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宣传不能靠抄袭2025年05月 作者:胡炜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文旅宣传不能靠抄袭
近日,一场由“福味”变“美味”的文旅宣传片抄袭风波,将梅州与福建两地文旅部门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这场涉及官方地方文旅的抄袭风波,看似普通的版权纠纷,实则折射出当前文 ... 内容:
文旅宣传不能靠抄袭
近日,一场由“福味”变“美味”的文旅宣传片抄袭风波,将梅州与福建两地文旅部门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这场涉及官方地方文旅的抄袭风波,看似普通的版权纠纷,实则折射出当前文旅行业在流量焦虑下的创意困境,以及文化IP开发不足等问题。 01 各方差异表现 随着事件发展,涉事各方分别进行了应对,其不同的策略也体现出面对“危机”时的差异化表现。 沙县借势营销 面对梅州文旅的“复制粘贴”行为,沙县并未采取强硬对抗,而是抓住时机,通过“柔性文化输出”实现危机转化。沙县区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福见沙县”迅速发布视频,以“蹭流量蹭热度不如来沙县蹭小吃”的调侃式喊话,既维护原创权益,又强化了“沙县小吃”的国民认知,最后打出“正版体验、吃货天堂、等你来尝”的广告语,通过巧妙的“借势”,将负面事件转化为品牌曝光机遇,趁机又来了一波品牌增值营销。 其巧妙之处在于强化了文化共鸣,强调“中华美食一家亲”,弱化对抗性,激发公众对地方美食的情感认同。又进一步进行了价值延伸,从单一小吃产品上升到包括饮食习俗、制作技艺等文化生态,为持续打造“沙县美食文化IP”埋下伏笔。 梅州文旅的被动应对 在此次事件中广受质疑的梅州文旅,从下架视频到被动答复,直至协商达成和解,看似纠纷已经解决,但这场本不该发生的风波暴露了其三大短板,这也是地方文旅部门常见的运营缺陷: 版权意识薄弱:梅州文旅最初在“搬走”福建文旅的视频时,曾留言给福建省文旅厅“闽闽,我们来抄作业了”,彼时竟然以为是在玩梗、互动。而在事件曝光之初又以“素材来源清新福建”简单搪塞,反映出对创意作品与素材库概念的混淆,违背著作权法对“独创性表达”的保护原则。 文化自信缺失:作为“世界客都”,梅州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市,梅州市拥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7项,包括埔寨烧火龙、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然而梅州没有有效激活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在宣传中依赖“狗血偶像剧”套路,既是因为创意惰性所致,也暴露文化转译能力不足的缺陷,这种“文化折扣”现象从一定程度体现其自身文化自信缺失。 舆情响应迟滞:梅州文旅在5月24日被福建广告导演王朔指控抄袭后,虽当晚即将相关视频采取了下架措施,但却未做任何解释说明,在26日舆论持续发酵后,梅州市文旅工作人员才回应媒体关注,错过最佳回应时机。违背危机公关5S原则中的“速度第一”准则,没有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与媒体和公众沟通,控制事态发展,导致此后舆情进一步升级蔓延。 福建文旅的“共生传播” 此次事件中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应对,来自福建省文旅厅旅游宣传中心,其工作人员就此事件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各地的文旅宣传“越来越卷”,很多创意都是互相启发,有良好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氛围,借鉴好创意的形式、手法,关键要明白其背后的创意逻辑,如果全国每个地市都用福建文旅的镜头做开篇,再结合自己的特色资源进行二创,这样的宣传方式和效果也会更好,“也帮我们福建文旅做了宣传”。 这一建议,展现了福建文旅的格局与胸怀,其核心在于通过共享原创内容框架,鼓励其他地区融入本土特色进行二次创作,在遵循原创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既保留原创的传播逻辑,又丰富内容的多样性,形成“福建品牌背书+地方特色内容”的传播模式。 这种模式既能降低创意门槛,又能扩大福建文旅的传播影响力,实现跨区域的文化协同效应。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共生传播”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互利共生,将竞争关系转化为“创意开源社区”,为破解“抄袭困局”提供了新的可能。 02 从“流量内卷”到“价值创造” 近年来,地方文旅在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竞争激烈,虽不时出现爆款,但也面临“流量内卷”的困境,甚至盲目追求短期热度,而忽视原创性与文化价值的深耕。 人民网在《短视频促进文旅发展的路径和挑战》一文指出: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从哈尔滨“人造月亮”到洛阳“飞鱼服”迎宾队伍,短视频正在重构文旅传播生态和消费场景,激活城市经济活力,激发社会消费潜能,创造“流量即经济”的新范式。然而,其背后同质化叙事、碎片化传播、流量转化难等现象也逐渐浮现。 地方文旅要实现从“流量内卷”到“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需立足本土文化特色,构建可持续的传播生态。 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将其融入文旅产品和服务中,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故事性的文旅体验。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旅游服务流程,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 创新传播方式:突破传统的传播模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构建长效机制:建立用户分层运营体系和数字化用户价值账户,精准把握游客需求,实现从“流量思维”到“用户资产思维”的转型。 这场风波,虽然短暂,但也是中国文旅产业转型的缩影,当行业从“眼球争夺战”转向“价值创造战”,核心竞争力必须脱离形式化“内卷”,回归文化深度、情感温度与体验精度。未来的文旅宣传,不应是Ctrl+C与Ctrl+V的快捷键游戏,而应成为一场用在地文化唤醒共同记忆的创造性叙事。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城市的文旅名片真正闪耀不可复制的光芒。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