我又一次翻看了预采记录,找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答案:戴庄处于东南丘陵地区,土壤贫瘠。赵老寻找的是把最贫瘠的土地通过生态可持续的方式改良的方法。赵老认为:农民赚到钱粮食才安全;万一国家出现粮食短缺,最贫瘠的土地上已经完成改良,实现高产,这才是真正做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方向逐渐清晰起来。 带着前期的思考,我们开始了对赵老和他关心的再生稻的跟拍。从育秧到插秧,再到两次收割和销售,我们不记得往戴庄跑了多少次,收获了满满的故事,满满的细节:有育秧不成功时试遍所有保温材料的屡败屡战;有3年巡村20万公里的艰辛奔波;有凌晨三点在微信群里提醒村民提防洪涝的牵肠挂肚;更有赵老找到方法的开心“这个办法一般人想不到!”;以及助理阻拦他步数不要超过5000步他却总跑一两万步的“固执”……我们除了跟拍赵老研发和下地巡诊,还跟随高校团队进田抓虫感受生物多样性之变、走近科研团队了解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成果。 最终,戴庄村喜获丰收,再生稻被抢购一空。 高温下,农田里,我一次次想问:已经功成名就了、这么大年龄了,为什么不歇歇?为什么还这么辛苦?赵老总是回答我:“我不觉得苦。看到农民丰收了,这比任何休息都是更好的‘休息’。”而我们无非就是经过几次高温、感受过几次暴晒,多跑了点路,熬了几个夜而已。他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我们记录下近百小时素材,获取了大量生动的现场、有深度有思考的同期声,仅赵老的采访篇幅就超过10万字。扎实的调研采访,为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形式手法之问: 努力创新,老典型还能做出什么花样来? 如何创新——这个问题始终贯穿着我的每一条报道的开端到结束。内容向下扎根,才有形式的向上拔节。“用尽花招”和返璞归真在《赵亚夫的丰收“答卷”》中有机结合。 我们力求厚重故事轻巧表达。采访初期,赵老的朋友圈是我“潜水”观察的窗口。我发现他的朋友圈和很多老年人不一样,没有什么养生秘笈和“是中国人就转”的帖子,全都是讲田里的事。随着再生稻长大,十条朋友圈有八条都讲再生稻。所以我们抓住朋友圈的“大明星”再生稻,用四季农时来串联,又增加了动画,让长片更有节奏、更轻盈。语态上也力求亲近感,如“赵亚夫是个不听劝的固执老头儿”“身上总穿着各种场合送的免费文化衫”“稻田里放进了打工鸭,一上岗就整顿职场”。 轻盈的外表之下,赵亚夫走过的四季徐徐展开。一个立体可爱的赵亚夫、心里只有农业和农民的赵亚夫、为国之大者愿意奋斗至终己余生的赵亚夫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伴随一年四季的春耕秋收、鸟鸣风声,把赵老的故事和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娓娓道来。成就这个作品的,不是我们的方法,而是赵老对大地的深情。 最后,我想分享我采访赵老时的最后一段问答。 记者:前两天我听说您参观了费孝通纪念馆,还在朋友圈里说自己沿着前辈的足迹,为什么这么说? 赵亚夫:老一辈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很多探索工作。他在当时的条件下怎么解决中国农业问题,对我们有很多启发。但这条路他没有走完。我们要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精神继续走下去。农业问题不解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就完不成。 记者:您现在做的事或许用一生也没有办法完全完成。但也正如您此刻回望费孝通先生一样,很多年后,也一定会有人回望您的一生,说:赵老走的这条路我一直在走。 赵亚夫:后面的事情我不多讲了。我就想自己既然这辈子爱上了这个事情,把自己一生也都交给这件事,做多少也不算多。人生一趟,要做一点有用的东西留下来。” 希望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也能有勇气和底气说: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一件事,做了一点有用的东西。 (讲述人:姜超楠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主任记者)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