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震报道:新手记者如何直面灾害现场?2025年04月 作者:陈子彦 来源:庖丁解news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缅甸地震报道:新手记者如何直面灾害现场?
编者按:在灾难面前,总有一些身影逆行而上,用笔触与镜头传递真实、记录希望。
4月13日,缅甸再次发生5.4级地震。本期庖丁解news特邀在缅甸地震报道中 ... 内容:
缅甸地震报道:新手记者如何直面灾害现场?
编者按:在灾难面前,总有一些身影逆行而上,用笔触与镜头传递真实、记录希望。 4月13日,缅甸再次发生5.4级地震。本期庖丁解news特邀在缅甸地震报道中,奔赴灾区一线的中新社香港分社记者陈子彦,请他分享新手记者如何在灾害报道现场,实现从慌乱到专注的蜕变。
3月28日,7.9级地震撕裂缅甸大地。当天下午,接到总社紧急调派赴缅进行地震报道通知时,我的心跳骤然加快——一个入职不到两年的新手记者,怎样第一次直面灾害现场? 在曼谷转机时,我的手心微微出汗,脑海中盘旋着两个问题:我能做好吗?除了灾情本身,我还能为受众呈现什么?
从慌乱到专注 现场教我第一课 踏入地震重灾区曼德勒的那一刻,倒塌的建筑物、疲惫的救援人员、哭泣的灾民……这些以往只在新闻片段里见过的画面,真实地席卷我的感官。 最初的几个小时,我几乎是机械地记录着灾情,直到那个瞬间——一位满脸皱纹的缅甸老婆婆颤巍巍地将平安符递给香港特区救援队成员,用我听不懂的语言表达对队员们的感谢。她的动作那么自然,我突然意识到:地震报道不仅是呈现灾难,更要报道灾难中闪耀的人性。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镜头开始主动寻找这些“微光”:当地居民为精疲力竭的救援队员送来盒饭,华人志愿者将女性用品分发给受灾妇女……这些画面大多是在救援间隙仓促抓拍的,构图或许不够精致,但那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反而成了最打动人心的语言。
遗憾: 那些需补足的功课 回看这次报道,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青涩。 某次采访中,当一位缅甸老伯用当地语言讲述逃生经历时,我只能依赖翻译转述,错失了直接对话的机会——如果提前学习几句基础缅甸语,或许能捕捉到更生动的细节。 前辈们常说,突发事件报道是记者最好的磨刀石。对我这位新手而言,缅甸地震报道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除了保持新闻敏感,至少还有三方面需要提升: 一是应急设备的熟练度,在断电断网的极端环境下必须保证“工具可靠”; 二是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当地语言和习俗能极大提升采访效率; 三是心理韧性,面对创伤性场景时,如何既保持共情又不被情绪裹挟,是我接下来要重点修炼的课题。
废墟之上 充满希望 4月4日清晨,我登上曼德勒国际机场震后的首个航班。登机时,空姐微笑着欢迎我们登机。简单的寒暄背后,是这座古城正在重拾生机的信号。 这让我想起刚到仰光时遇到的缅甸华人志愿者杨德宪。当时他正在整理救援物资,汗水浸透了衣背。他说:“只要我们每人拿开一颗石子,就会有很多人得救。” 这句朴实的话,反复在我心中回响。是啊,无论是志愿者搬开的碎石,记者记录的故事,还是陆续恢复的航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重建这片土地出一份力。 作为新闻战线的新兵,这次地震报道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成人礼”。 回望在曼德勒的五天四夜,我更加确信:新闻人的笔和镜头,终将成为历史最忠实的见证者。
作者:陈子彦(中新社香港分社记者)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