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摄影记者,如何拍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摄影记者,如何拍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25年04月  作者:朱吉鹏  来源:中国地市报人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摄影记者,如何拍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由江苏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海南日报策划、采访并在无锡新传媒网编发的新闻摄影专题《海中寻“碳”》,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新闻摄影类二等奖。这组跨省 ...
内容:

摄影记者,如何拍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由江苏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海南日报策划、采访并在无锡新传媒网编发的新闻摄影专题《海中寻“碳”》,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新闻摄影类二等奖。这组跨省市联合策划采访的图片专题新闻能够得到评委及业界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前期精心策划。新闻策划越深入、越具体,新闻采访的准备就越充分,新闻采访也就越具有针对性,新闻宣传效果就越好。这组摄影作品体现了媒体记者编辑过硬的基本素质,归纳起来就是重在策划、强在采访、优在编辑。

 

  01

  重策划:众里寻他千百度

  新闻可不可以策划,在业界和学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也许“无策划不新闻”这句话不一定成立,但“无策划不精品”却是经得起考验的。如今的受众已经不满足于四平八稳的常规新闻,能否通过精心策划,理清思路、彰显主题、谋篇布局,发掘出新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度内容,同时还要做到繁而不乱、大而不冗、重而不滞,让受众看得轻松,看了有用,看后回味,就显得十分重要。历数近年来无锡日报获得的中国新闻奖作品《从这面湖奔向那片海》《初心一脉  “船”承百年》,也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成功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精心策划。能被称作精品的新闻作品,大都具备“重、新、特”这三重属性。“重”,就是重大、重要、重点,新闻报道要高瞻远瞩,发出时代先声,形成时代引领;“新”,就是新鲜、新颖、新奇,对受众有极大的吸引力;“特”,就是特别、特殊、特色,独一无二,辨识度极高。好的策划,应该是三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左支右绌。我们这个作品就围绕“重、新、特”三个要点开展策划工作。

  『 重 』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达成对推动我国向着更加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双碳”已成为当下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题材。

  如何围绕“双碳”这一主题,通过摄影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这让记者陷入了困惑。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本地只要能与“双碳”搭上边的新闻线索都挖掘了个遍,却总感觉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拍摄方向。类似的题材没有十分独特的亮点,放到全省全国层面去比较,难免会陷入题材撞车的尴尬。既然是具有重大国家战略意义的题材,那就拓宽视野放眼全国,看看有没有具备典型意义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

  『 新 』

  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记者偶然发现,海草床除自身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外,还能通过拦截作用捕获大量的碳,并将其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是全球蓝碳的重要贡献者。据统计,海草床占全球海洋面积不足0.2%,却每年贡献约10%的海洋有机碳埋藏,而海南,则是我国海草床分布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从研究种植海草达到减碳固碳的小切口入手,这样似乎更能让受众接纳,并且,“海洋”“碳汇”“生态”,相较于常见的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双碳关键词来说,受众很少接触,非常有新意。

  2023年初,无锡日报社摄影记者、编辑与海南的摄影记者取得联系,就此选题展开探讨研究,寻找切入点、构思专题呈现思路、谋划采访细节。

  『 特 』

  通过梳理发现,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沈渊正组织团队在海南陵水开展海草床碳汇研究。该团队所开展的工作,旨在探明中国典型海草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格局、碳库储量及碳循环过程与机制,为建立和完善海草碳汇方法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这对日后推动“蓝碳”发展至关重要。该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将服务于“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评估,通过“蓝碳”发展增加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充分沟通、论证,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碳”项目团队正式成为我们该选题拍摄的“主角”。并且这个科研团队本身就是一支十分年轻的队伍,年轻人+边远地区+双碳的组合,本身就具有十足的看点。编辑记者做足案头工作,就如何做到“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进行深入思考,逐步理清拍摄思路。

  2023年4月,经过前期精心策划、认真筹备,海南日报社记者随该项目团队来到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黎安潟湖,正式开始海中寻“碳”之旅。

 

  02

  强采访:功夫不负有心人

  拍摄图片专题,用数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不仅需要在构图、景别、光影等摄影语言上精心琢磨,体现丰富性与差异性,同时还要在主题表现、节奏把握、逻辑关联等方面进行完整呈现。而科技类题材,往往偏向于宏大叙事,却缺乏冲突性的生动画面,面对这样的摄影题材,如何破局?在现场,记者细致观察,认真琢磨,精准找到影像表达的切入点与突破口。以新闻性为题材底色,在画面中巧妙运用摄影语言,强化图片之间的紧密逻辑性,讲述科研现场故事,以影像的专业度提升内容的传播力。

  好的图片专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记者在不断的拍摄中构思好的角度、寻找新的亮点。海南日报记者克服困难,多次背上装有一个机身、四个镜头、一台无人机等设备的沉重摄影包,从海口一路南下,奔赴200多公里外的陵水海边跟踪采访。

  海中寻“碳”,记者就要深入海中。海南日报社记者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搭上简易“泡沫船”,在碧波中奋力前行,最终成功登上“蓝碳”科研团队租借的渔船,加入科研队伍与大家并肩作战,开启用影像定格的海中寻“碳”之旅……科研团队在黎安潟湖设置了25个点位,大家的重点任务是对不同时期各点位海草床的数据进行监测,同时在陆地上的海草样地取样。因此他们往往清晨六七点就要开始工作,直到日落,甚至采集完数据还要回到实验室通宵实验。为了完整记录海中寻“碳”过程,记者始终坚守一线,和科研人员保持同步的作息。

  海上的采访环境不同于陆地,很多简单的拍摄都比陆地上困难得多,一个简单的画面可能需要深入水中、飞入空中才能展现。记者也是跟随队员一起,劈波斩浪,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困难没有让队员们止步,队员们敬业的精神感染着记者。记者一边向队员们虚心请教,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一边观察记录他们的动作、表情,精心沟通,争取每一个精彩瞬间出现时都能精准按下快门。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时间坚守,认真拍摄,“风速监测、采集土壤样本、标记海草生长、数据采集……”这些精彩瞬间被镜头一一捕捉,图片专题慢慢形成。整个采访过程中,后方编辑与前方记者反复进行沟通交流,就每一个环节摄影语言的运用、角度的选取、场景的选择、人物表情动作的抓取等进行精雕细琢,让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碳”路之旅,通过一张张新闻照片逐渐精彩呈现。

  03

  优编辑:吹尽狂沙始到金

  图片编辑是新闻摄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出主题、出思想、出要求的图片策划人。进入融媒时代,新闻图片以其视觉冲击力强、能直观反映新闻事实而深受受众喜爱。一张自带丰富画面语言的新闻图片,加上一个瞬间“抓人”的标题,再加上内容精准、简明扼要的图片注释,是一篇高质量图片新闻的“标配”。因此,编辑的视觉化思维越来越重要。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加快了生活节奏,习惯碎片化阅读,当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往往习惯先看图片后看文字,而一篇好的新闻图片能够抓紧读者眼球,做到过目不忘,显示出“一图胜千言”的独特魅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图片编辑能够筛选拍摄后的新闻照片,纠正不专业、不规范的论据、观点,以专业眼光选择最具表现力的画面,将新闻内核展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相比“原汁原味”的照片,采取专业图片编辑方式,能更好吸引受众。

  摄影表现的优势往往在于具体、形象和生动,将海草床碳汇研究这样的“小众化”抽象性科研项目,用图片方式向公众介绍传播,正是发挥了摄影的强项和特色。专题用航拍大场景展现人物与大海的关系、中景展现人物工作的环境、特写交代种植研究海草这一核心,有户外试验场涉水遇险的艰辛、有夕阳下科研队员坚持工作的执着、有实验室内细致钻研的认真。场景丰富的组图,整体完美、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既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元素,又凸显了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不仅交代了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科研环境,也体现了该科研项目的户外作业特点和室内实验模式,将海洋“蓝碳”发展的前沿话题与“双碳”的时代命题紧密结合,既彰显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性和现场感,也表达了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时代感。

  在图片注释方面,编辑也与记者、科研团队进行深入探讨。这组图片专题涉及“碳汇”“蓝碳”“碳库储量”“碳循环”等专业术语,极容易造成读者不理解,编辑一方面要确保所使用的专业词汇、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还要在尽量减少专业词汇运用的同时把内容交代翔实,不仅要让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误解,更要让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

  经过编辑,作品在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无锡新传媒网发布,在传播中产生广泛影响。《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先后以不同形式发布,引发众多读者关注点赞并转发。

  科技专题报道对于摄影人来说

  是向“难”而行的题材

  用数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不仅需要在构图、景别、光影等摄影语言上,精心琢磨,体现丰富性与差异性,同时还要在主题表现、节奏把握、逻辑关联等方面,进行完整呈现,这些都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要求。这组作品走出室内实验的传统画面,深入野外科考现场,主题明确、画面丰富、细节生动,故事连贯,鲜活而不生涩。有大场景有小细节,有故事性有逻辑线,既报道“蓝碳”这一新生事物,又直观呈现科研工作,画面具象却不失主题深度。本组作品,除了对上述内容的处理精准得当之外,还较好地彰显了现场代入感和抵近观察感,在塑造拍摄者个人影像风格方面,也注入了耳目一新的创造力和持久的稳定感。该作品视角独特、故事完整、逻辑清晰、直击人心,是一组兼具传播价值、记录价值与凸显时代特点的精品力作。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摄影记者,如何拍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 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什么样的新闻摄影
·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主:摄影记者要向哪些
·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 衢州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德生:
· 95后中国新闻奖得主,是她的活鱼!
· 唐辉吉:摄影为何要创新
· 没有当过一天记者,却荣获中国新闻奖
· 什么样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获奖?有规律可
· 视频时代,新闻摄影会死吗?
· “小平您好”照片是如何被抓拍到的?
· 重返摄影性——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当代摄影

推荐 . . .

连获两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记者的他有何秘诀?
连获两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记者的他有何秘诀?
二十大党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二十大党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在2小时内完成这组选题拍摄,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
我在2小时内完成这组选题拍摄,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

相关 . . .

· 会议新闻摄影技巧
· 15种无人机航拍操控技术
· 新闻图片的要求及拍摄技巧
· 新闻摄影:十年前的夏天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
· 新闻摄影构图技巧
· 黄文、傅拥军在2009新文摄影高峰论坛上发
·  如何像大师一样拍摄仰拍镜头?
· 如何进行专题摄影报道?
· 新闻摄影的拍摄技巧有哪些?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