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融媒如何在城市烟火中挖掘温暖的力量2025年05月 作者:邱 芳 来源:传媒评论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县域融媒如何在城市烟火中挖掘温暖的力量
基层融媒体的记者能够遇到“全国领先”“全国首创”这样的硬新闻大新闻非常难得。他们每天走村入社,遇到的通常是“家长里短”的小故事,以及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 内容:
县域融媒如何在城市烟火中挖掘温暖的力量
基层融媒体的记者能够遇到“全国领先”“全国首创”这样的硬新闻大新闻非常难得。他们每天走村入社,遇到的通常是“家长里短”的小故事,以及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和事构成了城市的市井烟火味。萧山区融媒体中心积极推进记者运用“四力”,深入基层一线,感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找准切口,挖掘闪光点,推出了《身边》栏目,以普通人、小人物为主角,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展现充满市井烟火的温暖与向上的力量,扩大正能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 记录“身边”的人 寻常但却更鼓舞人心 人物是时代的缩影,也是生活的主角。2023年起,萧山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融媒体栏目《身边》,把报道的对象聚焦到了萧山的“小人物”,讲述大家身边的普通人。栏目有三个定位:一是“身边”,报道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也不是那些自带关注度的知名大咖,更非各种荣誉傍身的“成功人士”,而是你我身边看似平凡的普通人;二是“共情”,大家身边的普通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抓人眼球的故事,但他们身上总有一些美好的品质让人产生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散发着微光,感染着身边的人,也更能让读者产生共情;三是“时代感”,社会飞速发展,他们也正经历着各种巨变,普通人如何与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新时代发生连接,如何展现自身独特的活力,也是《身边》栏目关注的重点。 《“80后”理发师》是栏目推出后的第一个爆款作品,讲述了瓜沥镇靖一村81岁老人陈荣英,她从14岁学理发坚持干到了现在,凸显老人“一辈子很长,坚持做一件事很难”的宝贵品格。作品在萧山发布视频号上推出后,获得了10万+阅读量、3000多点赞量。有读者留言说:“普通人做了不平凡的事情,为老人点赞!”“我老公家也是和奶奶一样,祖传一家兄弟姐妹都会理发,我也学会了,向奶奶学习,以后老了还能健健康康地剃头。”一个讲着方言的老奶奶的故事,让读者感到亲切而熟悉,同时也让人看到了老人身上“坚守”的美好品格,进而产生敬佩之情。 2 创新形式多元表达 爆发传播能量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想要让报道抵达更多的受众,让凡人的故事更出彩,讲好故事变得尤为重要。对于《身边》栏目来说,不仅要注重为读者传播更加具有故事性的内容,还要创新表现形式,根据受众接收信息的喜好以及报道对象的特点,创新报道方式,特别是加大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借助多元化的表达,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例如,对于《丈夫路边热心参与救人,意外救到突发急症的妻子》中讲述的故事,记者运用了短视频的表达形式,借助监控视频的素材,还原现场紧张的气氛。记者通过采访参与者,讲述了发生在萧山街头温暖接力的故事全貌,也重点刻画了丈夫龚旭东这个平凡中年人的日常善行。“多做好事,救人就是救自己”,在短视频中,龚旭东如是说,也让“好人有好报”这句祝福再次得到印证与传递。这个萧山人身边的故事,还登上了央视新闻的《“24小时”遇见你》栏目,让全国的观众都感受到了善意的传递。 如果说短视频的形式能够生动再现场景,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言,让报道生动鲜活,给人直观的冲击,那么深度报道则通过另外一种形态,刻画被报道者的特别之处,深化报道主题。《身边》栏目的《“知天命”之年,何以“东山”再起?》讲述了一位50岁阿姨许红梅,在自己的家乡河上镇东山村办起了乡村直播间,把村民篮子里的“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的故事,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许阿姨如何从直播“小白”变身为直播“网红”,怎样走出瓶颈熬过各种困难,又如何带动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在报道最后,记者通过手记的形式深化了主题:许红梅和她的“共富合伙人”成功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但是乡村共富仅凭一个许红梅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有更多年轻力量的注入。 这种以深度报道形式呈现的“身边”故事,能让读者与人物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连接,当读者透过文字进入人物的成长轨迹,见证其经历的挫折和拼搏历程,更容易产生敬佩或共鸣等情感。与此同时,深度报道特有的人物特写的方式,也为报道注入更多背景元素,能够引导受众通过个体命运的切片,对故事背后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展开更具纵深感的思考。 3 记录凡人微光 真实才是灵魂 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新闻报道,在具体实践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往往更容易用感性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报道方向。但这一方面容易夸大其中的某个特质来让故事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对素材的深度挖掘的缺乏,使人物显得单薄且浮于表面。 《身边》栏目特别强调“真实”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小人物、普通人身上,一方面需要记录他们身上真实存在的故事,不能为了写好报道而“拔高”某些品质,特别要注重细节的刻画与描写,让报道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反映时代特点,描摹现实世界。在凡人凡事中不能只拘泥于好人好事的叙述,而是要加入记者的理性思考,能够见微知著,以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社会话题,在引发情感共鸣之余也能激发大众积极的行动。 以《看不见的他,看得见的“田园梦”》报道为例,文章讲述了视力残障人士孔灿祥,面对生活的磨难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从做推拿到种香菇,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记者多次来到萧山区闻堰街道采访孔灿祥及他的家人、同村人,也采访了街道和农业部门的相关人员,了解到了不少细节故事,比如家里虽因拆迁拿到一些赔偿款,用他妈妈的话来说“日子平平淡淡过过也是可以的”,但他没有选择“躺平”。再比如种香菇不容易卖香菇更难,他不仅在亲戚间吆喝,还在朋友圈、抖音上吆喝,这些真实细节的刻画让人物更丰满,也更容易让读者共情共鸣。这篇报道不光是对小人物奋斗品质的赞颂,更如实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创业历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文后手记中,记者向社会各界发出呼吁——希望更多力量关注香菇滞销难题,为基层创业者纾困解难。报道刊发后,引起了不少反响,世纪联华、明康汇等商超与孔灿祥进行了深入的对接,帮他打开了更多的香菇销售渠道。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仅有温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兼具思想深度与品质厚度。在以感性的视角捕捉平凡人身上真善美的微光、以人文情怀温暖读者的同时,还需剖开故事的表层,探究其背后的社会肌理与时代命题,让读者在情感共鸣之外,收获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作者:邱 芳 萧山区融媒体中心)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