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情感,新闻记者的“两只手”2025年05月 作者:陈 宁 来源:传媒评论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理性与情感,新闻记者的“两只手”
面对呼啸而来的媒体改革浪潮,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新闻人都在主动求变。变,是为了打磨“自下而上”的策划思维,更是为了牢牢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在此背景下,新闻 ... 内容:
理性与情感,新闻记者的“两只手”
面对呼啸而来的媒体改革浪潮,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新闻人都在主动求变。变,是为了打磨“自下而上”的策划思维,更是为了牢牢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在此背景下,新闻的理性与情感再次被业界提及。一方面,新闻记者“社会记录者”的角色没有变,这要求记者坚持理性思维;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属性,又倒逼新闻从业者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为强调以情感表达、人文叙事打动用户。在笔者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在用户思维的牵引下,理性与情感,就像新闻记者的“两只手”,贯穿高质量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处理好这“两只手”的关系,是打造新闻精品的密码所在。
理性思维,基于调查研究 近十年来,新闻传播的载体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的主体也越来越多,可新闻记者是社会记录者的属性不会变。记录,要求真实、客观、置身事外。而新闻记者肩负着记录时代的使命,其报道必然要反映社会一线的真实情况。记录,绝不只涉及写作环节,它必须基于扎实的调研采访,以及对社情民意的深刻认识。 1.和时间“唱反调”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更迭,分秒必争。无时无刻不在考验记者获取线索、采访写作的速度,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效性的重要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对于一些能凸显时代特性的新闻题材,不妨少争时效,多一些理性的判断,试着和时间“唱反调”。近年来,浙江日报的副刊报道就做了不少尝试。虽说副刊写作强调的是人文味和情感表达,但在策划到采写的过程中,理性思维堪比精品佳作的生命线—— 比如,浙江日报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我的湖山我的家》,聚焦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浙江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登台演唱的12名孩子。报道基于记者十年来对音乐筑梦班不断的跟踪关注,2023年夏天,记者获悉筑梦班可能亮相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独家线索,默默做好前期采访,耐心等待开幕式的最佳传播契机。对本土主流媒体而言,杭州亚运会的报道堪比赛场外的一次激烈角逐。3个多月里,采访小组多次往返只通水路的黄泥岭村,这在快新闻主导的融媒体时代,是非常“奢侈”的时间跨度。但采访小组不急不躁,保持定力,坚持理性思维和冷静分析,通过对百余人的走访,梳理出了故事主线:小山村里的音乐筑梦班,折射的是今日中国乡村的新风貌,更是文化浸润人心的强大力量。 再如2024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村越”出村》,这是一篇展示越剧起源地嵊州热烈的民间越剧氛围的报告文学。每年“村越”联赛(乡村越剧联赛)是当地的大事件,关注的媒体不少。常规思路中,随着比赛的落幕、草根冠军的诞生,媒体的视线自然而然转向其他新闻事件。可浙江日报记者没有离开,在“村越”话题热度过后,不断地回到嵊州,带着“村越”为什么能够出圈的思考,走访了大量的人物和场景。基于扎实的调查研究,记者梳理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的主线。虽然,《“村越”出村》刊发时,2024年的“村越”已经落幕三个月,可报道的角度、深度,足以在同题作文中出圈。 置身浩如烟海的信息之中,新闻报道被视作转瞬即逝的“快消品”。记者有理性思考的定力,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才能打造“被时间记住”的精品力作。 2.向报道要空间 对于一些看似按部就班、难以出彩的程序性报道,基于专家型记者的丰富经验和理性思考,能拓宽报道的空间。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主媒体中心不定期召开例行发布会。看似流程单一的新闻发布会,是极考验记者经验和脑力的。笔者入驻主媒体中心期间,有两次印象深刻的报道—— 杭州亚运会期间,坊间流传着杭州要申办奥运会的传言。2023年10月8日,记者在杭州亚运会一场发布会上,敏锐捕捉到了杭州亚运会主新闻发言人陈卫强回应媒体记者“我们还没有想过”,当场编发新媒体快讯《杭州会办奥运会吗?杭州亚运会最后一场发布会透露重要信息》。这次操作打破了以往发布会结束后发稿的惯例,也不再拘泥于发布稿的篇幅等因素,在海量信息中出圈,收获了流量。记者迅速而不失理性的判断,拓展了报道的空间。 2023年10月19日,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的吹风会,披露了开幕式将采用仿生手臂点燃主火炬。记者敏锐判断,研发这项技术的是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强脑科技,因为北京冬残奥会时,该公司就曾介入过这项技术。这个精准的判断,为后续报道衍生了空间,我们当场确定将仿生手臂列为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的“十大亮点”报道计划,比其余媒体更早介入采访。 不难看出,无论新闻传播的介质、传播主体如何变化,对新闻记者而言,保持理性思维,就是要有对转瞬即逝信息的精准判断,有对重要新闻线索持之以恒的关注,更有下笔前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深入了解。无论如何,理性思维不能或缺,并且将永远主导新闻精品的生产。 情感表达,紧扣以人为本 信息饱和的融媒体时代,合理的情感表达,是新闻产品吸引用户的密码之一。笔者认为,情感表达指的并不是记者主观情绪的介入,更不是新闻的娱乐化、煽情化,而是指以人为本、人文叙事。 1.让人来讲故事 文化报道,尤其讲求人文视角。近年来浙江日报两组系列报道,就通过人来讲故事的方式,拉近了用户与报道的距离。例如,2024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作品《“走读吴越”系列报道》,以“一抹秘色”“一条水路”“一条茶道”“一座精神之塔”“一部家训”为主题,走进吴越国留存至今的精神遗存和物质遗产,通过记者亲历的视角,与专家学者边走边读,解码依然活化在浙江的“吴越元素”。 然而,文史类的报道倘若只局限于历史典故、历史脉络,会显得不够灵动,与读者产生距离。为了体现吴越国之“活”,采访小组做了大量功课,选取5个读者耳熟能详的吴越故事,每篇报道都邀请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走进吴越遗存。采访时,记者与专家“睹物思情”,再由“情”衍生出吴越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记者与水利专家徐吉军解码城市格局,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勇强走过游人如织的保俶塔,与天目书院院长王长金品读钱氏家训。专家的客观讲述有观点、有思考、有情感,使得整组报道更显动态、鲜活。 系列报道被140多家媒体转载,总阅读量超1000万次,还获得省委宣传部阅评小组表扬。阅评小组认为,系列报道既“走”出现场感、文化味,又“读”出了专业性、时代性,把“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做出了特色,助力千年宋韵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在2022年,浙江日报就已在报道中尝试由人做主角,让人讲故事的做法。2022年6月,“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作为浙江省域品牌发布,浙江日报7月启动“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系列报道。为了体现人情味,采访小组约访20多位来自文学、艺术、考古、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或生于浙江,或曾在浙江工作生活,与这片土地深深连结。紧扣此特性,采访小组设置了“说说您的家乡”“说说最令您怀念的一个人、一道菜、一个物品”“您最喜欢浙江的哪里”等一系列小切口的问题,快速搭建了一座专家学者与记者之间的桥梁。讨论之中,一个个有血有肉、与浙江有着深切感情的人物形象渐渐清晰:著名作家沈石溪已经年逾古稀,他依然记得老家浙江慈溪的一味小食盐炒豆;著名考古学家杜正贤,最喜欢古典与现代并存的杭州中山路……系列报道的20余篇稿件,均抛弃了“坐而论道”式的专家访谈。被采访对象从“我”出发,从自己最为熟悉的事物说起,减少了严肃话题采访的隔阂感;其思想的脉络自然也是有血有肉、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讲好人的故事 新闻记者记录社会,离不开讲述人的故事。还记得《东方时空》那句家喻户晓的宣传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讲好人的故事依然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它考验采访的功底与技巧。 再以上文提及的作品《我的湖山我的家》为例。作品由5个故事组成,其中,第4个故事的采访过程最为特别。筑梦班12名孩子到杭州集中彩排时,采访小组前往宾馆探望,当时,初稿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在离开前,记者得知一位叫朱周雯的女孩马上要过生日了。被问及生日愿望,女孩轻轻地说:“想在9月24日再回遂昌。”在记者几番追问之下,女孩才害羞地说,因为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是在9月23日晚,带队老师对他们说,如果表现得不好,节目可能会被取消,筑梦班就要提前回遂昌了。之后,带队老师告诉记者,他为了鼓励孩子们坚持到底,就编了个善意的谎言。记者顿悟,朴实的愿望,不就是山区孩子对大舞台的渴望吗?于是,采访小组立马留下来和小女孩继续聊下去。这次偶然经历,成为稿件第4个故事的基底。 2024年清明前夕,浙江日报记者得知上虞爱乡楷模张杰先生在香港离世,四赴上虞梁湖镇,并远赴香港,寻访张先生的一生。副刊稿件《小商贩 大先生》中,披露了张先生身前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客观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下游子的拳拳之心。大量的故事,都是在曲折的采访中一点一点获得。比如,记者在香港寻访张先生的上虞同乡时,几位老先生追忆起背井离乡、南下打拼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几位同乡的讲述,丰满了故事的羽翼,记者遥想小商贩张杰,在繁华的香港街头推着板车,把辛苦积攒的钱慷慨地捐赠给家乡上虞,建起一座座“张杰楼”…… 可以说,张先生是群体的写照,时代的缩影。而新闻报道就是要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折射一代人的精神。情感表达,是新闻报道的底色。新闻记者要在采访前做足功课,采访时细致入微,才能在写作时厚积薄发,把这种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用户。 3 融媒体时代,重新认识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从实践层面看,笔者认为,践行“四力”离不开理性与情感——脚力,要求记者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眼力,就是要有发现新闻线索的敏锐,进行冷静的判断;脑力,要理性思考新闻的社会意义、人文价值;笔力,要展现深厚的文字功底,以人文叙事打动人。 2024年3月13日,中国记协对河北燕郊事故记者采访遇阻事件及时发声。一篇《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引发读者关于记者这个职业群体的讨论。当晚,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微信公众号“有风来Lite”立即更改了第二天的编排计划,决定以此事为由,探讨何为记者。在理性判断下,我们决定用一种感性思维,带大家回顾曾经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新闻现场。 第二天,《何为记者?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在“有风来Lite”发布。推文梳理了201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郑州暴雨等难忘现场。文末,有风君——一位年轻的95后记者发声:“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信息,但最缺的,是真实、全面、及时、深入的信息。而抵达,是记录的前提。” 融媒体时代,新闻业经历不小考验,面对“纸媒衰退”“新闻被AI取代”等质疑,我们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定力。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抵达一个个热血沸腾的现场,记录下这个蒸蒸日上的时代。唯有这样,新闻业方能永远年轻。
(作者:陈 宁 浙江日报)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