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转型,广播记者如何成为“全能记者”2025年04月 作者:万存灵 来源:新闻前哨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融媒体转型,广播记者如何成为“全能记者”
导读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单一媒介正逐渐向融合媒体转变。尤其是专业的广播新闻机构纷纷拥抱新变革,开始迈向融媒体 ... 内容:
融媒体转型,广播记者如何成为“全能记者”
导读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单一媒介正逐渐向融合媒体转变。尤其是专业的广播新闻机构纷纷拥抱新变革,开始迈向融媒体高质量发展之路,向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方向转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以广播为主要业务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面临着向融媒体记者的转型。本文以原央广驻站记者到现总台驻站记者的主体视角,聚焦新闻传播实践的全过程,从主体意识与媒介选择两个维度探讨广播记者融合转型的身份认知的变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的现状 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正在重塑整个传媒生态。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传统广播媒体时代,央广驻站记者是通过广播这一特定渠道,向广大听众传递新闻信息,主要扮演信息传播者的角色。 面对融媒体的变革,广播记者应主动拥抱融媒体转型,熟悉掌握多种技能,包括出镜直播、视频剪辑、数据可视化、社交媒体运营等,扮演信息整合者、内容创作者和互动引导者等多重角色,成为“全能记者”。 在技术层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求记者掌握跨媒体技能;在内容生产方面,记者需要适应全媒体传播的需求;在职业发展上,记者面临着角色转型和职业定位的重新思考。
主体意识革新 主体意识是指新闻传播主体作为独立主体,与客观世界交互时产生的意识能量,具有主体性、能动性、交互性等特点。在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中,作为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面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的主体意识会深刻影响新闻采访整个传播过程,也将导致呈现出的新闻产品的巨大差异。 抢首发、争独家 时效性在当下的传播格局中重要性尤为凸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宣传报道主力军与压舱石作用,围绕深化提升总台“头条工程”,生动鲜活地讲好中国故事、地方故事,在重大新闻报道中抢首发、争独家、比深度。 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驻站记者,抢首发、争独家对新闻记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传播主体要耳聪目明,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深耕细分领域,进而在激烈的传媒竞争格局中抢占信息传播的先机。 近年来,福建总站积极践行总台要求和部署,实现了抢首发、敢亮剑、争独家。《福州永泰一消防车被洪水冲走,目前6人获救1人殉职2人搜救中》《福建莆田一确诊病例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等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总台福建总站成为福建区域诸多新闻事件的首发媒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 加强议题设置能力 融媒体变革中,新闻传播的内容边界与容量无限增加,不仅仅是单一频率、单一频道、单一版面的载荷,而是全媒体、无限容量的广阔传播场域。传播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议题设置能力,在大量的新闻信息中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同时通过深度挖掘和定制化传播,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对于已经报道的新闻事件,传播主体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剖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提升跨媒体能力 总台融合后,记者不再只是通过单一单向传播,而是需要将新闻报道通过融媒体方式进行双向互动传播。新闻传播主体需要树立技术运用的意识,能够熟练掌握多种数字化媒体技能,如文字处理、图片制作、音频制作、视频拍摄等。 媒体融合时代的总台记者,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数字化媒体技能。 提升跨媒体能力是广播记者应对融合转型的关键,这包括学习新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内容制作技能、培养数据思维等。记者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跨媒体能力。 媒介选择 20世纪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道,每一种媒介,都是人体一种生理功能的延伸。在传播过程中针对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优先选择哪一种媒介成为传播主体面临的难题。对于总站驻站记者,具体采访实践中,传统的广播记者不再只是关注广播这单一媒介,而需要综合考虑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传播媒介。 平台栏目适配 媒介特质和特征是传播主体应该注意的要点。记者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媒介平台受众的特点和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 平台适配性是媒介选择的关键,记者需要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和传播目的,选择最能发挥内容优势的媒介组合。对于突发事件,可以优先选择广播、微博以及新媒体端等即时性强的媒介进行报道,随后再制作深度报道并在其他平台发布。 广播记者融合转型并不意味着广播过时或被淘汰,广播的即时性、便捷性,以及声音自带的亲和性和温暖感,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广播是音频方式,强调声响效果,视频则突出画面效果,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当注意上述差异选择报道场景。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成为当今世界体量规模最大、业务形态最多、节目生产量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际传媒集团。总台记者会根据平台栏目适配原则,针对新闻事件的实际,作出较为优化的媒体选择。福建省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总台福建总站记者在对台新闻分发上,视频新闻素材回传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音频素材回传中国之声、台海之声,文字素材回传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在农业农村题材上,福建总站记者多考虑农业农村频道和中国乡村之声。 合理调配资源 相较于音频传播业务较为单一,电视报道特别是直播报道技术复杂,团队参与人员众多。由“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作为传播主体的总站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进行媒介选择前应当考虑资源合理调配。技术因素是媒介选择的基础,记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平台和技术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呈现方式。例如,在移动端传播中,记者可能需要制作更短小精悍的音频内容,以适应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台风登陆前,总站记者在踩点过程中,需要就信号资源、人力资源、车辆资源等进行全盘考虑,进行合理分配,具备全过程管理的能力,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视频直播、视频新闻直传、音频直播、音频信息直传。 传播效益最大化 面对总台多形态的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要把握各个平台的特性和特点,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再根据平台特性进行精准传播,在采编过程中“一鱼多吃”,将同一件新闻内容通过多种传播形态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从而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辖51个电视频道,开办23个国内广播频率,运营维护央视新闻、央视频等25个新媒体客户端和央视网、央广网等网站。 总台福建总站2023年春节直播报道《福建莆田:非遗展演喜迎新春 特色民俗异彩纷呈》,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频道直播结束后,又重新剪辑并先后在新闻频道、财经频道、农业农村频道等平台重复滚动播出十余次,音频重新制作后在中国之声、台海之声播出,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展示出莆田春节、元宵的独特习俗,升腾了“天下看莆田”热度,掀起莆田民俗游的文旅热潮。 总台驻站记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广播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将同一条新闻内容制作成多种类型的新闻产品,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扩大报道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从而大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能;采用多元视角和创新表达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高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总台的品牌影响力。 结 语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导致了新闻传播的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媒介选择策略均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广播记者的主体意识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综合考虑平台栏目适配、资源调配合理、传播效益最大化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媒介选择和使用策略,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发展与提升,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福建总站)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5年3月(上),原标题《融媒体转型背景下广播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媒介选择变革》。引用请参考原文。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