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叙事,让红色题材“年轻态”!2025年03月 作者:范思鼎 魏少婧 来源:融媒杂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创新叙事,让红色题材“年轻态”!
摘要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体量轻、节奏快、时长短等特点异军突起,成为影视新风口。革命历史题材微短剧《真探·一九二七》即是一例。该剧有三大特色:一是选材聚 ... 内容:
创新叙事,让红色题材“年轻态”!
摘要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体量轻、节奏快、时长短等特点异军突起,成为影视新风口。革命历史题材微短剧《真探·一九二七》即是一例。该剧有三大特色:一是选材聚焦武汉“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通过遗址寻访重现历史进程;二是叙事采用当代探寻者视角、革命群像塑造和双时空对话机制,增强了历史叙述的现代感;三是传播运用微短剧形式,实现了多平台协同和互动体验设计,提升了传播效果。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在武汉本地获得超过百万的观看量,相关话题阅读量更突破6400万,展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潜力。 2024年9月30日,在我国第10个烈士纪念日这天,革命历史题材微短剧《真探·一九二七》全网上线。该片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武汉广播电视台与武汉市委党校联合制作,一共6集,每集约5分钟,以“红色+推理”的创新模式讲述了当代青年探访武汉革命遗址、追寻革命先驱足迹的故事。自全网推出以来,该剧在多个平台的播放量屡创新高,仅“映像武汉”视频号的阅读量就达110万+,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更是突破6400万,之后更是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4批推荐剧目。 与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相比,《真探·一九二七》展现出鲜明特色:通过“Citywalk打卡”的方式串联起武汉重要革命遗址;采用双时空叙事结构,让1927年的革命历史与当代青年的沉浸式寻访形成交错;独创性地融入推理元素,以解谜方式揭示历史真相。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让革命历史更贴近年轻观众,也为红色题材微短剧的“年轻态”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值得探究的是,这部微短剧在传播理念和表达方式上有何创新?这些创新对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怎样的启示?本文将从叙事视角、传播形式、话语策略等维度,深入剖析《真探·一九二七》的传播特色,总结其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借鉴价值。 一、选材精准:聚焦“武汉时期”的革命遗迹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年。这一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关键阶段,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国共合作走向破裂,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城市斗争到农村革命的战略转变。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武汉作为“大革命的摇篮”,见证了中国革命从高潮到低谷的关键时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 《真探·一九二七》正是以这些革命遗迹为载体,通过“寻访+解谜”的方式,串联起武汉革命史上的重要节点。全剧选取了多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如中共五大会址(现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旧址、民众乐园、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长江书店旧址等。这些遗址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重要的革命和文化价值。 微短剧在呈现这些革命遗址的历史背景上颇具匠心。如在探访中共五大会址时,剧中从来自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的两张珍贵历史照片切入,还原了1927年4月底到5月初来自各个阶层、各种穿着的代表们参加中共五大的细节;八七会议旧址的戏份重点展现了1927年8月7日这次关键会议的秘密筹备过程和历史意义,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挫折中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旧居和长江书店旧址的探访,则串联起毛泽东1927年初在湖南农村系统考察后回到武昌家中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在长江书店出版发行的故事,呈现了一代伟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入思考。 这种以革命遗址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叙事框架,既保证了历史叙述的准确性,又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特别是剧中设置的“Citywalk打卡”环节,让观众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在实地探访中深切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更直观地理解1927年这段历史转折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进而深化对革命传统的认识。 二、叙事独到:双时空交织再现革命历史 微短剧《真探·一九二七》在叙事方式上实现了三个维度的创新:引入当代青年探寻者视角,多维度塑造革命群像,构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机制。这种创新不仅让革命历史更具亲和力,也为红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当代视角:以探寻者身份解读历史 该剧通过设置两位当代青年探寻者——记者林江和小马,创造性地构建起一种“解谜式”的历史叙事模式。两位探寻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旁观者或讲述者,而是带着问题意识主动探寻历史真相的参与者。他们用考证史料、走访遗址、采访专家等方式,试图还原1927年武汉的革命历程,这种探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历史解读方式。 具体而言,剧中的探寻行为体现在三种形式上:首先是实地考察,如第1集中两位主人公探访民众乐园,通过解读老照片、对比今昔场景,还原了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全城欢庆的场面;其次是查阅档案,如第3集中他们在档案馆发现的《国民新报》旧刊,不仅洞悉了当时的物价状况,也揭示了革命形势急剧变化后的社会生活;最后是专家访谈,剧中设置的历史学者访谈环节,起到了补充两位青年探寻者的认知盲点、深入阐释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作用。 这种以当代青年为探寻主体的叙事视角,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具有独特价值。首先,它打破了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全知全能”式的叙事方式,让观众顺着探寻者的疑问和困惑,同步参与到历史解读的过程中,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其次,探寻者的视角让历史叙述更贴近当代年轻观众的认知习惯,使革命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完成时”,而是可以互动、可以探讨的“现在进行时”。这种叙事方式通过多维度解读革命历史,展现出历史认知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剧中探寻者的形象塑造也颇有讲究。林江代表专业视角,注重史料考证;小马则体现新媒体视角,关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两种视角的交织互补,既保证了历史叙述的专业性,也增强了表达的现代感,为观众提供了解读历史的多重可能性。 (二)群像塑造:通过个案呈现革命进程 该剧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革命人物形象,立体呈现了1927年武汉革命进程的复杂性。这种群像塑造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再现,而是通过个案折射时代,让观众在具体人物的命运中理解历史走向。 一是革命领袖群像的塑造。剧中对毛泽东的塑造别具一格,没有直接展现其领袖形象,而是通过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学细节,侧面展现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如第2集中通过讲习所学员的口述,还原毛泽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第3集则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出版过程,揭示其对依靠农民、武装斗争的深刻思考。这种塑造方式避免了概念化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细节凸显历史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 二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第4集开头以中年陈独秀由上海赶赴武汉,年轻的革命者陈延年乘船奔赴上海的身影展开,两人的“擦肩而过”,不仅是父子情感的展现,更折射出革命道路抉择的艰难。同样,向警予的形象塑造也极具特色。剧中没有直接展现她的牺牲场景,而是通过林江和小马对其生平的探讨,以及对其遗物、手稿的解读,立体呈现了一位33岁女革命者的精神世界。 三是基层革命群众的形象勾勒。剧中武汉工人纠察队、农民协会成员等群体剪影,展现了革命的广泛群众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3集中30多名参加南昌起义的女兵形象,她们的故事不仅体现了革命的广泛性,也展现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与革命斗争的紧密联系。这些群众形象的塑造,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历史时期深厚的社会基础。 这种多层次的群像塑造具有重要的叙事价值。首先,它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通过不同群体的命运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其次,它将宏大历史与具体个体相结合,让抽象的革命进程变得具象可感;最后,它也为观众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多重切入点,既有对领袖人物的深入认识,也有对普通革命者的情感共鸣。通过这种立体的群像塑造,剧集成功将1927年武汉的革命历史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 (三)时空交织: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机制 《真探·一九二七》创造性地构建了历史时空与当下时空的对话机制,通过多种叙事手法让过去与现在产生有机联系。这种时空交织不是简单的今昔对比,而是建立起一种能让当代观众深入理解历史的叙事框架。 一是物理空间的双时空叙事。剧集以革命旧址的今昔变迁为基点,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空间联系。如在中共五大会址(今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场景中,通过实景与历史照片的切换、建筑结构的今昔对比等,让观众同时感受两个时空的氛围。特别是第2集中对民众乐园的展现,通过对比1927年群众集会与当下市民活动的场景,既还原了历史场景,也凸显了革命遗址的当代价值。 二是叙事结构的双线并进。剧集设置了两条时间线:一条是1927年的革命历史进程,另一条是当代探寻者的调查过程。这两条线索并非简单并置,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互动:有时是通过史料解读(如第3集中对《国民新报》的考证),有时是通过口述历史(如对讲习所馆长的采访),有时则是通过文物探究(如对毛泽东旧居的探访)。这种双线叙事既保证了历史叙述的完整性,也让当代观众能找到理解历史的切入点。 三是思想层面的跨时空对话。剧中设置了多个让历史与当下产生思想碰撞的场景。如第4集中林江和小马讨论向警予牺牲时的心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更引发了对革命信仰、理想坚守的现代思考。又如第6集《从水到山》中对“革命道路转变”的讨论,通过当代青年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历史抉择的意义,实现了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的对接。 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机制产生了独特的传播效果。在形式上,它突破了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单一时空的局限,创造了更丰富的表现空间;在内容上,它让革命历史与当代生活产生有机联系,增强了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在接受度上,它为不同代际的观众提供了理解历史的多重路径,提升了作品的传播效果。这种创新的叙事手法,使得革命历史不再是封存在教科书中的往事,而成为可以与当下对话的鲜活记忆。 三、传播突破:微短剧的多维传播实践 《真探·一九二七》通过形式创新、平台协同和互动策略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有效传播,其创新实践为主旋律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一)微短剧形式:精准定位的创新尝试 该剧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尝试。首先是时长控制,每集约5分钟的设计既符合当下移动端用户的观看习惯,也为内容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观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单集观看,减少了长体量作品常见的用户流失问题。其次是体量规划,全剧6集的总体设计既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内容过度延展。最后是节奏把控,将推理元素与历史叙事相结合,这种创新手法的运用,既满足了年轻受众的观看偏好,又保证了历史内容的传播效果。 (二)平台传播:多维矩阵的协同布局 剧集采用了全媒体传播策略,构建起多平台协同的传播矩阵。在平台选择上,重点布局武汉市各级融媒体中心视频号和抖音平台,并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进行内容调适:视频号侧重完整剧情传播,抖音则突出碎片化的精彩片段投放。数据显示,该剧上线播出三天内,在“映像武汉”视频号获得110万+阅读量,抖音平台相关短视频阅读量达380万+。同时,通过话题引导形成传播矩阵,如#打卡武汉红色地标#、#真探一九二七#等多个话题的总阅读量突破6400万,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有效放大。 (三)互动策略:沉浸体验的精准设计 在互动传播层面,剧集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用户参与机制,首创性地将“打卡式寻访”与剧情相结合,引导观众走进革命旧址实地体验。同时,剧中设置的推理解谜环节也成功激发了用户讨论,话题#新时代英雄城市#获得1554万阅读量,#930烈士纪念日#获得1175万阅读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传播效应。这种线上引导、线下体验再到线上分享的闭环设计,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内容的到达率。 四、结语 《真探·一九二七》的创新实践,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从选材角度来看,该剧精准定位武汉大革命时期的关键节点,通过革命遗址的串联建构起完整的历史图景;从叙事层面来看,通过当代探寻者视角、革命群像塑造和双时空对话机制,让历史叙述更具现代感和亲和力;从传播维度来看,以微短剧形式为基础,构建起多平台协同传播、线上线下互动体验的传播体系,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 这些创新实践的背后,体现出创作者对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短视频形式满足碎片化观看需求,多平台矩阵扩大传播覆盖面,互动体验设计增强用户黏性。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表达方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保持革命历史内容本真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契合当下传播环境的新的表现形式。未来,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持续革新,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表达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在守正创新中找到平衡点,让革命历史的讲述既能适应新的传播生态,又能保持应有的历史深度,当是未来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持之以恒的着力方向。 来源 | 《融媒》2025年第02期 作者 | 范思鼎,武汉东湖学院专任教师;魏少婧,武汉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国际频道总监助理。 原标题丨革命历史的当代表达——《真探·一九二七》的创新叙事研究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